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科学主义管理学范式后现代整合及本土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31 浏览:22695
论文导读:
摘要:管理学经过百年进展,在学科规范和科学化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强调效率和效用的管理论述在价值中立原则指导下大大提升了管理作为一种生产力的地位,但管理学的技术化和科学化倾向也使之在以知识经济为表征的后现代社会里遇到诸多价值迷思。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是,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使标准化的制约难以维系,员工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的提升使其自主性增强而难以接受被动的约束,多元文化的繁荣要求组织进展宽容和尊重的精神。目前,以实证探讨为基本策略的科学主义范式坚持效用最大化的价值中立原则,强调管理的精确性、规律性和可控性。这种探讨取向往往使、价值和情感等无法精确度量的要素游离于管理考察之外。管理作为一种由人而非纯粹物质性技术构成的特殊实践,需要在各种联系中寻类所特有的作用指向而无法以根本上回避价值不足,由此价值无涉的管理论述就同时面对着与实践相脱离的不足。面对价值方面的非人性化不足和实践方面的无效不足,未来的管理论述需要在价值反思中重新确立其以实践为依归的效用导向。强调价值重塑和非理性解放的后现代管理恰恰能够为解决现代管理论述的上面陈述的弊端提供一种论述支撑和智慧来源,但后现代管理论述精于解构而拙于建构的弊病使之不可能取代现代管理论述而成为一种新的探讨范式,因而未来的管理论述走向应该是在多元论述中进行范式整合与重建。这便出现本论文欲解决的第一个核心不足:如何实现管理学的范式整合?对此不足,本论文尝试借鉴后现代管理论述中的智慧,以非理性解放和生物性权力两个角度来提炼其建设性价值。但此价值仅仅提供一种思路,如何将此思路导入管理之中却非拙于建构的后现代管理本身所能解决。为此,我们将视角投向与后现代主义具有契合之处而同时精于建构和具有丰富历史经验的中国古代管理智慧,沿此脉络,我们发现中国管理的人性基础是具有东方色彩的德性因素,这与支撑西方主流管理论述的技术理性截然不同。与此同时,在国际学者反思主流管理学自身内部的范式危机,国内学者还面对和承担着另外一种时代赋予中国管理探讨者的历史责任,即如何摆脱多年来西方管理学对中国管理探讨的主导局面,建构适应中国社会与文化情境并能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本土化管理论述。这便出现本论文欲解决的第二个核心不足:如何在管理学的范式整合中推进管理探讨的本土化?根据以上浅析,本论文欲解决的核心不足是:管理学的范式整合及其本土化。解决这一不足的统合性逻辑主线是:历史渊源深厚并对中国管理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德性因素能否对管理论述的范式分裂、作用虚无及价值危机提供具有建设性作用的东方智慧?沿此主线抽丝剥茧所直接解决的是管理学的范式整合与重建不足,而根据此逻辑建构的整合性管理论述自然又是具有本土契合性的管理知识。本论文对此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讨:其一,将德性导入理性与感性二元对立的人性观之中,构建三位一体的完整人性结构以取代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等各种片段性的人性假设,并以此对管理学论述系统进行拓展性重构;其二发掘德性因素在组织管理中的逻辑展现,厘定组织的情感价值系统,并根据中国传统社会整合机制的历史经验构建情感价值系统与理性计算系统的组织内耦合机制,在组织管理的微观领域进展以为核心的意向性“干预”或“教谕式调解”等自我技术;其三,以东方德性因素为文化基质,深化对理性与感性融通的传统和合精神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与礼治秩序、本位和家族主义等中国特殊的情境脉络结合,构建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本土化论述系统。为完成以上探讨目标,本论文共以九章内容层层进行论述推演。本论文主要探讨内容和基本结论简述如下:第一,管理学具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论述范式,科学主义范式主导下的管理探讨使价值危机和作用虚无成为主流管理论述所固有的隐患,并进一步导致管理论述与管理实践相脱节的不足。管理学的产生及其百年进展受到现代性及其主题分化这一哲学命题的重大影响:泰罗之后的管理学沿着泰罗制确立的理性逻辑基础,在继承与批判之间逐渐演化出两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即以效率作为管理终极目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以人性作为管理终极追求的人文主义范式。面对功利性导向的科学管理主导当今管理学探讨的局面,管理探讨者只有清楚管理学所能具有的作用境界,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将之推向更高水平,以使管理学论述为谋取人类的最高福祉而不断改善。本论文以“现代性”这一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均无法论文导读:组织局部秩序,组织成员的真实行为更多地是由局部秩序中的混合规则决定的,而非结构化的组织等级和规章制度。当组织的具体行动领域受到有意识的或有目标定向的规则机制支配时,参加博弈的所有参与者能够进展出一种意识程度更高的、定向性的合作意识,使系统朝着有意识地集体行动的方向进展,由此就出现了两种管理逻辑的耦合形态,
