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随访Infliximab治疗难治性银屑病关节炎22周临床、52周随访及中医相关证型书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44 浏览:17831
论文导读:pximab静脉输注,所有患者均合用1种NSAIDs以及近6月已稳定剂量的非生物DMARDs,观察中不增加剂量。1.3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痹病、白疙”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标准,两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中医风湿科医师共同对18例难治性PsA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各证型患者进行
摘要:探讨背景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 PsA)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炎性关节病,具有银屑病皮疹并导致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疼痛、肿胀、僵硬、运动障碍,而且病程迁延,易复发,晚期可关节强直,导致残疾。另外,部分患者还有指(趾)炎、附着点炎、系统性损害等体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探讨显示我国PsA的患病率约为0.1%。PsA的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和非生物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为主,力求达到缓解疼痛和延缓关节破坏,改善关节症状和银屑病皮损,但有一部分PsA患者接受规范的上面陈述的治疗仍不能改善病情,这部分患者我们称之为难治性PsA患者。PsA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的多项探讨证明PsA患者的滑膜、滑液、皮损部位、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显著升高,TNF-α在PsA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量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TNF-α拮抗剂可以很好地改善PsA患者皮损和关节症状,对难治性PsA也有很好的疗效,循证医学方面也有相关的证据支持。英夫利昔单抗(Infpximab, INF)是一种抗TNF-α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可靶向性阻断TNF-α与受体结合。国外已有许多相关文献报道该药治疗PsA可以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安全,长期治疗耐受性好,并能持续缓解病情,对难治性PsA同样有效。目前国内利用该药治疗难治性PsA的临床探讨较少。另外,PsA易迁延反复需长期治疗,而Infpximab较贵,在Infpximab制约难治性PsA病情后,多数患者很难长期持续接受Infpximab治疗,如何有效的长期维持临床改善,制约病情,是临床探讨的重点。祖国医学中并无PsA的明确记载,但其关节症状可以辨病为“痹病”等,皮肤症状可以辨病为“白疕”等。历代文献中有PsA相关病证的记载,但对其中医证型尚无统一认识,多由各医家在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和药物实验学探讨的进展,以细胞因子水平探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机制是热点不足,探讨发现许多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可以通过降低TNF-a水平治疗银屑病,这引起我们对难治性PsA的中医相关证型、Infpximab治疗不同证型难治性PsA的疗效进行相关的浅析探讨。探讨目的1.评价Infpximab治疗难治性PsA的22周疗效与安全性。2.评价随访52周中不同治疗案例治疗难治性PsA的疗效及安全性,寻找有效的维持临床改善的治疗案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3.探讨难治性PsA证型分布、Infpximab治疗不同证型难治性PsA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难治性PsA提供参考。探讨策略1Infpximab治疗难治性PsA的22周临床探讨及中医相关证型浅析1.1探讨对象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南方医院中医风湿科门诊或住院的18例PsA患者,诊断均符合2006年PsA的CASPAR分类标准,年龄分布在24岁~52岁,接受规范的NSAIDs和非生物DMARDs治疗6月以上病情仍活动,关节肿胀及压痛数≥3,PASI评分10分,血沉(ESR)28mm/1h和(或)C反应蛋白(CRP)≥10mg/L。所有患者均无活动性感染、充血性心衰、重要脏器衰竭、恶性肿瘤、脱髓鞘疾病、其他风湿性疾病,近6月无严重感染病史,对鼠蛋白成分无过敏,均对其治疗案例知情并同意。1.2给药策略及合并用药0、2、6、14周分别予3mg/kg Infpximab静脉输注,所有患者均合用1种NSAIDs以及近6月已稳定剂量的非生物DMARDs,观察中不增加剂量。1.3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痹病、白疙”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标准,两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中医风湿科医师共同对18例难治性PsA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各证型患者进行治疗前(基线)、后(22周)疗效比较,不同证型间进行22周疗效比较。1.4疗效指标主要疗效指标:第2、14、22周较基线(0周)达到PsA疗效标准(PsARC)及PASI50改善的患者比例。次要疗效指标:第2、14、22周较基线获得PASI75/90改善的患者比例;上面陈述的时间点各疗效参数:患者关节肿胀及压痛数、患者总体评价、健康问卷评估(HAQ)、医师综合评价、PASI评分、ESR、CRP的变化。1.5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及治疗中定期查血常规、肝肾功、结核抗体、自身抗体、胸片等,随时记录不良反应。252周随访探讨2.1随访对象及随访方式对22周时达到PsARC和(或)PASI50改善的17例PsA患者(15例达到P论文导读:
