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土生东南亚电影中土生华人文化现象解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98 浏览:24503
论文导读:世界大战后的纷纷独立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土生华人的概念已经泛化,其所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标识已经主要不是语言,甚至不是宗教和血统,而是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华人的意识。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基于共同民族性感觉想象的媒介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手段,无疑是了解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的一个重要侧面。二、华人
[摘 要] 电影作为一种针对民族性感觉的共同想象的媒介手段,无疑是了解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的一个重要侧面的。本文以东南亚电影为例,探讨电影中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与当地土著族群的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以及作为少数族群的华人在身份认同上的转变。通过电影所描述的一种东南亚独有的土生华人文化现象,去了解土生华人族群的精神诉求和情感依归,更深入地体验一番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风情。
[关键词] 东南亚; 土生华人; 电影语言; 多元文化; 身份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东盟国家土生华人族群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GS110014)。
一、概 述
语言对民族主义的构建具有历史性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德意志民族的统一还是意大利的建国,背后都有统一的民族语言的巨大推动力。自从电影进入有声时代以后,它在维系和重塑民族性方面就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替代了书面印刷语言的作用。西方符号学的一种研究观点认为,电影自身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性语言,一个符号系统,一个表征传达的媒介和一种视听技术。通过一种图像、象征符号、声音和表演等的艺术综合,来保留、更新和创造一种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民族性感觉。
随着我国与东南亚诸国的经贸交流不断深入,对这一地区的一个独有的族群,即土生华人族群的研究和了解也愈发重要。这一族群早期专指在新加坡、马六甲及槟城(统称海峡殖民地)出生的华人,即父系是华人血统,母系是土著血统。随着东南亚诸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纷纷独立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土生华人的概念已经泛化,其所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标识已经主要不是语言,甚至不是宗教和血统, 而是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华人的意识。
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基于共同民族性感觉想象的媒介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
手段,无疑是了解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的一个重要侧面。

二、华人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

1新世纪以来,泰国电影以《拳霸》《打排球》《鬼妻》《爱在暹罗》等影片为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泰潮”。泰国电影具有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独特的地域文化视角,体现出佛教文化和地方宗教的交织,汉文化和欧洲殖民文化在泰国现代社会里的深刻影响。影片类型也非常多样化,功夫片、恐怖片、喜剧片、黑帮片、剧情片、青春片乃至迎合网络文化的青春美少年一应俱全。泰国约有700多万华人,占总人口的12%,他们掌控了泰国的商业、工业、金融、贸易等中枢部门,在泰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东南亚各国,泰国华人与泰国土著居民的关系是最为融洽的,因此,在泰国电影中展现出华人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一种华人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的深层次融合。
2泰国的电影产业起步较早,早期一些具有华商背景的电影公司为泰国的华侨华商拍摄了众多华语电影。首部华语电影《泰国之恋》全部由华人演员参演,使用广东方言。二战期间,浪漫喜剧片《外来的中国人》大受欢迎,片中体现了泰国土著居民与华人之间的民族交往,融合了泰国喜剧与中国功夫等众多元素。1955年,改编自畅销小说《牡丹花的最后一瓣》的电影《牡丹》成为泰国首部票房超过百万泰铢的影片,牡丹花意指华人家庭中的女性,该片讲述了华人移民家庭中的小女儿的故事。该片在2008年还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由影视红星出演,再次掀起收视热潮。在泰国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华人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3新世纪以来,泰国电影中的华人文化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后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已逾半世纪,早期华人移民的子孙已经延续到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在文化和身份认同上已经泰国化,与祖先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大受亚洲观众欢迎的《暹罗之恋》,其中集中体现了三代华人的不同形象。影片一开始的叙述性镜头,扫过墙上的华文海报、房间里的中式家具以及其他物品,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华人的家庭。作为第一代移民的阿嫲(奶奶),谨守华人重土安居的家庭观念,不肯离开这间和阿公(爷爷)共同建立起来的房子搬入新居,“阿嫲老了,哪里都不愿去了”,“如果你阿公回来,发现家里没人,他会寂寞的”。作为第二代的妈妈,虽然因丈夫早逝而信奉了基督教,但仍然抹不去华人重视家庭传统的情结,对于儿子Mew的同性恋倾向忧心忡忡。而第三代的Mew,是一个典型的泰国华裔形象。他从小接受泰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喜爱流行音乐,跟随时尚,追求自我,对一起长大的美少男产论文导读:
生了莫名的情愫。但是他骨子里还是保留着华人的文化传统,影片中他随手弹出的钢琴曲子是《明月千里寄相思》,在妈妈去世后遵循中国的传统丧葬礼仪,披麻戴孝,烧纸钱和跪拜亡灵。影片的最后,在传统与爱情之间,Mew还是流泪选择了家庭。这样一部完全符合中国传统道德准则,同时又带着强烈的泰国时尚文化元素的影片,会在亚洲特别是华人地区大受欢迎是不难理解的。而泰国新浪潮电影中另一个明显的文化现象是,第三代的华人移民后代,在电影中都是讲泰语,与他们讲广东话、潮汕话或闽南话的祖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其他的热门影片如《下一站,说爱你》《荷尔蒙》《初三大四说爱你》中也不断出现。