回避的根本不足出发,厘清了现代管理论述分化的哲学本源和历史演化历程,对管理论述“丛林”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和整体性的解释,并以中梳理出两条最基本的逻辑主线,为未来管理论述的整合进展提供了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第二,精于解构的后现代管理并非在管理论述建构方面毫无建树,非理性解放与生物性权力凸显了后现代管理对于管理论述范式整合的建设性作用。后现代管理非理性解放的人性观及其将、审美元素导向人之自由、解放这一终极性价值之上的主张,批判与超越了现代管理的理性主义预设及其引起的诸多人性困境,对于在管理中重建现实而完整的人性提供了重要启发。后现代主义人性观对我们的真正启发是整合理性与感性两种对立性力量,在管理中重建现实而完整的人性,使管理不仅符合人性之理性标准,同时也要符合人性之感性需求,只有这样的管理才是真正人性化的管理。在权力形态方面,针对现代管理以强制性制约为中心的结构化宏观权力,福柯等人进展出一种具有联系性、流动性、分散性及生产性等生物学特点的微观权力,并将之纳入了“自由一自治”主题之下。微观权力的提出开辟了权力探讨的生物学空间或视角,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非经济的权力浅析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权力探讨的思路。此外,对权力的生物学解读意味着权力具有不同于压迫与制约系统这种纯粹物理学范式中的运转机制,它将权力还原到了人的生物本能,彰显着权力在管理活动中的积极功能。第三,以智力、意志与审美构成的三维人性结构取代片面而抽象的人性假设对管理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管理实践具有科学性、道德性与艺术性三重属性;管理学科是管理科学、管理与管理艺术“三位一体”的、以解决现实管理不足为导向的综合性知识,对跨学科知识的吸纳使之成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综合交叉的、以不足解决为导向的运用学科。基于人性结构的管理考察,使管理论述走出了“管理科学”的遮蔽,拓展了其道德属性与审美属性两大维度,使探寻管理之中的道德价值及审美价值具有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正当性。同时,该探讨将中国传统的精神与文化脉络植入了管理考察之中,并使管理成为管理学科论述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这种思维方式与论述系统的拓展使中国本土管理论述的探讨具有高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第四,以微观化的生物性权力视角来观察组织及其管理逻辑,可以发现组织有着理性计算系统与情感价值系统两种行动系统,在组织多元主体微观博弈的具体场域中可以构建两种系统的组织内耦合机制。组织管理中有着情感与计算两大逻辑,两者分别建构了组织的情感价值系统及理性制约系统;组织成员的真实行动逻辑是一种基于混合性游戏规则的具体行动系统,此系统是组织成员根据各自所具有的禀赋及资源进行协商换的行动场域,构成了具有对策性、局部性及暂时性特点的组织局部秩序,组织成员的真实行为更多地是由局部秩序中的混合规则决定的,而非结构化的组织等级和规章制度。当组织的具体行动领域受到有意识的或有目标定向的规则机制支配时,参加博弈的所有参与者能够进展出一种意识程度更高的、定向性的合作意识,使系统朝着有意识地集体行动的方向进展,由此就出现了两种管理逻辑的耦合形态,体现为围绕聚合目标上下波动、螺旋上升的耦合曲线。组织管理的使命就是对组织内无数个局部秩序进行审慎的干预,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使其各种分散性的目标产生定向性聚合。情感价值系统在管理中的导入及其清晰界定,对目前日益理性化的管理论述与管理实践是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提升了情感、情绪、直觉、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探讨与管理实践中的价值。第五,在管理移植的动态演化模型考察下,管理思想的进展是中西方交叉影响、互用作用的历程,中国的管理探讨完全可以通过本土化革新为世界管理论述进展做出贡献。管理学的范式危机及其转换诉求为以人文精神见长的中国进展真正契合当地人管理情景的本土化管理论述提供了重要契机和论述支撑,而管理论述的本土探讨取向则可能为管理学提供一种整合性范式的样本以而对实现管理学范式的顺利转换也同样具有重要的论述价值。以家族主义、礼治秩序及本位等文化/历史/社会脉络出发,以根植于本地生活形式的作用网络来进展中国管理的组织、领导和制约等各个维度,本论文勾勒出既具本土特点又能与世界管理知识接轨的本土化管理论述系统的基本轮廓。本土化管理论述系统是具有自然系统特质和后现代管理意蕴的人文主义范式,但此种人文主义范式并不与西方技论文导读:
术理性主导的科学主义范式相冲突,在和合精神指导下能够进展出一种融通科学和人文的整合性管理范式。基于中国特殊情境脉络的本土化管理论述在继承经典管理论述的“计划、组织、领导和制约”合理框架之时,承接了中国、直觉、体验等非理性思维传统,在与西方现代管理知识对接的同时又富有后现代主义意蕴,因而它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本土的管理实践,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管理的需要。本探讨属于论述建构性文章,因其所涉不足较为宏观、抽象,需要对百年来管理思想史上的诸多重大不足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尽管笔者将论述建构、模型浅析、逻辑推理、隐喻探讨与跨文化比较探讨综合运用,尝试对管理论述范式重建和本土化不足的解决能够提供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论述观点或某些具有启发的探讨思路,但在逻辑论证和论述求证方面依然有着许多不足。因而,本论文是在管理论述基础探讨领域中进行的不尽成熟的探讨性尝试,尽管有不成熟之处,但它同时也开启诸多颇具价值的后续探讨空间。关键词:管理学范式论文科学主义论文人文主义论文后现代管理论文本土化探讨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2-6
Abstract6-16
1 导论16-26

