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湘西论沈以文湘西题材小说中殉情流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08 浏览:22524
论文导读:
摘 要:殉情是一种无奈的悲剧行为,其以决绝的方式表达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沈从文笔下的淳朴、执著且勇敢的湘西儿女,为了抵抗世规俗约,为了爱情的纯洁与神圣,不惜共赴黄泉。其以热血和生命来证明爱情的不容亵渎和永恒。
关键词:殉情;悲剧;爱与死
1005-5312(2013)12-0011-01
周作人论《雅歌》说:“是生的无差别与绝对的结合的欲求之表现,这就是宇宙间爱的目的”,“并且通过恋爱可领悟‘求神者’那种‘入神’与‘忘我’的幸福境地,所以‘实在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宗教感情的爱慕’”。沈从文是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情绪的作家,他自己也说过“对文学有信仰,需要的是一点宗教情绪。”基于此,《媚金·豹子·与那羊》和《月下小景》等带有浓厚的边民宗教习俗,夹杂着一些佛教和基督教的观念。他们的爱慕不是出于,也不是因为世俗功利,而是对美与善的追求,对神性的崇拜。当媚金与豹子以殉情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小寨主傩佑与他的恋人为实现爱和欲的和谐统一而不惜殉情时,他们爱情的根底在于生死交合,由忘我而导致无我——在爱力的驱使下,这些恋人们“视死如归”。
湘西青年对爱情忠贞、执着、刚烈,如果受到欺骗或不能继续相爱,他们往往会选择殉情。《媚金·豹子·与那羊》中媚金和豹子因为对歌而约定结合,豹子追求完美爱人和爱情,对爱忠诚,为赴约去买羊换取媚金的贞血。“血”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突转。神秘预言家和相面家地保听豹子在喜事上说到“血”,立即一惊,一种预兆在心上。这里的“血”被抹上了一层邪恶的神秘的色彩。最终,豹子因找小白羊而不幸迟到。媚金久等豹子不至,以为自己视为生命的爱情受到欺骗而愤怒。豹子赶来后,又为媚金殉情行为所感动,也拔刀死在媚金身边。在沈从文殉情的场景中,除涕泪和痛苦之外,还有一种诗优秀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意的召唤,用以描述这种神愿交会的体验。《月下小景》中有关殉情的段落可援以为例。《月下小景》反映的是一个原始山寨的婚姻形式和在这种原始婚姻形式下年轻人的血与泪、爱与死。这里的社会生活环境里残存着极其原始的“处女之禁忌”,即“女子同第—个男子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违反这一风俗的女人用石磨捆到背上沉潭或抛到地窟窿里。而“这些魔鬼习俗不是神所同意的。年轻男女所做的事,常常与自然的神意合一,容易违反风俗习惯。”小寨主傩佑同他的情人不顾部族风俗,忘我的爱恋,选择了自然的神意合一。在达到完美的身心结合后,他们既无法逃走,又不愿为保全性命而背叛爱情,最终相约到月下的山洞里,女子“闭了眼睛,等候男子决定了死的接吻”,当男子把药度送了一半到女孩子嘴里去后,“两人快乐的咽下了那点同命的药”,相拥着死在铺满野花的石床上。这样凄美的死亡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人们从中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宗教色彩的死亡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纯净而神性的美。傩佑与他的恋人为了达到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不愿把姑娘蹂躏后再订终生,更不想自己的恋人先跟别人结合。因此,他们不管魔鬼习俗的束缚,选择了自然的神意合一,心甘情愿地微笑地“向那个只能走去不再回来的地方旅行。”乌纳穆诺在其《生命的悲剧诗意》里论述的“‘当爱涌现在心灵低处的刹那,死亡也同时存在’。有些人,当他们从双手中追寻死亡时,他们也同时受到爱的振颤:对于生命,更多的生命的渴望,渴望使生命得永远不逝。
媚金与豹子,傩佑和他的恋人,他们相互间的爱所产生的凝聚力把两个生命结合在一起,任什么力量也无法将他们分离,为了达到被此结合无法将他们分离,他们可以至死不渝。沈从文说:“爱与死为邻。”在另一处他又说:“好些故事到末后,都结束于‘死亡’和一个‘走’字上。”“走”其实是“死”的另一种形式。沈从文笔下的爱情故事常常以死亡或出走为结局,不无一种悲凉的宿命色彩,同时也有对生命形式哲学意味的揭示:最美好最难忘的爱情必须是死亡的,只有死亡才能达到完美的灵与肉的结合,只有在死亡的衬托下,爱才呈现它最强烈最理想的终极意义。这种审美的爱情总是带着死亡的阴影,沈从文要“用文字,在一切有生陆续失去意义,本身亦因死亡毫无意义时,使生命之光,煜煜照人,如烛如金。”这就是以艺术超度人生,具有宗教永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王学富.沈从文与基督教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1):172-188.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七卷)[M]论文导读: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
[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九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
[4]欧阳颖戈.死亡、美、爱与生命——读沈从文的《月下小景》[J].阅读与写作2003(9):17-18.
[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