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授时基于北斗卫星授时无线自动作息制约系统与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40 浏览:147931
论文导读:离的计算25-262.3.3影响无线通信可靠性和传送距离的因素26-272.3.4提升通信距离的措施272.4本章小结27-28第3章系统的总体案例设计28-313.1系统总体案例283.2系统的硬件设计案例28-293.3系统的软件实现案例29-303.4本章小结30-31第4章自动作息制约系统子母钟硬件设计31-47

4.1北斗卫星授时作息制约系统母钟硬件设计

摘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完全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军用和民用提供了精密定位和授时服务。与全球定位系统的经典代表GPS相比,由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还在建设之中,所以还只是一个区域性的服务系统,它除了可以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之外,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实现双向通信,即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广泛运用于国防、通信、经济建设等众多领域中。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和学校、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领域对时钟的精度和同步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很多作息制约系统仍然采取MCU计时的方式,由此有着授时精度不够、累积误差大和即使同一区域时间也不同步等缺点。本论文提出了采取北斗导航系统授时的方式来获取精确的时间信息,MCU将接收和处理后的实时时间信号作为时钟源,将该时间信息通过无线射频方式发送到各个子系统来实现某一特定区域时间的同步,并完成区域内作息时间的制约.文章通过对时间标准、时间同步技术、北斗系统授时原理和无线射频传输原理的介绍,给出了基于北斗导航卫星授时的无线自动作息制约系统的可行的设计案例。提出了利用北斗导航系统的授时功能来开发一种对作息时间进行自动制约的产品,它可广泛用于机场、车站、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需要准确计时和制约的场合。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论文授时论文时间同步论文无线射频传输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9
第1章 绪论9-18

1.1 课题的探讨背景9-15

1.1 卫星定位通信系统9-10

1.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10-11

1.3 时间同步技术11-13

1.4 标准时间授时方式介绍13-14

1.5 无线射频技术14-15

1.2 课题的探讨作用15-17

1.3 本论文的探讨内容和章节安排17-18

第2章 北斗系统授时和无线射频收发原理18-28

2.1 北斗系统定位原理18-19

2.2 北斗系统授时原理19-23

2.1 北斗单向授时原理20-21

2.2 北斗双向授时原理21-22

2.3 单向及双向授时比较22-23

2.3 无线通信原理23-27

2.3.1 无线通信的原理23-25

2.3.2 射频通信距离的计算25-26

2.3.3 影响无线通信可靠性和传送距离的因素26-27

2.3.4 提升通信距离的措施27

2.4 本章小结27-28

第3章 系统的总体案例设计28-31

3.1 系统总体案例28

3.2 系统的硬件设计案例28-29

3.3 系统的软件实现案例29-30

3.4 本章小结30-31

第4章 自动作息制约系统子母钟硬件设计31-47

4.1 北斗卫星授时作息制约系统母钟硬件设计31-42

4.

1.1 MCU 模块32-34

4.

1.2 北斗卫星接收模块34-37

4.

1.3 电源模块37-38

4.

1.4 显示模块38-40

4.

1.5 本地 RTC 模块40-42

4.2 北斗卫星授时作息制约系统子钟硬件设计42-46
4.

2.1 无线收发模块42-46

4.

2.2 信息处理模块和执行模块46

4.3 本章小结46-47
第5章 北斗卫星授时自动作息制约系统的软件设计47-56

5.1 北斗卫星授时广播报文数据中的时间信息解码47-51

5.

1.1 北斗系统广播报文格式47-48

5.

1.2 NMEA0183 协议介绍48-50

5.

1.3 时间信息解码50-51

5.2 时间数据封包传输51-52

5.3 母钟授时系统工作流程52-54

5.4 子钟系统工作流程54-55

5.5 本章小结55-56

第6章 系统的测试56-60

6.1 整体设计实物图56-57

6.2 卫星导航信息接收功能测试57-58

6.3 无线收发功能测试58-59

6.4 本章小结59-60

第7章 总结和展望60-62

7.1 全文小结60

7.2 展望60-62

参考文献62-65
致谢65-66
攻读学位期间的探讨成果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