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变异网络传播变异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94 浏览:155340
论文导读:。中国政府向来反对侵犯群众的合法权利的强迫性行为,特别是大月份引产,我们更要坚决反对。”黄陂当众处死超生婴儿是一个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包含众多新闻要素,但由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在当时并没有见诸国内新闻媒体。今天,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路径丰富,信息可以相对自由随
2012年11月中旬,一则名为《阿婆厕所捡婴儿,被计生干部查获后活活摔死》的帖子在网络上疯传。网络具有天然的钩沉功能,在网上同题搜索发现,同一事件的帖子早在2008年、2011年就先后出现,都曾引起公众持续关注,引发网络连锁反应,对地方政府和计生系统形象造成巨大冲击。据黄陂方面回应,该事件是一则“旧闻”,发生在2000年8月,“摔死婴儿事件”的三位当事人已经受到了法律制裁。多年来,这则“旧闻”不断以新闻形式出现,每次遇到舆情燃点(计生)或时间节点(8月或11月)就会引发“围观”狂潮。面对这则变异的“新闻”,黄陂地方政府一度陷入“越回应越被动”的局面。

一、新闻被操纵成谣言

2000年8月15日,武汉市黄陂区蔡店乡计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将一太婆从厕所捡的超生男婴,当众先往地上摔,再用脚踢,最后偷偷按在稻田地里用水淹死,引起当地群众的公愤。此事国际媒体曾大量报道,武汉市政府就这件事情发出通报,称之为“黄陂事件”。
2000年12月19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为此质问时任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张回复“三名当事人已经被刑事拘留,司法部门正在根据案件的审理情况将依法进行处理。对个案的处理,我们必须依法办事。中国政府向来反对侵犯群众的合法权利的强迫性行为,特别是大月份引产,我们更要坚决反对。”
黄陂当众处死超生婴儿是一个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包含众多新闻要素,但由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在当时并没有见诸国内新闻媒体。今天,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路径丰富,信息可以相对自由随意地流动。“黄陂事件”由于暴力且事涉“计生”等舆情敏感词汇,故而多年后在网络生态中发酵,被冠以“计生干部当众处死一超生男婴”,缀以“齐鲁新闻网”,以当月新闻形式广为传播,每次出现均会引发网民声讨浪潮。2011年11月,黄陂地方政府通过第三方正面回应传言,虽短期廓清事实,但舆源难除。
在以往的传播研究中,对谣言的界定倾向于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缺乏对谣言内涵的演变以及谣言在网络语境中演绎途径的考察和研究。“黄陂事件”在网络舆论中周期性呈现,因其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信息证实的危机越来越明显。从传播形态及受众心理来看,“黄陂事件”被怀有各种目的的群体操纵和摆弄,已从严谨翔实的新闻蜕变成以讹传讹的谣言,尤其是信息本源的清晰与涉事舆情主体应对策略的模糊形成鲜明对照,给信息证实的效果带来冲击,围绕其展开的网络舆论攻防就是最好的注脚。
网络将谣言的传播途径由人际传播、口头传播变为网络信息传播,“黄陂事件”超越传统的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介传播,因而具有了更多新的特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从应对舆情的角度探讨新闻变谣言的演绎轨迹,可以有效地规避网络谣言的危害,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

二、新闻为何被操纵成谣言

1.计生领域的敏感性

计生领域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利益纠葛和社会情绪,成为我国转型期的各种复杂因素的表征。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大大促进了计生类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计生领域频现公共事件、恶性事件、涉外事件及不利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损害系统形象、误导公众的言论等负面信息。“黄陂事件”因其以暴力的手段违法行政,挑战社会公德和公众心理承受底线,假公权之名行侵犯群众权益之实,故而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声援,网络舆论呈一边倒的趋势。

2.社会转型阵痛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阵痛期”。由于效率与公平的失衡,公众普遍存在挫折感和不公平感,计生领域频现的恶性事件无疑加深了公众这一观感。“黄陂事件”能够在网络迅速得到网民的呼应与共鸣,一方面源于互联网的出现使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同化;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对公共话题的情绪化表达很容易引起共鸣而受到关注,进而弥补现实中受挫的失落感。部分网民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主观故意制造网络谣言,或者积极参与到谣言传播中去,借此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3.负面情绪宣泄口

网络谣言作为未经证实的信息传播,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当前,我国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计生类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黄陂事论文导读:
件”之所以能够周期性传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仇官情绪乃至对社会不满的心理,选择敏感领域,制造敏感话题,部分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当网络谣言引发网民不满情绪共鸣的时候,事实真相如何已不再重要,通过参与、传播网络谣言,宣泄自身的社会负面情绪才是重点。

4.舆情处置慢节奏

《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界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这恰恰是“黄陂事件”处置的“软肋”。公开的信息表明,网传“黄陂计生干部摔死婴儿”事情本身属实,但是多年前的“旧闻”。当“旧闻”以“新闻”的面目出现,辟谣的节奏跟不上传谣的速度,谣言就开始满天飞了。要制止网络谣言,就要让公众及时了解实情、了解真相。在“黄陂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政府与网络舆情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当舆情狂潮袭来,常常看到的是有关政府官员沉默应对。“沉默是金”确实是科学的处事方式,但面对质疑和谣言,保持沉默只会让心存误解的群众更加相信“确有其事”,舆情在网络群哄的快意中继续蔓延。相关部门的遮遮掩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苟安心理只会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三、如何防止谣言借“新闻”还魂

1.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步伐

网络谣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这是谣言肆意传播的关键因素。如果在引发谣言的公共事件发生初期,政府等权威机构就能够将事实真相及时、公开、准确地发布出来,往往能够很好地遏制谣言的蔓延。由于网络舆情侧重于一定时空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政府在信息公开过程中保持权威的、主流的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公布事实真相或作出权威性的解释,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驻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2.强化危机协调应对机制

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政府对网络舆情及时反馈,可以有效疏导网络负面情绪,化解民众中存在的疑惑和矛盾,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对政府而言,要减少舆情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协调应对机制。所以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时必须坚持第一时间介入,抢占话语权,抢占舆情制高点,主动设置话题,最大限度地争取网民和媒体的理解和支持。即使在初期不能全面确切掌握情况,也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小步快跑,不给谣言任何可乘之机。

3.及时疏导公众负面情绪

网络谣言的扩散往往与一些网民以感性的姿态,对谣言缺少理性思考的跟风紧密相关。对于舆件,网民往往有一种心理预期。如果这时候事件得到果断处理,就会有心理补偿,否则,就会寻找其他解释,这一过程可能会造成负面情绪的升级。针对公众的误解,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心平气和地做出释疑。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只会坐失良机,加深彼此隔阂。一旦谣言和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形成网络谣言,其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危害性大大增强,呈现不可控的爆发态势。
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快速拓展的背后是互联网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层次影响。毫无疑问,“黄陂事件”是计生系统在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痛点”。“黄陂事件”的变异传播呈现一种崭新的“融合文化”。在这种文化之中的信息一旦变异,就会成为“信息炸弹”,在互联网上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产生的信息足以影响以其他形式出现的媒介内容生产,进而左右舆论走向。
注释:
邓少军:《武汉计生干部摔死超生婴儿?》,《江门日报》2011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年11月18日,A10版
网站,2000年12月19日《答记者问》,http:///xwfbh/xwbfbh/wqfbh/2000/1219/200905/t327784.htm
(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