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感性以感性触摸到理性深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16 浏览:105603
论文导读: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次市级优质课评选,从准备说课到正式讲课,前前后后用去了几周时间,但是笔者却在反反复复的备课、说课、试讲、正式讲课中收获了很多。借助这次《套中人》的备课,笔者想谈谈如何从感性设计到理性探究,如何从浅层思考到深度思维,如何从文本挖掘到主题深邃。

一、课堂设计,如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探究

对《套中人》的课堂设计,笔者经历了一个从花哨到简朴的过程。这个文本笔者已经教了几遍了,但是要进行优质课评选,进行精心的设计却有一定难度。
第一遍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将其定位在小说文本的设计上,于是笔者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做文章,三个要素在设计中平均用力,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的设计根本激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同学们收获平平。
第二遍设计则有一些改变,笔者试着从形式上对课堂结构进行改造。这一次采取了“以貌取胜”的策略。课堂设计为:(一)文海拾贝:一则解决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二来梳理文章情节,三要解决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二)含英咀华:赏析重点语句,按照“关键词+手法+表达效果”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答题建模;(三)我思我在:问题是,假如别里科夫没有在这一推一滚一笑中戏剧性地死去,他最终能否抱得美人归,与瓦连卡永结连理,共度百年呢?以此来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四)文笔诗心:请为别里科夫写一幅“挽联”或是“墓志铭”,对逝者进行评论,给后人些许启示。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实践的结果是前半部分进行得比较流畅,但“人物形象分析”环节则显得凌乱不堪,教师的引导指向不明,学生的回答也前后重叠,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则完全成为陪衬。由此,笔者不得不重新思考整个课堂的设计。从何入手,又向哪里突围,原有的课堂设计像“套子”一样困住了手脚。就这样,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们给了笔者多方面的指导,市教研室王玉强老师的专著《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给了笔者心理的引导。王老师说:我们的课堂,不应仅仅停留在学一篇、一章、一节上;更重要的是从一篇、一章、一节中提炼出共性的规律与方法,一位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充分地渗透符合学科特点的规律和方法教学。
笔者反思自己:如何从形式上的花哨,转入到对小说的原点思考?小说教学的规律在何处?这堂课要教给学生学习这一篇的技巧,还是通过这一篇小说的学习,来学一类小说的特质与规律?于是,第三遍的课堂构思已见雏形,那就是从一篇小说的教学向一类小说教学的转变,从分析一个人物形象向分析一类人物形象特质的转变。
第三遍设计,笔者再次修改了课堂思路:
(一)整体感知:以写了“……事件”的形式概括文章的情节;(二)文本探究:我们如何鉴赏分析小说的一个人物呢?以“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为问题,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对别里科夫这一形象进行分析;(三)我思我在:问题是: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反映的是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现状,时至今日,历史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篇小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早已过时,你怎样看?

(四)文笔诗心:拓展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以课本诗的形式为别理科夫进行画像。

在这里“整体感知”解决的是小说文本写了什么的问题,“文本探究”解决的是如何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问题,“我思我在”解决的是文本主题的问题,“文笔诗心”解决的是学生阅读之后的感悟问题。这样,就真正落实了学一篇带一类的教学了。

