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联系国内外综述征文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06 浏览:21475
论文导读:国1972-1982年萧条期间的重大结构调整,认为这十年虚拟资本的爆炸式增长,为美国经济结构转变带来巨大动力。古特曼实际描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投机泡沫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研究可见于卡特(Carter,1989)、克罗蒂和戈德斯顿(Crotty与Goldstein,1993)、戈德斯顿(Goldstein,1995)、托宾(Tobin,1984)和济恩(Zinn,1993)等文献,他们的
【摘 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理论关系研究、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实体经济的实证研究。探寻详细刻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的预警研究方法,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的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研究综述
引言
现代经济是由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组成的一个辩证统一体。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和核心内容,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考察,虚拟经济最初的发展动因是源于实体经济增长的内在需要,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以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为目的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虚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虚拟资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虚拟资产的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非协调发展。目前,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和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总量和规模。
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研究大多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出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大量学者展开了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探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经过深刻反思,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政策关注点再次聚焦到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上,理论界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研究逐渐增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理论关系研究

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国外尚没有有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及相互影响的直接论述,国内学者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并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问题,对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定性、定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国外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主要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奠定了基础。国外关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可追溯至魏克赛尔及凯恩斯的研究,他们对以货币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方面做出了先驱性分析。魏克赛尔在《利息与》中提出了著名的资本累积过程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以利息率为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方式。在魏克赛尔之后,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代替了自然利率。他认为可以将资本边际效率看作投资收益,而货币利率(或市场利率)看作投资的机会成本。与魏克赛尔不同,凯恩斯将投资者预期考虑进分析过程,预期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行为趋于复杂。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投资扩张;反之,投资缩减,但利率的传导机制并未发生变化。延续凯恩斯的思想,希克斯提出了著名的IS-LM模型。托宾进一步丰富了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托宾Q理论(企业市场价值/资本重置成本),托宾认为风险规避者在面对不确定的资产报酬率外,对资产的组合行为,除考虑资产报酬的预期值外,还须考虑该资产的风险程度,托宾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货币需求的研究中,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古特曼(Guttmann,1994)通过研究美国1972-1982年萧条期间的重大结构调整,认为这十年虚拟资本的爆炸式增长,为美国经济结构转变带来巨大动力。古特曼实际描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投机泡沫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研究可见于卡特(Carter,1989)、克罗蒂和戈德斯顿(Crotty与Goldstein,1993)、戈德斯顿(Goldstein,1995)、托宾(Tobin,1984)和济恩(Zinn,1993)等文献,他们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认为经济结构转变对实体经济部门造成负面冲击。M.宾斯维杰(Binswanger,2003)认为投机泡沫可以持续的三个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面临动态无效约束、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使得金融约束得以放松以及实体经济中的总需求面临约束。
国内学者对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随着虚拟经济的高速膨胀,更多地侧重于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成思危(1999)认为虚拟经济是一把双论文导读:系。Levine(2004)证实了长期经济增长与金融体系的发展关系显著。Crochane(2005,2006)通过建立以股票溢价和消费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认为金融市场的回报率与实体经济紧密相关。2.金融抑制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机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刃剑,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其最大的危害是造成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导致社会动荡。李晓西、杨琳(2000)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起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刘骏民(2001)认为,虚拟经济高速膨胀会带来高额利润,会导致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外逃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容易引起灾难性的泡沫经济。谢太峰(2001)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从三方面理解,即虚拟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差异、虚拟经济的崩溃会导致实体经济的动荡。林兆木、张昌彩(2001)分析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负面影响,认为正面影响主要有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负面影响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减少了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虚拟经济的扩张可能出现经济泡沫过度,引发泡沫经济;虚拟经济的跨国扩张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安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杜厚文、伞锋(2003)认为虚拟经济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过度背离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刘霞辉(2004)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经常会出现矛盾,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及经济增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辅相成,从长期的经济增长看,任何一个方面的偏废都对增长无益,从短期看,任何投资的不均衡也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王千(2007)认为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弱,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却在逐渐加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非对称性影响。

二、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

国外从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对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观点大致分为三类: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抑制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背离实体经济发展。