sARC和PASI50改善,1例达到PsARC改善,1例达到PASI50改善)进行为期52周的门诊或电话随访(第52周为门诊随访),4-12周1次,若病情加重,缩短随访时间。失访者记录理由。2.2随访内容治疗案例;各治疗案例未能维持PsARC和(或)PASI50的时间;患者的关节肿胀及压痛数、总体评价;HAQ;医师综合评价;PASI评分;ESR; CRP;安全性评价:定期查血常规、肝肾功、结核抗体、自身抗体、胸片等,随时记录不良反应。3统计学策略采取SPSS13.0统计浅析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治疗前后差别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多个时间点(基线、2周、14周、22周)计量资料的比较采取重复测量的方差浅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不同治疗组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率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组间比较采取Log-rank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别。结果1Infpximab治疗难治性PsA的22周临床探讨及中医相关证型浅析1.1总体疗效治疗2周时均有55.6%(10例)患者达到PsARC、PASI50改善,14周时有72.2%(13例)患者达到PsARC,83.3%(15例)患者达到PASI50改善,22周时均有88.9%(16例)达到PsARC、PASI50改善。上面陈述的时间点达到PASI75、PASI9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3.3%(6例)、22.2%(4例),50.0%(9例)、38.9%(7例),72.2%(13例)、61.1%(11例),单项疗效指标均较基线有改善(P0.05)。1.2中医辨证及不同证型疗效比较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证8例(44.4%),湿热蕴结证7例(38.9%),血热风燥证2例(11.1%),风寒阻络证1例(5.6%),以肝肾亏虚证和湿热蕴结证居多。血热风燥证及风寒阻络证患者治疗后各疗效指标均较基线改善,由于二证人数较少,主要进行肝肾亏虚证组及湿热蕴结证组的疗效比较。治疗22周时,两组的单项疗效指标均较基线显著好转(P0.05),两组基线期资料等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22周时两组达到PsARC及PASI50改善的患者比例、单项疗效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Infpximab治疗两组证型均有较好的疗效,且疗效相当。1.3安全性评价为期22周的观察中,共出现3例(16.7%)不良反应,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例(11.1%),肺部感染1例(5.6%),症状较轻,予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输液反应,无肝肾功损害、狼疮样综合征、肿瘤等发生。252周随访探讨2.1完成随访情况纳入随访探讨的17例PsA患者均完成了52周的随访。2.2治疗案例及PsARC和PASI50改善情况归纳17例难治性PsA患者治疗案例,主要有4种,依据此将患者分组。A组:2例(12%)患者(随访基线仅达到PsARC改善或PASI50改善)随访基线接受IFN3mg/kg,合用22周临床探讨的NSAIDs和非生物DMARDs,随访第8周均达到PsARC和PASI50改善,持续IFN3mg/kg1/8周至随访52周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B组:7例(41%)患者停用IFN,继续利用22周临床探讨的NSAIDs和非生物DMARDs。2例(28.6%)持续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至随访52周;5例(71.4%)未维持PsARC和(或)PASI50改善,出现时间分别在随访第8周(2例),10周(1例),14周(1例),20周(1例),2例(40%)加用IFN3mg/kg×1治疗,2周后达到PsARC和PASI50改善,停IFN,继用NSAIDs和非生物DMARDs至随访52周,均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3例(60%)增加非生物DMARDs利用剂量,8-10周后达到PsARC和PASI50改善至随访52周,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C组:7例(41%)患者继用IFN(随访基线IFN3mg/kg,8周后IFN3mg/kg→1/10周×2→1/12周×2),合用22周临床探讨的NSAIDs和非生物DMARDs,6例(85.7%)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至随访52周结束,1例(14.3%)27周时未达到PsARC标准,加用IFN3mg/kg1次,2周时达到PsARC改善,IFN治疗改为1/8周至随访52周,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D组:1例(6%)患者停药。28周时出现皮疹,PASI评分1.8分,至随访52周,未治疗,偶有1~2个关节肿胀或疼痛,PASI评分1.2-4.2分,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2.3B组和C组PsARC和PASI50改善情况比论文导读:7-58对象与策略47-481探讨对象及随访策略472随访内容47-483Infpximab(IFN)的给药策略484统计学策略48结果48-541完成随访情况482治疗案例及PsARC和PASI50改善情况48-503各组PsARC和PASI50改善情况比较50-524随访52周与随访基线、22周临床探讨基线单项疗效指标比较52-535安全性评价53-54讨论54-58结论58-59参考文献
较B和C组随访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随访至52周,B组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率为28.6%(2例),未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的中位时间是14周;C组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率为85.7%(6例),仅1例患者未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出现时间为27周。两组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率有统计学差别(X2=5.517,P=0.019),提示C组治疗案例较B组治疗案例能更好维持PsARC和PASI50改善。2.4纳入总体不同时间点单项疗效指标比较纳入总体随访52周的单项疗效指标优于22周临床探讨基线(纳入52周随访的17例患者)单项疗效指标(P0.05),与随访基线单项疗效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2.5安全性评价52周随访中,共出现3例(17.6%)不良反应。A组1例(50.0%)患者在第47周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2周痊愈;B组无不良反应发生;C组出现2例(28.6%)ANA(+),未出现狼疮样综合征,未停止Infpximab治疗,1例患者在随访52周复查ANA(-)。三组间进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探讨总体未出现输液反应,无肝肾功损害、狼疮样综合征、肿瘤发生。结论1.对于NSAIDs和非生物DMARDs规范治疗不能改善病情的难治性PsA患者,Infpximab可以短时间内有效改善皮损和关节症状,且安全性好。2.18例难治性PsA患者的中医相关证型有肝肾亏虚证、湿热蕴结证、血热风燥证、风寒阻络证,其中以肝肾亏虚证和湿热蕴结证居多,22周的临床探讨显示Infpximab对上面陈述的证型均有效,肝肾亏虚证和湿热内蕴证间的22周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别。3.难治性PsA患者接受Infpximab治疗达到临床改善后,多数患者会停用Infpximab,继续接受NSAIDs和非生物DMARDs治疗,其中有少部分患者可以持续维持临床改善,不能维持临床改善时再次利用Infpximab或加强非生物DMARDs治疗均可以制约病情;持续利用Infpximab(1/8周)可以持续制约病情;逐渐延长Infpximab利用时间是较好的维持临床改善的策略,值得临床借鉴;在长期的治疗中应重视监测不良反应,本探讨样本量较小,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探讨进一步验证。关键词:Infpximab论文难治性论文银屑病关节炎论文中医证型论文疗效论文随访论文安全性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10
ABSTRACT10-20
目录20-22
前言22-31

