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句法现代汉语中“在LV”与“V在L”结构及对外汉语教学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631 浏览:25968
论文导读:法语义的角度10-112.认知的角度11-12(三)探讨目的与作用12(四)语料来源及探讨策略12-141.语料来源12-132.探讨策略13-14二、“在LV”与“V在L”的句法结构浅析14-20(一)两种结构中的“V”14-161.能进入“在LV”与“V在L”两种结构的“V”14-152.只能进入“V在L”的“V”15-16

3.只能进入“在LV”的“V”16(二)两种结

摘要:“在LV"与“V在L”两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表达处所联系的处所短语与动词组合构成的结构。“在L”放动词前还是动词后,是现代汉语语法探讨的一大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本论文对“在LV"与“V在L”两种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探讨,力图揭示两种结构的不同和利用规律,并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引言。说明选题缘由、介绍探讨近况、说明探讨作用和所用语料。第二章浅析“在LV"与“V在L”的句法结构。对两种结构的“V”进行分类考察,其中有的能进入两种结构,有的只能进入“在LV",不能进入“V在L”;有的只能进入“V在L”而不能进入“在LV”;对两种结构中“在L”的语序制约因素进行了浅析,体现为时间顺序原则和动词单、双音节对“在L”的语序的制约。第三章“在LV"与“V在L”的转换规律。结合“V”的分类,以两种结构的语义功能着手探讨“在LV"与“V在L”的转换规律。对两种结构能够转换、不能转换、添加词语转换的转换规律做了细致的归纳和总结。第四章“在LV"与“V在L”的语用浅析。第五章“在LV"与“V在L”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针对两种结构的偏误浅析、相关教材及大纲浅析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对策。第六章小结。凡是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语义指向[来源]、[发生]、[终点]或表示状态呈现的处所时,我们就用“在LV"结构;凡是表示动作达到的处所,语义指向[终点]或表示状态呈现的处所时就用“V在L”结构。关键词:“在LV”论文“V在L”论文句法论文语义论文语用论文教学对策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9

一、引言9-14

(一) 选题缘由9-10

(二) 探讨近况10-12

1. 句法语义的角度10-11

2. 认知的角度11-12

(三) 探讨目的与作用12

(四) 语料来源及探讨策略12-14

1. 语料来源12-13

2. 探讨策略13-14

二、“在LV”与“V在L”的句法结构浅析14-20

(一) 两种结构中的“V”14-16

1. 能进入“在LV”与“V在L”两种结构的“V”14-15

2. 只能进入“V在L”的“V”15-16

3. 只能进入“在LV”的“V”16

(二) 两种结构中“在L”的语序制约因素16-20

1. 时间顺序原则对“在L”的语序的制约16-17

2. 动词单、双音节对“在L”的语序的影响17-20

三、“在LV”与“V在L”的转换规律20-30

(一) “在LV”的语义功能20-23

1. “在L”前指,语义功能为施事[发生]或表示状态呈现的处所20-21

2. “在L”后指,语义功能有三种,受事[来源],受事[发生],受事[终点]21-23

3. “在L”双指,语义功能既可为施事[发生],又可为受事[终点]23

(二) “V在L”的语义功能23-25

1. 当V表动作时,只具有[终点]的语义功能23-24

2. 当V表状态时,表示状态呈现的处所或瞬间状态变化发生的处所24-25

(三) 两种结构的转换规律25-30

1. “在LV”结构不能转换成“V在L”结构的情况25-26

2. “在LV”结构能转换成“V在L”结构的情况26-27

3. “V在L”结构不能直接转换成“在LV”结构的情况27

4. “V在L”结构通过添加词语后可以转换成“在LV”结构的情况27-30

四、“在LV”与“V在L”的语用浅析30-34

(一) “在LV”的语用特点30-31

1. 处所的背景性30

2. 处所的有定性30-31

3. 话题结构上的一致性31

(二) “V在L”的语用特点31-34

1. 对象的有定性31-32

2. 处所的焦点性32-33

3. 心理视点的可转移性33-34

五、“在LV”与“V在L”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34-42

(一) 两种结构的偏误浅析35-37

(二) 相关教材及大纲浅析37-38

(三) 两种结构的教学对策38-42

1. 初级阶段: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在LV”与“V在L”的句法形式38-40

2. 中级阶段:以句法教学为基础,加强语义、语用教学40-42

六、小结42-44

参考文献44-46
致谢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