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评剧略论评剧艺术可持续进展怎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24 浏览:108228
论文导读:
摘 要:向来以贴近生活与时代著称的评剧,在戏曲艺术逐渐衰落的今天,同样遭受了备受冷落的境遇。本文试从评剧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演出市场的挖掘与受众人群的扩大,各剧种、各地区院团之间的合作与共赢,现代传媒手段的有效应用及政府政策的帮扶等方面探讨评剧艺术能够再次兴盛并持续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市场扩大;观众培养;现代传媒
1005-5312(2013)12-0024-02
作为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性剧种,评剧有着“中国传统艺术精华”之誉,因其唱腔通俗优美,贴近生活与时代,颇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影响相当广泛。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几剧人不懈努力,融合民歌、民谣、秧歌、大鼓等多种艺术形式,使评剧这株艺术奇葩不断创新发展,从一种简单的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至全国流行的大剧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流行艺术逐渐兴起繁盛,加之外来文化的涌入,特别是电视传媒的广泛普及,传统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评剧等也同样陷入了低迷。所以,为了振兴评剧艺术,也为了挽救民族传统文化于危难,评剧艺术如何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整个评剧界思考与作为的重点。在此,笔者就评剧如何可持续发展试论如下。
首先,评剧艺术的衰退是跟随时代的脚步而历经的必然,而这种必然的到来于评剧自身而言,是对时代与群众审美适应性的迟钝与吃力。如今评剧剧作者和音乐工作者稀缺,缺少高水平的创作者,同时专业演员的稀少与演艺水准的低水平难以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这些自身的局限性,是评剧艺术难以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从根本上突破自身局限性,发挥自身优势,是评剧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其次,受众群体的流失与萎缩,也使评剧发展失去了肥沃的土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戏曲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剧也在其不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发的日新月异,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评剧事业的市场范围随着传统艺术的难以调整适应而相对缩小,加上受地域、语言限制,评剧发源地的观众分化,新的观众又难以培育,制约了评剧观众基础的巩固与扩大。
第三,市场观念的不足与竞争者的日益扩大是评剧难以景气的重要原因。改革开发带来一些列巨大变化,国家政策与投入没有适应其发展需求的情况下,评剧院团没有及时转变发展思路,紧跟时代。行业内(如京剧、梆子等)行业外的竞争者逐年扩大,人民群众选择空间逐步扩大,评剧也因此处于劣势难以自强。
另外政府投入的不足与忽视,保护与宣传力度远远欠缺,也使本已风雨飘摇的评剧处境变得岌岌可危。现代技术手段在评剧领域的投入不足,导致其内部激励机制的弱势,难免使评剧走入低谷。
就此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振兴评剧的工作大有可为。
一、评剧局限性的突破与改革。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今各评剧院团已完全实现市场化,在市场环境压力的作用下,各院团,尤其是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重组内部结构,建立有效的创作与表演激励机制,提高团员的积极性,产生振兴评剧的内在动力。其中抓好创作,仍然是繁荣发展评剧的首要任务。在评剧如日中天的时代,如《花为媒》、《秦香莲》等经典剧目常演不衰。而今随着受众审美观念的改变与偏移,这些毫无创新与改变的唱词、道白也已失去了魅力。所以要多创作符合时代、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保证文艺作品的娱乐性质,反映时代特点,唱诵时代精神。在评剧舞台与表演形式上也大有可为之处,要运用现代思维及技术手段加入新的艺术元素,在声、光、电、场景等方面借鉴其他现代剧种,融入歌舞、话剧、舞蹈等多种元素,一方面保留评剧原有的艺术精髓,又能与现代审美形式相贴合。评剧唱腔的创新同样势在必行,老一辈评剧艺术家创新的唱腔比比皆是,我们现在的评剧唱腔作者也应当在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基础上,研究和借鉴各流派及其他剧种,不断创新唱腔,使得评剧真正留住老观众,也能吸引新观众。