1.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

戈德史密斯是最早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学者之一。戈德史密斯(Goldith,1969)的代表作《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分析了35个国家100年间(1860一1963)的经济统计数据,通过比较金融结构与经济数据,得出金融部门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的结论。Rajan和zingales(1998)认为,金融发展因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利用计量分析工具实证检验了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Barro(1990)、sehwert(1990)、Fama(1990)及Lee(1992)研究了美国经济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现实体经济能够预测股市收益,即股市收益能通过实体经济情况反映出来。Atje和Jovanovic(1993)认为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水平和增长的双重效应。Levine和Zcrvos(1996)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发展水平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eiro(1996)对几个经济发达体的实证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RossLevine、Demirgue-Kunt(1996)利用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程度的四个指标,发现人均实际GDP和资本市场发展之间存在正对应关系。Levine(2003)认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和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Harris(1997)对研究样本作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发现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而发展中国家二者关系非常弱,统计意义上不显著。Chang(2002)从需动和供给拉动两方面入手,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Levine(2004)证实了长期经济增长与金融体系的发展关系显著。Crochane(2005,2006)通过建立以股票溢价和消费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认为金融市场的回报率与实体经济紧密相关。

2.金融抑制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机论文导读:
制使金融发展产生对实体经济的抑制作用。其中,凯恩斯(Keynes)、托宾(Tobin)等人的观点具代表性。凯恩斯(1936)和托宾(1965的观点都表明,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高于实物资产使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分离的原因,而金融投机活动的盛行,吸引更多资金流向金融部门,从而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斯特兰奇(strange,1986)认为,西方金融资产的膨胀和金融交易量增长加速了金融系统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必将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埃里希尔(Ehrhcher,1989)认为金融部门的扩张具有相当大的不稳定性,如果“货币上层建筑”发展不成比例的话,其积极的分配功能将可能变为破坏性的因素。
特南鲍姆(Tenanbomu,1994)认为金融部门吸引大批人才和资金,会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破坏。蒂迈耶(Tietmeyer,1998)认为,至少在某些阶段,不能排除由于过度投资而造成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Tietmeyer,1998)。Aiestie和Demetriades(1997)研究发现,由于股票市场缺乏效率,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定价机制和接管机制的功能,即使是“完善”的股票市场也很难促进经济增长。

3.金融背离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功能被弱化。大量研究表明,金融资产、股票市场都与实体经济出现严重的背离。Minsky(1986)提出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资产长期收益的预期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背离是导致资产脱离实体经济的主要原因。Bingswanger(2004)关于七源于:论文要求www.7ctime.com
国集团的实证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投机泡沫是弱化股票收益与经济产出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Estrella和Mishkin(1996)、Domian和Loutan(1997)研究发现股票收益率在经济萧条期和繁荣期对工业生产增长率的预测能力不同。Stiglitz(1990)、Kindleberger(2000)和Shiller(2004)等认为非理性投机行为的诱导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运行,使资产不断背离实体经济基本面,进而引发资产泡沫。

三、实体经济的实证研究

国内众多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对它们的关系给出定量分析。
刘俊民、伍超明(2004)从虚拟经济角度解释“股经背离”,通过构建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关系的修正模型框架,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出相互偏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股经背离的根源在于股市和实体经济结构的极端不对称以及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刘金全(2004)通过计量检验发现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刘霞辉(2004)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看,任何一方面的偏离均对增长无益;从短期看,任何投资不均衡都有可能引起宏观经济大幅波动。曹源芳(2008)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存在着严重的背离,虚拟经济还远未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袁国敏、王亚鸽等(2008)建立了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表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关联度不是很大,反而是虚拟经济中的股票与债券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最强。如果实体经济中的服务业不能很快发展起来,就会制约虚拟经济的发展。吴德礼(2009)实证结果证实了当前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仍然是实体经济,同时发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反而表现得并不明显。杨姣(2010)认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影响并不对称。何宜庆、文静、袁莹莹(2010)研究了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六省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影响机制,为中部地区崛起提出相应对策。温畅、陈国平(2010)探寻了常州市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其本身存在的问题。杜斌、李建伟(2010)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非接触途径对天津实体经济的影响。

四、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大多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对二者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在理论探讨中,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着重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选择了不同的样本采用计量方法对虚拟经济论文导读:1999(3).王爱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2000(6).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10BdJG35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北京实体经济发展研究”资助。作者简介:杨维凤(197
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代表变量并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标准。借助相关的定量分析方法,详细刻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探寻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的预警研究方法,提高预警方法对经济现实情况的解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参考文献:
魏克赛尔.资本与利息[M].商务印书馆,1959.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3).
[3]王爱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10BdJG35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北京实体经济发展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杨维凤(1977-),女,山东聊城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