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人才培养论艺术设计革新人才培养途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950 浏览:96555
论文导读:
【摘 要】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创新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这种创新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市场不再需要传统的技艺型人才,而是那些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推动科教兴国的具体做法。在2007年,我国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这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所谓艺术设计,就是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以及设计能力为目的,最终使学生能够进行艺术创作。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制约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来说,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仅要有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培养,还有专业课的培养。在这短短的四年的大学学习中,要想培养一个能够独立完成作品设计的学生,学校的任务很繁重。然而,在创新能力培养这方面,这类素质教育是无形的,没法进行量化考核,学校就不能真正的重视,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受到了制约。(2)基础素质不高引起人才局限。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特定岗位为目标,使得我国的大学教育成为了一门专业的技能教育。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只有专业课程,很少安排那些与艺术设计专业关联度不高的课程。这样一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知道艺术设计,对其他的知识了解很少。(3)评价体系太过单一。对于专业人才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的,其结果也就是技术与专业能力的应用。现阶段,在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我国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但是传统的评价体系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在这种前提下,通过实践,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具有独立与创新的精神。(4)缺乏创造性思维训练。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虽然将其有序的连接了起来,但是却容易造成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连贯,学生缺乏明显的创造思维训练。因此,在面对不同的教师时,学生受到的训练也各不相同,其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也就受到影响。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措施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付诸实际行动,当然,对于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加大创新能力的评价力度,让学生能够有时间能够切实参与创新能力的学习。(2)多学科并重,培养完整人。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多学科并重,以艺术设计专业为基础,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形成一个适于学生学习的课程,避免学生学习的范围过于狭窄。(3)拓宽评价体系范畴。首先,在专业课评价过程中,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还要重点考察学生在设计中的综合能力,这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有利于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创新水平。其次,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4)进行专门的创新能力教育。要想真正的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创新人才,就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其次将艺术设计专业中所涉及创新能力的课程进行融合;再次设计一个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7ctime.com
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从学生的意识开始培养,接下来就是创新思维和能力;最后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作品评价中,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评价,让学生养成一个创新的想法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我国,创新能力的培养室自主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生是否具有审美情趣同样重要。只有改善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才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才能做到能力与价值的统一。因此,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富于创新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不仅是我国的当务之急,还是长远之策。当然,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论文导读:研究.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上一页12
的培养需要相关的教育人员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索。
参 考 文 献
白天佑.浅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黄华明,吴傲冰,王萍.重在创新——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5)
[3]柳林,陈都.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