二、刺激市场需求,开拓演出市场,扩大受众群体。在开拓演出市场方面,要将挖掘城市演出市场与拓宽农村市场相结合。让评剧走进正规大剧场,演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优秀剧目,增加演出宣传力度和场次,邀请著名评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剧演员参演,提高评剧的演出质量。这不仅能满足广大群众对评剧的期待,也能利于评剧院团的发展经营。还应在评剧原有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加大评剧论文导读:去。二是,鼓励社会资金有偿或无偿资助院团新剧目的创作与演出。三是,与教育部门协调,大力支持“评剧进校园”活动的试行,尤其在评剧发源地——唐山,可首先试行。这不仅是对评剧普及工作的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把传统评剧艺术与电视、网络等现

“文化下乡”力度,创作适合农民群众精神需要的优秀剧目。由此既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能保住农村这一评剧诞生与发源的根据地。市场的拓展少不了对消费者审美兴趣的考量与迎合,因此,各评剧院团对受众人群的扩大也是发展评剧的必要,应首先深入调查了解不同年龄、消费层次的观众的审美偏好,清楚他们想要欣赏什么样的评剧,创作雅俗共赏的新剧目。与此同时,突出特色、大胆改革,最大限度地吸纳青年观众群体。在此方面,借鉴京剧的普及推广经验,评剧进校园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国粹京剧在京津等大城市的中小学试行授课后,取得了成功。评剧也可以与地方中小学合作,同时也可在各高校开设评剧选修课,密切与青年学生的接触,不仅在受众群体的扩大上发挥巨大作用,也在人才培养方面走了捷径。
三、加强与其他剧种在市场占有方面的合作与共赢,加强各地区评剧院团优势合作。戏曲作为式微的传统艺术,应加强各剧种发展与传扬上的合作,利用各自不同的形式与地域优势彼此提携。遵循门槛人口规律,在展演某一剧种剧目的同时“扎堆儿”上演其他剧种剧目,实现市场占有方面的合作与供应。评剧演出可与其他优势剧种如京剧,捆绑进行。这样不仅让观众感受了不同剧种的曲艺魅力,也拓宽了评剧的演出市场。随着评剧院团市场化的到来,各地区院团的优势合作,也是评剧谋求长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手段。由于地域与人才的不平衡发展,各院团之间的优势合作势在必行,这不仅能加强评剧创作的丰富性,同时提高创作品的质量,提升吸引观众的能力。
四、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尤其是政策上的倾斜,是评剧振兴与评剧院团生存下去的一个强有力后盾。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帮助评剧院团逐步成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帮助营造成熟的市场氛围。一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与保护民族艺术瑰宝,政府可设立公益性评剧创作演出基金,定期举办评剧票友演唱活动大赛或评剧名家名段演唱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和专项资金的支持,拉近评剧与普通百姓的关系,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评剧艺术,爱听爱唱评剧。由此建立起坚固的市场引导体制与机制,进而良好运行下去。二是,鼓励社会资金有偿或无偿资助院团新剧目的创作与演出。三是,与教育部门协调,大力支持“评剧进校园”活动的试行,尤其在评剧发源地——唐山,可首先试行。这不仅是对评剧普及工作的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把传统评剧艺术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嫁接,会给受到冷落的评剧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例同黄梅戏先后推出了60多部、200多集电视剧和专题片后,其表演艺术产生了巨大变化,而成为了借助电视的优势展现戏曲美的典范。这就给了我们宝贵的启示:尊重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同时,利用现代传媒广为传播,是评剧跟上时代并为今日观众所接受的重要方法。同时借助综艺手段创办戏曲节目,强化娱乐和全民参与功能,加快评剧艺术的普及。如电视台的“过把瘾”、河北电视台的“绝对有戏”等都是很好的宣传戏曲的现代媒介平台。
如此,通过评剧自身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再加上现代传媒手段地有效利用,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不断开拓市场,不断发声,评剧艺术于日后重新崛起、持续发展与振兴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