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08 浏览:18701
论文导读:
摘要: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目标等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逐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传递的因素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些问题日渐凸现。近年来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使用,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文在此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及经济数据的反映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 银行 货币政策 有效性

一、引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

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催生了凯恩斯主义 ( Keynesiani)的形成与发展。该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可见,凯恩斯偏爱财政政策,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然而,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普遍出现了滞胀的经济现象,滞胀现在又使一批经济学家认识到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 古典主义因此而复活, 以弗里德曼 ( Friedman )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在继承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现在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一常量,和工资也相对灵活,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却是无效的,由此他们将滞胀归咎于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失误。新古典经济学以自发均衡和理性预期假说为前提,论证了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无效、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有效的结论。紧接着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政策无效性结论,它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虽然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不仅仍在经常性地利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而且货币政策的地位还表现出明显提高的态势。
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货币对外贬值的压力愈演愈烈,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也更为频繁,然而,近期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完全或部分完成了其传导机制,实现调节经济、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的目标还得用事实来说话。在此,通过分析相关年数的政策实施和经济数据反映情况,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二、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及其有效性分析

我国自1984年开始确立银行体制, 货币政策就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始实施,在此将近10年货币政策的实施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1年一2002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实施较为宽松 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稳定增长,刺激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增长, 克服物价不断下跌形成的压力。
第二阶段为2003年一2007年,又可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子阶段为 2003年初一
2005年初,这一时期,前几年国家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再加上世界经济出现复苏,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快 速增长的趋势得到确立,GDP、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迅速,物价水平止跌回升。投资增长迅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2004年初达到峰值,接近60 。在这种背景下,从2003年第一季度开始,金融宏观调控方向发生了较大转变,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遵循“有保有压”的原则,通过结构调整,抑制某些行业和领域投资需求过热,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第二个子阶段为2005年初一2007年末。这期间我国经济的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外贸进出口在内需不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推动下大幅度上升。
第三阶段为08年金融危机至今,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 况 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 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论文导读:
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流动性偏松,利率较低,货币环境相对苋松造成房地产市场局部存在过热现象。因此,应防止过剩流动性大幅度推升资产、形成资产泡沫 ,最终对国民经济带来长期负面影响。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分析

一是银行独立性相对不足。自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行使我国银行职责,但其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 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商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独立性得到提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央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1995 年通过《 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于2003年4月2 8日成立了中国银监会。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银行独立性得到了, 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不发达,以至于央行的货币操作依然与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
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问题。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运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银行出台一 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 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激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中运用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三是贷币市场的发育不成熟。货币市场是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低,市场容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这些缺陷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主体单一。只准商业银行及部分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进入市场,而绝大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不能进入市场;第二,交易工具单一。以票据市场为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票据有90%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剩下的也大部分是商业承兑汇票,其它诸如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企业债券,保险单等交易工具几乎为零;第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层次较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严重分割,风险防范能力差,从而使市场的流动性较差,互动性较弱,交易不活跃,经常处于低速低效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M]高鸿业,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范从来 赵永清.《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1996~2008 I J I ,金融研究,2009 ( 5 ) :22 - 34
[3]马飞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1980-2005 , 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学报 2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