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我见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方式之我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73 浏览:112955
论文导读:
目前民族高职师范的培养机制虽然引入了社会力量特别是中小学校,实行多方联合办学,紧密合作,但根据学生毕业后的表现,已明显呈现出不足之处,所以非常有必要增加第三个导师也即教育专家和名师。本文从“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和必要性着手,对切实有效培养出优秀的“三导师”人才,为民族地区乃至其他地区贡献优秀的教育师资力量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高职师范教育三导师人才培养研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的授课学校与实习学校“双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适合实际情况,为应对越来越大的人才缺口,必须推动“双导师”制向“三导师”制转变。

一、“三导师”型模式的定义

“三导师”,按字面理解,意为每一名学生都由三名具备指导资格的导师共同培养。这三名导师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包括一名学校指定的专业类教师,一名资深的教育专家、名师,一名来自当地中小学校的导师。
其中,专业类导师由外语专业教师担任,主要是讲授外语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另一名导师一般由富有声誉的教育专家或名师担任,与辅导员、班主任配合,深入开展专业课程和心理、法制、职业道德方面的辅导,并讲授一些管理类的基础课程;中小学校导师则由合作的教学单位派相关课程老师担任,带着问题面对面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外语专业技能和实际课堂应用能力,“三导师”型人才实际上是建立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上,只不过另外增加了教育专家、名师,深入分析课程,把心理、法制、职业道德辅导和基础管理理念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特别是外语专业,听说读写能力缺一不可,如果无法使之及时应用,融会贯通,学生很可能顾此失彼,难以获得综合性全面发展。

二、实施“三导师”型模式的必要性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和管理理念教育,把德育和管理规范作为长期任务,特别是对外语类学生,实行“三导师制”,深入扎根,增强职业规划和管理能力培养极为必要。
首先,是为了应对外部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经常面临外部物质环境变化的考验,外语类学生多数时间在苦读语法词汇,与国外连接紧密,容易受到外部社会特别是国外环境的影响。增加了教育专家和名师,可以增强权威性,对学生进行疏导,普及管理类的知识,甚至帮助设定未来的职业规划,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对物质环境的抵抗力,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勤奋工作,投入到实际的操作流程中。
其次,是为了应对外部人文环境的巨大变化。随着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不单单在校园里学习,还要不间断地面对各种人员,包括各级学校、各种企业各部门各层次的人员,处在这样复杂的人文环境中,经常夹在矛盾各方的中间。在处理这些人际关系时,可能遭到各种批评和指责,容易给学生带来挫败感。对此,需要教育专家及时介入,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学生对外沟通所产生的压力和焦虑感,帮助他们准确分析和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学校环境。
最后,是为了培育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是专业类课程和中小学导师输送了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校面临教育改革,在实习时学生可以感受甚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这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此时,必须有资深教育专家和名师的及时疏通劝导,通过正确引导,打消学生的疑虑,使之认识到黑白对错,特别是法制教育,在这种时候尤为重要。

三、“三导师”型模式实践操作的三个要点

首先,必须明确三个导师的职责,尽可能做到各司其职,履行好自身义务。
学校的专业类导师负责全程指导学生的外语专业教学,根据社会和中小学校的应用需求,逐步把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融入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并及时解答引起学生困惑的专业知识问题。通过专业课程、日常课题指导、论文报告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建立师生群,自由讨论,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集体受益。
中小学校实习教师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其作用不但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传教中小学校课程的传授技能,把所学知识尽快应用于课堂上,培养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明白未来自己在学校和课堂中的角色定位。中小学导论文导读:
师的作用属于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类型,应当高度重视。要选派德才兼备的老师甚至复合管理型教师,教学生遵纪守法,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在讲授过程中应十分注意言行,身教和言教并重。
资深教育专家和名师的任务是利用权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自身设定目标,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素养。通过群、e-mail等通讯手段,和学生积极沟通,持续交流,掌握其思想动向,对其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和职业教育,使其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认真,能沉下心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保证完成企业交办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专家和名师更应主动进入学生的圈子,帮助学生摆正心态,走出困惑和迷惘期,树立起健康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其次,这三个导师之间应勤做沟通,相互关联,分工合作,做到无缝对接。
学校的外语专业导师在上课前,应及时和中小学导师沟通,详细了解中小学在各项课程特别是外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和重点难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计划,同时也有利于中小学校准确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培养目标,可以分阶段合理安排各项任务,实施岗前课堂培训。通过建立两者间的定期沟通机制,对中小学校和学生都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达到双赢的结果。
资深教育专家和名师属于学校外聘人员,严格来说也属于学校编制,应主动与中小学派出老师沟通,了解该学校的运营情况和教学内容,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这家学校的教学策略和职业素养培训策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实战、沟通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和待人接物水平等基本素养。
资深教育专家与学校的外语专业导师进行有效沟通后,可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教育。另外,其所获取的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给专业导师,可帮助其掌握学生的思想波动,采取措施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实战水平。
最后,是对不同年级的外语专业学生采取不同的重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一年级学生关键在于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心理过渡。资深教育专家应当发挥主要作用,以权威面目出现,经常性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真实想法。再比如二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打好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此时专业导师发挥最大作用,拓宽学生们在听力、阅读、写作和英美文化等方面的能力和视野,从简单通俗的文学读本、报刊、人物传记等入手,逐步增加难度,帮助学生扩大词汇积累量和知识面,培养出较强的英语预感和阅读兴趣,其它两位导师从旁辅助。而到了大三,专业类导师的工作已进入正轨,中小学导师与资深教育专家要通力合作,在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上狠下功夫,对管理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甚至亲身实习体会,充分认清自身的定位和角色,养成勤奋、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帮助学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7ctime.com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毕业后在中小学校的教学道路就会走得更加顺利,对于学生的成长真正起到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王万雨.“三导师”制在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梁丽,田春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研究,2008,(S1).
[3]蒋凤昌,周桂香,陈红秋,袁学锋.顶岗实习“三导师制”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8).
本文系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课题名称是:《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251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