二、主题挖掘,如何从浅层认识到深层思考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7ctime.com
学艺术。挖掘小说的主题意蕴,关键是对小说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但眼下的语文教学对主题的挖掘往往流于表面和浅层,一如孙绍振所言:“普遍存在的现实是,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认为制造混乱,教者殚精竭虑,学者费神无补。”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必须尊重文本,一切从文本出发。以往的做法往往是对本文进行过度地拓展,在文本本身并未挖掘透彻的情况下,无端联系现实和当今社会,结果往往是喧宾夺主,避重就轻。对于《套中人》的主题挖掘,笔者遵循了从分析别里科夫这一个人到探讨造成这一类人的社会根源,再到探讨小说现实意义这个思路。
在《套中人》这个文本中,笔者紧紧围绕“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来做论文导读:起走近这个人,走近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此导语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套子”形象地表现出来,紧扣文题的同时,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再说衔接语和评价语。课堂设计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语好比骨骼之间的润滑剂,没有过渡与衔接的课堂,会显得生硬而无序。例如,在课堂设计中笔者主要从
文章。在此,作一下处理:首先,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入手,引领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总结得出结论——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多疑、顽固守旧、维护旧制度、害怕新事物的小人物。其次,抛出问题——别里科夫并不是达官贵人,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势,而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呢?明确:别里科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正如鲁迅笔下那个拖着一条瘦瘦辫子的阿Q绝不是“这一个”而是“每一个”一样,是一个群体。再次,继续发问——造成这一类人的根源何在?明确:专制的社会。紧接着就小说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我思我在”环节),将主题的挖掘引向深入。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卢梭也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于是笔者大胆借鉴、勇敢拿来,执著地创造具有鲜明个性与独创色彩的规律方法。
对如何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思维方法的引导。一看:看看“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装束和长相。二听:听听“他”有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和口头禅。三想:想想“他”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具体的答题模式:①指出关键词句;②点明运用的手法;③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层层设问,以问题推进的形式让学生以文解文,用文本中原汁原味的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对于主题的挖掘从浅层走向深层,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上课堂上生成了行之有效的规律方法,良好的课堂效果也是自然的了。
三、课堂语言,如何从凌乱无序到自然随机,丰富灵动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堂课,精美的设计仅让其具备了骨骼和框架,要让其变得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必须用精当的语言来激活它。为了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在《套中人》这一课的备课中,从导语到衔接语以及评价语,笔者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先说导语。一开始,笔者从网络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它们要么从作者说起,要么以打油诗的形式开篇,且都不符合笔者意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直入其题且用不流于俗套的导语最为恰当,于是将导语设计为:
同学们,当蝉虫蜕掉坚硬的外壳,迎风舒展轻盈的羽翼;当蝶蛹破茧而出,于百花丛中穿花寻路;当明媚的花儿终于胀破花苞,灼灼绽放之时,你是否嗅到一股自由的气息?可是,这世界上偏偏有一种人,视自由为死敌,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人,走近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
此导语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套子”形象地表现出来,紧扣文题的同时,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
再说衔接语和评价语。课堂设计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语好比骨骼之间的润滑剂,没有过渡与衔接的课堂,会显得生硬而无序。例如,在课堂设计中笔者主要从肖像、语言、行为、心理四个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但从哪个角度开始,如何过渡却颇费一番周折。于此,笔者做了这样的处理:
分析完肖像后这样衔接——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别里科夫只是孤僻可笑罢了,就让他躲在角落里吧。可是,仅仅是这样吗?除了肖像描写,在语言上别里科夫还有什么怪异之处吗?
分析完语言后这样衔接——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让他自言自语吧,用不着理睬他。可是仅仅是这样吗?除了语言,在心理和行为上有没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呢?
通过两个反问句,笔者将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分析比较妥帖地衔接在一起,整个提问显得流畅而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积极而肯定的课堂评价会让学生保持一种对学习更为投入的状态。比如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快速而准确地回答了教师的课堂提问,在此,再及时进行评价:高尔基说,简练是才能的姊妹,可见在座的诸位同学都是名符其实的高材生啊!学生在一种肯定的鼓舞中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效果自然比起简单地跟着环节走要好得多。

四、文笔诗心,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了然于心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是啊,诗意可以让我们的情感更真挚,诗意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更深刻;诗意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更纯洁。构建诗意的课堂,可以带给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熏陶,带给学生诗情画意的审美启迪。
一位专家曾说:要诗意地解读文本,诗意可以让学生心中增添丝丝的温暖。王玉强老师的专著《论文导读:仅是寒气/还有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自我的封闭/满脸的不信任/把东西都装在属于自己的套子里/一生看不到世界的温暖与阳光/可悲!可怜!(学生乙)厚重的并非仅是外衣/而是内心的防线/保护的不是身体/而是内心的恐惧/自己给予自己一个沉重的保护/却不容许任何人进入/自己向往美好的生活/心思却又重得让自己抬不起头/乌云在他的
诗解语文》里的课本诗,也给笔者很大的启发。于是,课堂上,在“文笔诗心”的环节里,笔者努力为学生们构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请以“现代诗——课本诗”的形式,为别里科夫画像,演绎你心中的“别里科夫”。为了让学生更了解课本诗,笔者首先推荐了王玉强老师的课本诗,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课本诗,之后加以模仿、创作。
同学们见到这样的环节不仅兴趣盎然,更是诗兴大发:
(学生甲)大大的黑眼镜/遮住的不仅是面孔/还有那与人交流的心/厚厚的大棉袄/阻隔的不仅是寒气/还有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自我的封闭/满脸的不信任/把东西都装在属于自己的套子里/一生看不到世界的温暖与阳光/可悲!可怜!
(学生乙)厚重的并非仅是外衣/而是内心的防线/保护的不是身体/而是内心的恐惧/自己给予自己一个沉重的保护/却不容许任何人进入/自己向往美好的生活/心思却又重得让自己抬不起头/乌云在他的心里搁下一块阴影/聆听不到沉寂已久的心情/过往的温柔已经被时间上锁/怎么也看不清的可怜的套中人
更有雅致闲情者将自己的绘画才能展现在了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一个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7ctime.com
栩栩如生的“别里科夫”呈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以“画肖像、勾灵魂、嵌入细节”的表现形式,用课本诗的形式巧妙地演绎了自己心中的别里科夫。形象生动、内容精彩而又让人回味无穷……
一个文本,是有很多解读与演绎的方式的,笔者从自己反复备课、设计、展示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集中一点就是:要从感性触摸中挖掘出理性的深度,从一篇文本中提炼出一类文本的特质。
(曲红娟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2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