1. TNF-a在Ps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2-24

2. Inlfiximab治疗PsA的机制及疗效24-27

3.中医对PsA的认识进展27-29

4.小结29-31

第一章 Infpximab治疗难治性银屑病关节炎22周临床探讨及中医相关证型浅析31-47
探讨对象与策略31-34
1 探讨对象31-32
2 探讨策略32-33
3 统计学策略33-34
结果34-40
1 患者一般资料34
2 总体疗效34-36
3 中医辨证及不同证型疗效比较36-40
4 安全性评价40
讨论40-47
1 Infpximab治疗难治性PsA的疗效42-43
2 难治性PsA的证型分布及Infpximab治疗不同证型难治性PsA的疗效43-45
3 Infpximab治疗难治性PsA的22周安全性45-47
第二章 52周随访探讨47-58
对象与策略47-48
1 探讨对象及随访策略47
2 随访内容47-48
3 Infpximab (IFN)的给药策略48
4 统计学策略48
结果48-54
1 完成随访情况48
2 治疗案例及PsARC和PASI50改善情况48-50
3 各组PsARC和PASI50改善情况比较50-52
4 随访52周与随访基线、22周临床探讨基线单项疗效指标比较52-53
5 安全性评价53-54
讨论54-58
结论58-59
参考文献59-64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64-65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65-66
致谢66-68
统计学审稿证明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