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返乡有关返乡农民工角色认知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211 浏览:84283
论文导读:年代以来,关于返乡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而关于返乡农民工的角色认知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返乡农民工回流原因、回流现状,返乡农民工的角色理论和角色认知等方面入手,整理、归纳了学术界已有的观点。总的来说,对于返乡农民工角色认知,社会给予的关注较少,需要在深入研究和综合研究方面进一步加强。关键词返乡
摘 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返乡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而关于返乡农民工的角色认知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返乡农民工回流原因、回流现状,返乡农民工的角色理论和角色认知等方面入手,整理、归纳了学术界已有的观点。总的来说,对于返乡农民工角色认知,社会给予的关注较少,需要在深入研究和综合研究方面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返乡农民工 角色 角色认知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回流高峰,且每次回流规模呈递增趋势。现阶段大量农民工返乡,一方面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加重了农业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回到家乡后社会角色的失调,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导致过激行为,滋事生非,宣泄对社会的不满,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综述:
1 关于返乡农民工的研究
返乡农民工,在社会流动层面属于农民工回流现象。在回流原因的研究方面,西方学者进行多角度的理论概括,主要体现在: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乔根森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理论、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托达罗模型、E·G·雷文斯的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以及新转移经济理论。在众多理论中,中国学者在分析农民工回流问题时较多的认可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以及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托达罗模型。除此之外,中国学者也对“农民工回流”这一特殊现象成因,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分析。在宏观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农民工所面对的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制度、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和城乡收入差距等角度展开研究;在微观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农民工的家庭结构、社会网络、人力资本、经济理性和主体失范等角度展开研究(王志浩,2007)。
在回流现状分析方面,主要体现在回流过程和回流后的现状上,而以国内学者研究为主。回流过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回流类型和回流特点上,从回流类型来看,有学者从回流成因的角度分析,认为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自然返乡型、就业失败型、疲劳厌倦型和个人发展型(赵菲菲和王永发,2006)。从回流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在数量上初具规模,并且愈演愈烈,形成一股“回流潮”;在质量上呈现优势,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外出劳动力(李晓亮和申覃,2005)。在已有的研究中,回流后的现状主要研究回流农民工创业问题、回流后的乡村适应性、回流后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回流后的思想状况以及回流后的日常生活。其中,回流农民工的创业问题是研究的重点。
2 农民工的角色研究

2.1 角色概念和理论

角色概念自从被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Mead)首次应用于社会学以来,经过社会学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社会角色理论(陈卫平,1994)。功能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为设定和解释稳定社会体系中占有社会地位的人的共同而规范性的期待。象征互动角色理论认为角色可以反映规范、态度、脉络要求、协商以及正如行为者所了解的进化的情境定义。组织角色理论认为与认同的社会位置相一致,由规范性期待所产生,反映非正式群体的压力。而认知角色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角色期待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注意力一项集中于在产生期待的社会条件、衡量期待的技术以及期待对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B.J.Biddle,1986)。研究角色理论的文章浩如烟海,但是这些研究正如J·H·特纳所指出:角色理论只是提供了对期望、自我、角色扮演能力与角色扮演如何对这些分析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类的一个方法,概念的运用只限于不同的现象分类。

2.2 农民工角色认知

社会对农民具有较为明确的角色期待,而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所给予的角色期待更多。“农民工”是先于社会期望而问世的非正式角色,是社会转型期的“新生事物”,它会随着社会期望的逐渐清晰而发展为社会所认可的正式角色(班娟,2007)。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农民工的角色认知研究主要是分析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角色认知状况。学者揭光钊、廖皇朱(2008)认为农民工在环境变化过程中接受来自区域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身份文化四方面的文化冲突,影响农民工的角色认知。另外,有些学者在城市化、市民化的背景下,对农民工论文导读:),2007(8):29-33.王志浩.中国农民工流动行为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8.赵菲菲,王永发.农民工双向流动对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43-44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6-107.B.J.Biddle.Themainconceptofroletheoryandres
的角色转化进行了思考,重点是转化的阻碍因素的探究。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变就是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转变的过程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资格市民化”;另一方面是是“素质市民化”(马雪松,2007)。从市民化的阻碍角度来看,刘传江教授指出广大的农民工要实现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和意识行为层面上的市民化,需要穿越障碍更多、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针对这些阻碍因素,不同学者也构建了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李良进、风笑天(2003)提出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事业单位为基础,以街道、社会为纽带,以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依托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模式。
3 研究述评
返乡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当前关于返乡农民工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回流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实践情况探析农民工返乡成因、返乡呈现的特点和返乡后的路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多角度分析。这些研究的侧重点更多是在市民化、城市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研究,所做的研究更多的是讨论农民工返乡对市民化、城市化的影响等。而很少的从农村建设、农民培养的角度,特别是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养的视角研究农民工返乡现象。同时,关于农民工的角色认知,在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背景下,学者较多的关注农民工在由农村到城市环境转变过程中的角色认知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而对于经历环境由城市到农村转变的角色认知情况,社会给予的关注较少。
参考文献
班娟.农民工社会角色置换现状及困境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38-40.
陈卫平.角色认知的概念与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4(1):106-111.
[3] J·H·特纳.社会学理论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61-370.
[4] 揭光钊,廖皇朱.文化冲突视角下农民工的角色认同[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345-346.
[5] 李良进,风笑天.试论城市[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2-16.
[6] 李晓亮,申覃.回流民工:农村宝贵的人力资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1):16-17.
[7] 马雪松.论农民工社会角色的转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9-33.
[8] 王志浩.中国农民工流动行为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8.
[9] 赵菲菲,王永发.农民工双向流动对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43-445.
[10]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6-107.
[11] B.J.Biddle.The main concept of role theory and research[J].Annual Review of American society,1986.
[12] B.J.Biddle. Role theory: Expectation, identities and Behior[J].Academic Press, New York,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