1.1 不足的提出16-17

1.2 探讨思路与框架结构17-22

1.2.1 探讨目标17-18

1.2.2 探讨内容18-21

1.2.3 框架结构及逻辑脉络21-22

1.3 探讨策略与概念界定22-25

1.3.1 探讨策略22-23

1.3.2 关键性概念界定23-25

1.4 可能的革新点25-26

2 国内外文献述评26-54

2.1 现代管理学批判的基本脉络26-34

2.

1.1 现代管理学内部浅析层面的批判26-29

2.

1.2 现代管理学内部人性假设的批判29-31

2.

1.3 后现代管理对现代管理学的基础性批判31-34

2.2 现代管理学整合的相关尝试34-37

2.1 管理论述整合的必要性34

2.2 现代管理学整合的三种路径34-36

2.3 现代管理学内部整合的逻辑审视36-37

2.3 后现代管理的论述论域及价值评判37-45

2.3.1 后现代管理的基本论域37-43

2.3.2 后现代管理的论述价值43-45

2.4 管理论述的多元范式争论45-50

2.5 中国管理探讨的本土化不足50-54

3 管理学的范式分裂及作用迷失54-89

3.1 科学与人文: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管理学的范式分裂54-66

3.

1.1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性及其主题分化54-57

3.

1.2 泰罗制:现代性的逻辑扩展与管理学的产生57-60

3.

1.3 效率与人性:管理学进展的两条逻辑主线及其范式分裂60-64

3.

1.4 范式转换与整合:后现代管理带来的冲击与契机64-66

3.2 管理学范式分裂探源:泰罗文本的目的—手段系统及其悖论66-78
3.

2.1 科学管理的目的系统67-70

3.

2.2 科学管理的手段系统70-72

3.

2.3 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科学管理悖论72-75

3.

2.4 科学管理悖论的生成理由及其路径75-78

3.3 管理学作用世界的荒芜及其境界考察78-89

3.1 管理学人文维度的缺失与作用世界的荒芜79-81

3.2 作用追问与管理学的四种境界81-85

3.3 境界考察下管理学的价值沉思与探讨趋向85-89

4 人性与权力:管理学范式整合的后现代视角89-108

4.1 非理性解放:后现代管理视域中的人性救赎90-99

4.

1.1 现代管理的文化乡愁及人性困境90-92

4.

1.2 管理的后现代转向及其人性救赎价值92-95

4.

1.3 自我创造与情感体验: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管理的与审美之维95-98

4.

1.4 超越、回归与整合:后现代管理的人性重建98-99

4.2 微观权力:后现代语境中权力的生物学解读99-108
4.

2.1 压迫系统:现代管理中的统治性权力及其运转机理99-101

4.

2.2 后现代语境中的微观权力及其生物学特点101-103

4.

2.3 “规训”:地方性知识与微观权力的运转机理103-105

4.

2.4 制约与解放:微观权力的两种政治功能105-106

4.

2.5 小结:两论文导读:

种权力共同塑造的组织现实106-108
5 人性结构、管理性质与管理学论述系统的整合性重构108-145

5.1 内聚与外张:管理与人之辩证联系的哲学110-117

5.

1.1 管理的实践本质110-112

5.

1.2 管理之于人:解放、压迫及其悖论112-115

5.

1.3 人之于管理:主体、客体及其张力115-116

5.

1.4 人性:管理的逻辑起点与论述基石116-117

5.2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人性结构117-127
5.

2.1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建构与解构117-123

5.

2.2 管理学的“整体性”考量:人性结构对人性假设的替代123-127

5.3 人性结构对管理性质的三重规定127-133
5.

