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宁波史氏家族对南宋宁波社会影响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622 浏览:158908
论文导读:
【摘 要】南宋宁波史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在它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取得了“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辉煌仕宦盛况。宁波史氏以其辉煌的家族发展史,对南宋宁波地域发展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地域发展的许多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南宋;史氏家族;宁波;社会
家族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家族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氏家族对南宋宁波地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如下四大方面:在地域政治上,促进了南宋宁波高官显宦集团的形成,推动了地域政治地位的提升;在地域文化上,史氏家族子弟取得了丰硕的文化成就,推动了陆学和朱学在宁波地区的传播,促成了月湖成为四明的学术文化中心;在地域佛教上,丰富了四明佛教文化内涵,提升了宁波佛教在全国佛教中的地位。

一、南宋宁波史氏族家族发展概况

宁波地区地处东海之滨,自秦汉以来到唐中叶的近千年间,长期偏处统一王朝的东南一隅,政治地位不振,经济文化不兴,风俗僻陋不堪,到唐中叶宁波发展出现了一次重大转折。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取宁波境内四明山之名,设立了明州府。自此后,地域开发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为改观。唐末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江南相对安宁,受战乱的影响相对较小,于是大量中原士人为避祸乱,迁居江南。其中,包括史氏家族先人在内的不少中原士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迁入明州的。经过北宋一朝一百多年的繁衍发展,史氏家族到两宋之际,声名鹊起。特别是自南宋孝宗朝以怎样写论文www.7ctime.com
后,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三人先后登上宰辅之位,将家族的发展及其影响推向极致,取得了 “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辉煌成就。
史氏家族进入兴盛时期的标志性人物是史浩。史浩居丞相位十六年,其以老成持重、足智多谋获得宋高宗的赏识,被委任为皇太子的老师。史浩之子史弥远独相时间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历经宋宁宗、宋理宗两朝。史嵩之,史弥远的从侄,任相八年。
对于史氏家族这样一个兴盛近百年、对南宋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家族,由于史氏三相相对保守的对外政策,学术界对以他们为代表的宁波史氏家族总体评价不高。史氏三相的对外政策,无论是史浩的对金、史弥远的对金和对蒙;史嵩之的对蒙政策等,都相对比较保守。特别是史弥远,为相25年,对北方的金朝一味妥协,竟然不能从气息奄奄的金朝手中夺得遗存土地,还失去了收复中原的大好良机;对日益兴起的蒙古势力处置失当,竟然联合蒙古灭亡金朝,使南宋直接面对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最不能容忍的是,史弥远等人为了向金朝屈膝求和,主持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留下最大的历史污点。

二、史氏家族与宁波地域政治

在南宋之前,宁波地区出仕朝廷高官的世人数量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宰相之位了。但这种局面到南宋为之一改,地域政治地位大为提升,大量士人统治集团高层,其间固然有宁波临近首都临安、经济发达推动教育兴盛、士人家族的大量产生形成等因素有关,但史氏家族的推动应该亦是其原因之一。
宁波史氏家族,在南宋一代,人才辈出,大量子弟通过考中进士和恩荫等途径,进入政坛,故今人以“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来概括其仕宦盛况。史氏家族子弟仕宦上的成功,不仅铸就了其家族本身仕宦上的辉煌,而且一定程度上推动四明士人群体仕宦的发展。正是由于史浩、史弥远、史嵩之等人的举荐,四明士人大量进入南宋政坛,而进入政坛后的四明士人又相互举荐提携,从而形成了一个显赫的四明高官显宦集团。在南宋政坛,四明地区出了五个丞相(除史氏三相外,还有魏杞、郑清之)和八个参知政事(副宰相)。

三、史氏家族与地域文化

宁波史氏家族,自南宋初以来,族中人才辈出,他们不仅活跃于政坛,即便在文化研究和著述上也是成果斐然。史氏一门从史浩开始,文化著作多达七十余种,涉及到经学、史学、文集等诸多方面。
宁波史氏家族对当地的教育也有着较大的贡献,当时明州州学为南宋宁波地区最高学府。明州州学始建于唐中叶,后屡遭毁坏。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知州岳甫的带领下,州学又进行一次修建。这次州学的修建得力于地方政府和四明大族群体的通力合作,其中史弥大(史浩大儿子)的功劳不小。史弥大与汪大猷一起,号召四明大族鼎力配合官府,促成州学的论文导读:
顺利完工。理宗宝庆(1225—1227年)年间,明州府学又经过了多次修建,规模巍峨壮观,在东南地区首屈一指。同时,各县也积极倡导学校教育,掀起了一股兴学浪潮,各县县学相继建立。其中,鄞县县学始建于庆历八年,由知县王安石主持修建完成。北宋崇宁二年,县学迁至明州城西南隅。建炎四年(1130年),金军侵入明州城,县学惨遭烧毁,直到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鄞县主簿吕康年请示宰相史弥远,希望能重建鄞县县学。史弥远接到请示后,给予了高度重视,下命选择重建县学的地址,最后划拨十五地用于修复鄞县县学。
另外,宁波月湖文化成为四明学术中心,与史氏家族的推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史浩在月湖菊花洲设立私塾,聘请杨简教授自己的四个儿子。在史浩的延请和帮助下,杨简、沈焕在月湖讲学,促进了月湖文风的日渐浓郁。此后,袁燮、舒璘也来到月湖讲学。据《大愚吕忠公祠堂碑文》载:“湖上四桥,游人如云,而木铎之声相闻。”,从这记载来看,月湖由此成为南宋明州学术文化的中心。