三、华人精英在多元文化中的精神探索

1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华人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是一个被华人精英统治的独立国家。在新加坡,光是华人社会通用的方言就有包括闽南话、潮州话、广府话、海南话、客家话、福州话、福清话、广西话和上海话等十一种,这种语言生态积极反映在其影片当中。与当前泰国电影清一色以泰语为主不同,新加坡电影中是以英语结合华人语言为主的,这是统治新加坡的华人精英们所熟悉的语言习惯。这也直接导致了新加坡电影的票房不佳,毫无疑问,中国内地、香港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影在题材选择和文化呈现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新加坡电影更多只能在多元文化中的精神探索方面着手取材。
2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电影的领军人物,邱金海的《薄面佬》《十二楼》《和我在一起》三部曲,无疑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精神探索的最好体现。他的电影场景通常设置于“公屋”(即廉租房),关怀居于其中的族群的文化碰撞和精神归依,对新加坡高速经济发展和严格的社会约束之下的冷漠和疏离进行冷静的镜头刻写。在他的影片中,人们的身体被狭小的公寓束缚,精神则被一种无可名状的焦虑所压抑。而穿插在影片之中的各种语言,普通话、粤语、闽南话、英语、马来话、印度话,一方面体现出新加坡在华人精英主导的多元文化冲突,同时也侧面暗喻了人们的精神状态。3由于在历史上受到中国移民、马来文化、印度文化和英国殖民统治的多重影响,新加坡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种语言,即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也称为新加坡口头英语。这种语言虽然不是语言,但是在新加坡民间应用广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在本质上仍然属于英语,但是其语音、节奏、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国闽粤方言的深刻影响,体现出中国文化和马来文化的高度融合性,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新加坡著名电影导演陈子谦的代表作品《15》《4:30》《881》《12 莲花》以及梁志强的《钱不够用》《小孩不笨》系列和《老师爱老大》等作品中,他们都对国族身份、新加坡本土文化和当下社会问题作出了不同深度和多维度的观察与剖析;而多元语言性也正是他们作品共有的语言标志——影片中有大量的华语语系方言的使用,这同时也是新加坡华人多元语言能力的生动反映。[3]同时,新加坡导演也很注意借助电影语言来唤醒或建构民族或族群的身份认同,例如在《小孩不笨》中,梁志强反复通过华语学校的老师强调华文的重要性:“华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根……不懂华文就不了解自己的族群,不懂华文我们甚至不会知道自己失去什么。”在这种跨语种的语言混用中,既有各种语言形态的众声喧哗、多音齐鸣,又有竞争与博弈。[4]

四、作为弱势群体的身份认同转变

1与新加坡同处马来半岛上的马来西亚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华人人口约27%,属于少数族群。在1969年以后,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了多项法令,国内的政策更多向马来人倾斜,使得马来西亚华人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与此同时,马来西亚电影也更多地倾向于表达“一个马来西亚”的思想。1981 年马来西亚政府成立国家电影发展公司, 其目的之一就是使影片生产摆脱具有浓厚商业色彩的私营公司,更多地体现国家政治策略上的思路。近十年来,虽然马来西亚电影产量有所提高,票房也不断增加,例如2011年的《吉隆坡黑帮》取得了最高的一千多万令吉票房,但是主要观众都是马来人,对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论文导读:邹贤尧.东南亚电影的跨界征象.文艺争鸣,2010(24).扎克尔·侯赛因·拉朱,彭侃.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艺术评论,2009(07).梁明柳(1980—),女,广西横县人,硕士,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与管理及跨文化交流。上一页123
等地的观众而言,这些影片毫无吸引力。
2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马来西亚华裔电影工作者通过独立电影在国际上打开了另一条道路。这些打着英文字幕但是说着华语,通常只能在吉隆坡或者马六甲少数院线中上映的“马华”电影,更多地是以参加国际电影节为目标。例如,张千辉的《游泳池》在2007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奖,陈翠梅的《莫失莫忘》和刘成达的《口袋里的花》分别获得2007年和2008年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奖。由于他们与中国内地、与普通话之间的疏远联系,马来西亚的华人电影制作者在国际上永远不会被当做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人,然而在马来西亚,他们一直被当做“中国人”对待。因此这种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模糊身份认同,马来西亚的“马华”电影,更多是在通过影像表达着对华人共同民族性的想象。他们希望因为自己对电影媒介和视觉叙事的贡献而被获知,而不是因为代表着他们的少数种族群体。[5]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五、结 语
本文以东南亚几个主要国家的电影情况为例,探讨东南亚电影中土生华人族群的文化现象。从不同国家的电影发展情况中可以看到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与当地土著族群的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以及作为少数族群的华人在身份认同上的转变。经过数代人的变迁,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已经和当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虽然也还存在冲突和矛盾,但从整体的文化范畴上来看,已经与传统的汉文化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土生华人文化。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精彩的电影,去更深入地了解土生华人族群的精神诉求和情感依归,体验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风情。
[参考文献]
鲁晓鹏,叶月瑜,唐宏峰.绘制华语电影的地图[J].艺术评论,2009(07).
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J].世界民族,2002 (03).
[3] 马然.多元语言与国族想象——以邱金海三部曲为例谈当代新加坡电影[J].艺术评论,2009(07).
[4] 邹贤尧.东南亚电影的跨界征象[J].文艺争鸣,2010(24).
[5] 扎克尔·侯赛因·拉朱,彭侃.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J].艺术评论,2009(07).
[作者简介] 梁明柳(1980— ),女,广西横县人,硕士,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与管理及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