3.1 人性之智力结构与管理的科学性128-130

5.

3.2 人性之意志结构与管理的道德性130-131

5.

3.3 人性之审美结构与管理的艺术性131-133

5.4 基于人性结构的管理学论述系统的拓展与重构133-139
5.

4.1 管理学科的内涵甄别及学科属性定位133-136

5.

4.2 管理学论述系统的三维架构及其内部关联136-139

5.5 本章小结139-145
6 情感与计算:组织管理的逻辑悖论及耦合机制145-181

6.1 分裂与和合:情感与计算在组织管理中的历史嬗变147-155

6.

1.1 经验管理:理性与情感的混沌状态——原始的圆满148-149

6.

1.2 科学管理:理性与情感的分裂状态——理性的超越149-150

6.

1.3 文化管理:理性与情感的融合态势——情感的回归150-152

6.

1.4 以“分裂”到“和合”:实用理性与组织管理的逻辑整合152-155

6.2 情感与计算在组织管理中的内涵界定及悖论展现155-162
6.

2.1 计算逻辑及情感逻辑的甄别与界定155-157

6.

2.2 理性计算系统、情感价值系统在管理中的二元吊诡157-162

6.3 组织局部秩序与双重管理系统的组织内耦合机制162-174
6.

3.1 系统耦合的历史经验:双轨制组织及“教谕式调解”163-165

6.

3.2 组织内系统耦合的行动场域:局部秩序165-167

6.

3.3 组织局部秩序中双重管理系统的耦合形态及其运转机制167-174

6.4 案例讨论:富士康“连环跳”事件的组织管理学解释174-178

6.5 本章小结178-181

7 范式整合背景下管理学的本土化探讨取向181-223

7.1 文化自觉、范式转换与管理学的本土化探讨181-193

7.

1.1 管理学的话语指向与意识形态不足181-184

7.

1.2 管理学范式承载的意识形态及其扩展的殖民后果184-187

7.

1.3 文化自觉与中国管理探讨的本土化取向187-189

7.

1.4 范式转换:管理学本土化的外部契机与内生资源189-193

7.2 和合精神:管理学本土化的文化基因193-207
7.

2.1 和合精神的探讨回顾193-195

7.

2.2 和合精神的内涵结构195-201

7.

2.3 和合精神的哲学根基:实用理性201-202

7.

2.4 和合精神的后现代指向:以“现代性分裂”到“和合之境”202-207

7.3 管理移植与范式革新的演化浅析——基于鞍钢宪法的探讨207-223
7.

3.1 比较管理视域中的鞍钢宪法:“墙内开花墙外香”208-210

7.

3.2 管理移植与革新的演化浅析模型210-213

7.

3.3 20世纪中西方管理移植的演化历程及鞍钢宪法的历史地位213-216

7.

3.4 演化浅析中鞍钢宪法的未来境遇:以管理话语走向管理革新216-219

7.

3.5 讨论与启迪219-223

8 文化/历史/社会脉络与管理学本土化的论述向度223-270
8.1 和合治理:和合精神与本土化管理学的治理方式225-237
8.

1.1 管理与治理:以“分化”到“和合”的创造性转换225-227

8.

1.2 和合治理的概念及内涵结构227-231

8.

1.3 和合治理的运转机制及论述架构231-234

8.

1.4 和合治理在管理学中的范式整合作用234-236

8.

1.5 结语236-237

8.2 礼治秩序:无为而治与本土化管理学的制约机制237-246
8.

2.1 “无为而治”的管理理想与“礼治”的管理设计238-240

8.

2.2 礼治秩序的管理内涵240-242

8.

2.3 礼治秩序的运转机理242-244

8.

2.4 礼治秩序的论文导读:

自组织特质及人文意蕴244-246
8.3 家庭隐喻:家族主义与本土化管理学的组织方式246-257
8.

3.1 组织隐喻及其演化的历史规律246-248

8.

3.2 华人社会的家族主义脉络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延展248-251

8.

3.3 本土组织的家庭隐喻:概念重塑及关联预设251-254

8.

3.4 信任、家族主义与组织的网络整合机制254-257

8.4 德性领导:本位与本土化管理学的领导机制257-270
8.

4.1 “本位”与德性领导的逻辑起点257-259

8.

4.2 德性领导本土内涵的四维界定259-262

8.

4.3 德性领导的运转机理及其后现代意蕴262-265

8.

4.4 德性领导的内外建构机制265-267

8.

4.5 德性领导的多元竞争优势267-270

9 结论与展望270-279
9.1 基本结论及论述价值270-276
9.2 探讨局限及探讨展望276-279
博士学位攻读期间的科研成果279-280
参考文献280-305
后记30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