四、史氏家族与宁波民俗

龙舟竞渡是我国古代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民俗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以唐宋两朝为最盛,而宁波则以南宋东钱湖八月十六龙舟竞渡最精彩。相传在南宋之前,宁波只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南宋时才增加了八月十六龙舟竞渡的习俗,此习俗据传与南宋史氏家族颇有渊源。
据《史氏宗谱》记载,南宋丞相史浩的曾祖父史简为明州小吏,家庭贫穷。一年端午,宁波城中的月湖有龙舟竞渡,其母亲很想前往观看。史简无奈囊中羞涩,只好将自己官服暂时拿去典当,陪同前往。恰逢知州有事召见,来不及赎回官服,遭到上司的斥责,为此羞愧而死。史浩发达后,每年母亲八月十六生日时,都在城中月湖举办龙舟竞渡活动为母亲祝寿,既娱乐母亲和亲邻,又告慰先祖史简的亡灵。当时南宋明州的地方风俗是在八月十五那天欢度中秋佳节,而第二天史浩又为母庆寿,史浩觉得这样既劳民又伤财,就利用其宰相的身份,张榜公布改中秋节改为八月十六,从此明州的中秋节往后推了一天。后史浩之子史弥远又当丞相二十五年,因而明州中秋节为八月十六的风俗一直未改。由于史氏家族在宁波的声望和影响,宁波城乡纷纷仿效,改在八月十六进行龙舟竞渡,相沿成俗。

五、史氏家族与宁波地域佛教

宁波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阿育王寺、天童寺等著名佛寺的创立。自南宋以来,在史氏家族的推动下,佛风更盛,在全国佛教中的地位更趋突出,其中主要表现在:史浩与“南水陆法会”的兴起以及史弥远与“五山十刹”的确立。
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是中国古代诸多法会中规模较大、法事最为隆重的一种佛事活动,少则七天,多则七七四十九天。它集佛教文化之大成。水陆法会主要是寺院应施主的要求,为死去的人诵经设斋,追荐亡灵而举行的法事活动。中国水陆法会的首创者为南朝梁武帝。梁武帝于天监四年(505年),亲自在镇江金山修设水陆法会,用以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水陆法会自南北朝建立,到了宋代流行于朝野,普及全国。
宋代水陆法会分为南水陆和北水陆,镇江金山水陆法会被称为北水陆学会,而南水陆的出现与史浩修设南宋宁波水陆道场有关。南宋乾道九年(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公元1173年)史浩在镇江金山寺看到水陆法会之盛况,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将宁波东钱湖月波山的一百亩田地捐建四时水陆道场,接着史浩又把东钱湖畔的龙聚庵、无量寿庵、以及青山寺都划入四明水陆法会,这样南宋规模最大的水陆道场就建成了。史浩始设水陆法会以来很受世人的欢迎,世人纷纷效仿,并在浙东大盛。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后,于隋唐时期产生了诸多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在佛教中因修行相对简单,深得僧俗两界的欢迎,成为唐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佛教宗派。而南宋五山十刹的确定,不仅是对禅宗地位的一种肯定,也标志着佛教丛林制度的成熟。由于史弥远的奏请,五山十刹得以确定,南宋用五山十刹排定江南主要禅寺的等级,江南主要禅寺被分为五山、十刹、诸山(甲论文导读:
刹)三等。南宋五山是余杭径山寺;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宁波的天童寺、育王寺。十刹:分为禅院十刹和教院十刹,禅院十刹是杭州中天竺寺、湖州道场寺、温州江心寺、金华双林寺、宁波雪窦寺、台州国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灵谷寺、苏州万寿寺、苏州虎丘寺。
五山十刹是仿造中国封建官僚的等级和晋升制度,建立起来的官寺制度。即,住持要经历过诸山、十刹较低的任职后,德高望重者才能升为五山的住持。这种规定也是宁宗朝史弥远奏请确定。五山十刹不但对宁波佛教影响深远,而且也促进了明州与日本文化的交流。南宋四明的阿育王寺、天童寺被列入朝廷所定的“五山十刹”,极大地提升了南宋宁波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知名度和地位。
此外,史氏家族还有大量的功德坟寺、是坟寺,这些寺院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南宋历史文化的一个象征。
参考文献:
杨亮.宋末元初四明文士与诗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07.
叶伟华.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 2007.
[3]黄宽重.家族兴衰与社会网络:以宋代的四明高氏家族为例.宋代墓志史料的文本分析与实证运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2003年10月.
[4]刘长东.宋代五山十刹寺制考论.宗教学研究.2004(2).
作者简介:
吴蔷(1976-),女,汉族,湖南省常宁市人,硕士,讲师,思想政治教育及区域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