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舆论监督优化新闻舆论监督环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178 浏览:143768
论文导读: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赋予媒体的权利,也是各级新闻媒体增强权威性和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方法。基于目前不少地方新闻舆论监督环境不够宽松的情况,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优化舆论监督环境呢?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天职和责任

新闻媒体在新闻舆论监督体系中处于地位,它主要是对被监督对象的行为通过媒体传递给监督者——人民群众,尤其是将那些见不得人的“黑箱作业”向社会公众。人民群众通过对被监督对象行为信息的判断和评价,形成舆论从而达到监督的目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天职和责任,这种监督威力很大。
西方新闻学者将新闻舆论看成是仅次于立法、行政、司法的“第四种力量”。在实施舆论监督时,外界的压力对准的就是记者,被者会走门路、软抵硬抗,甚至威胁恐吓、拉拢引诱。面对种种的外部压力,只要记者有良好的素质、清醒的头脑,提高警觉、做好防范似乎好办;最难办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说情、打招呼。某市一家县级人民医院手术时把纱布棉球忘在病人体内,记者采访拍摄还没有回到单位,说情人却先上了门。明明是企业污染了环境,并推打记者,阻挠采访,却有人以“会影响投资环境”为由不让批评。对已经采访结束正在写稿子的记者,则使出浑身解数,将报道扼杀在襁褓之中。事实证明,开展舆论监督,常会受到来自上级、外部的种种压力。新闻工作者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舆论监督对记者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很高,比如记者的政治敏感度、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等。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少数新闻工作者在红包、礼品面前失去了原则,做起监督性报道来避重就轻、不痛不痒,有些记者甚至偏听偏信,混淆是非。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过关,别说实施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就连一般的新闻报道也难以正常开展。

二、尽快出台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

为切实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应从法律上给新闻舆论监督提供良好、宽松的环境和法律保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总书记2009年在世界媒体峰会致辞中曾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媒体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位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鼓励与期许,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新闻监督指明了方向。另外,各级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广播电视协会等要切实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支持新闻记者履行监督职责,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各级新闻单位所聘请的律师要帮助记者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维护自己合法正当的采访权。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各级新闻媒体的一线采编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对专业知识、传媒政策与法规的水平,在媒体内部酿造好舆论监督的软环境。一是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牢记宗旨,始终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守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社会与公共利益负责的信念,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客观顺畅地表达民意。另外,对所做的监督性报道要思考一下:会不会产生不良效应;会不会把矛盾激化;会不会影响推进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进度。做到既锋芒毕露,又有节有据。二要认真选题。如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选题就遵循“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标准,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聚焦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引起政府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舆论监督要有善意的态度,不要恶意炒作某些孤立的事件,人为制造所谓的“焦点”。要从全局上、客观上考虑选题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所以一定要把好选题关,在选题中用是否群众关心、是否是普遍存在、是否是领导关注这三把“尺子”去量一量。三要注意把握“度”,采编和播出过程中,务必把握好准确度、力度,做到有理、有力、有节。事实准确是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深入采访,切实做到事实清楚、报道准确;还要把握好监督力度的大小,对一些大的典型问题,不能温温吞吞,对一般性问题也不能小题大做;对监督的密度也要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对某一地区、单位,批评性报道和揭露性的不能过于集中,同一报道何时播出也要认真把握,要做到恰到好处。四要注意新闻舆论监督方式方法的多样化,不同对象、不同问题、不同场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诸如参与式、单一批语式、正反对比式、连续报道式等等,均要记者认真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游刃有余,应对自如。另外,在行文措词和现场评述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偏听偏信,多用事实说话,多用建设性的语言,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居高临下、主观臆断、妄加评判。

四、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理解和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要为政府帮忙而不添乱,唤起各职能部门关注,形成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的合力。当然,作为舆论监督会论文导读:
触及一些问题和事件,尽管舆论监督报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也有一些人对舆论监督不理解,他们不是抓紧时间改进工作、解决问题,而是带有抵触情绪,不配合媒体采访。对于个别领导干部要舍弃保官卫冕、害怕揭短,害怕舆论监督的心态,要加强、政治建设,正确认识和理解新闻舆论监督,既不要排斥和压制新闻舆论监督,也不要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毫无社会责任,造成社会动荡。同时亦可出台一些激励政策,真正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3]
总之,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鼓劲,从而唤起各职能部门联动,形成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的合力。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来说,既有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增加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吸引力的有效方法。因此,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作为社会来说,应该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积极的贡献。
注释:
张存才、胡云峰:《舆论监督之管见》[J].《中原声屏》2003年第3期
拓玲:《舆论监督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0110/c354159-20159750.html
[3]曹罡:《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J].《南方电视学刊》2006年第6期
(河南周口市广播电视台)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