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博物馆城市进展与博物馆建设学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153 浏览:34822
论文导读: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展示,也是对公众进行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机构。在一定意义上,博物馆代表了一个国家或者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本文重点介绍了博物馆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做好博物馆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博物馆建设
Abstract: the museum is the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ural heritage treasure, is the human wisdom, also show to the public cultural education of public welfare institution. In a certain sense, the museum represents a country or a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useum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how to do well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eum.
Key words: the city development; City culture; Museum construction
2095-2104(2013)

一、博物馆及其发展趋势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博物馆的存在也是城市文明、城市生活发展的结果。博物馆正日益恢复其文化殿堂的初旨,成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留住民族特色和往昔情怀的记忆现场和新时期文化活动、遗产传承及创新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在人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需求下,博物馆的种类、功能、展示方式都呈现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博物馆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

(一)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一个贫穷的城市。博物馆在塑造一个城市的文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是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阵地。博物馆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其不可比拟的文化象征的优势,无形无声中培育着城市的形象。博物馆的建筑也往往被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许多著名的博物馆,比如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建筑本身都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塑造城市环境,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二)博物馆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愈增多,这种作用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很多城市完成了基本的物质基础的构建,进而对精神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增多的对外交流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品格的培养和历史艺术的传承以及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博物馆作为“非赢利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在这一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它通过展览这一独特的方式形象地诠释历史,普及科学,传播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着学校和书本教育以外的有益、有趣的补充,这对提升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三)博物馆在城市旅游文化中的观赏作用,拉动经济增长。旅游及旅游文化是近代兴起,现展的一种新的现代产业和现代产业文化。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和发展论文导读:
,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博物馆是现代旅游业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分不开的。尽管博物馆不是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物宝库,对当代全世界的游客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业异常重要的人文景观和不可回避的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精英们的重要发现,而不是他们的创造。博物馆成为现代旅游资源,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旅游业和游客的观赏需求,而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这条路,现在正是我国博物馆借助这种发展契机发展自己的大好时机,殷切希望我国博物馆能在国内旅游业的兴起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赶上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步伐。

三、博物馆建设

(一)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 在很多人认识里,博物馆都是一些高层次文化人的场所,与普通市民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原始的观念是在以前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今天,博物馆早已不再仅仅为上层文化人士的所专有,而是与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另外,博物馆是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个大课堂。众所周知,兴趣是逐步培养的,高尚情操也是逐步陶冶的,丰富的知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博物馆就能起到这种“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博物馆意识也是通过实践培养来逐步提高的。 从1987年开始,中国博物馆学会、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文物局,省、市博物馆协会支持、配合下,在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都根据“国际博协”规定的主题内容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好的普及了普通市民的博物馆意识。

(二)建设规模要切合城市实际

首先,博物馆建设规模要适应本地社会发展需要。在筹划博物馆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本地文化资源状况和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认真筹划建设与本地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博物馆;其次,要量力而行。一定要根据建设资金来源和本地财力状况,拟订切实可行的投资与建设规模。切忌盲目追求规模与气派,那样势必会增加财政负担,甚至会由于资金短缺而中断建设,造成“胡子工程”;第三,对建设方案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借鉴兄弟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争取少走弯路,尽可能把方案考虑得周密细致。

(三)打造博物馆独特形象

利用各种事件加强自身形象的建设。博物馆可以通过参与举办大型节事活动来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如针对有关的历史名人与事件,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并形成系列,形成规模;或利用当前正在流行的电影、电视节目的影响,对游客进行宣传促销。同样有效的还有承办大型会展项目,利用博物馆已有的建筑、人员与讲解系统来为会展服务,同时宣传自己的品牌。与文化界、旅游界联手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成功经验已经向我们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如故宫的“三高演唱会”,在国内外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被传为文化的盛事。相同的例子还有长城的飞车表演,故宫、长城、布达拉宫的时装表演等。形象建设的关键措施在于博物馆的形象策划。形象认证系统可以强化博物馆的行销功能,增强竞争力。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自身的文脉,确定自己的主题,广泛征求意见,搞好自身的形象策划。

(四)政府在博物馆建设中发挥助力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博物馆建设得到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社区、个体的重视,成为自身宣传、展示和服务社会的窗口和阵地,成为提升文化品味的载体。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博物馆建设并向社区和企业延伸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是博物馆事业繁荣壮大的重要途径。首先,抓住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有意识保护一批名人故居和历史风貌建筑,发掘和整理历史名人资料,收集与名人相关的文物,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利用古建筑开办博物馆(纪念馆),向社区延伸,为社区服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7ctime.com
务,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亮点。如市政府和安海镇政府将投入400多万元,修缮安海“朱祠”(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拟开辟为“安海朱熹纪念馆”, 以丰富其文化古镇的内涵,现修缮工作已启动;市政府将指导青阳街道下行社区利用市级文保单位张瑞图故居筹建纪念明代大 书法家张瑞图的“张瑞图纪念馆”,指导陈埭镇岸兜村利用市级论文导读:
文保单位丁拱辰故居筹建纪念清代爱国军火专家丁拱辰的“丁拱辰纪念馆”,纳入政府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规划。
结束语
盛世兴文、藏文于馆。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在城市标志中具有典型意义,是通向未来文化的桥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通过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建设规模符合城市实际、打造博物馆独特形象、政府发挥助力作用以及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各个方面来实现,相信未来博物馆会在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中发挥出更为广泛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0-44.
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研课题组. 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2):30-35.
[3]张微.论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8(1):10-13.
[4]严建强.博物馆“疲劳”及其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2(2):85-89.
[5]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馆学[J].中国博物馆,2001,(1).
[6]马鸿增.20世纪我国美术馆的发展轨迹与思考[J].美术观察,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