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隐性隐性采访对新闻媒体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108 浏览:45451
论文导读:
摘要:沸沸扬扬的“窃听门”事件,让媒体大亨默多克的传媒帝国信誉轰然坍塌。本文通过对隐性采访定义的界定,“窃听门”事件的概述,来浅析隐性采访会给新闻媒体带来怎样的正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隐性采访;新闻媒体;影响;“窃听门”事件
2011年7月10日,拥有168年历史的英国传统小报《世界新闻报》因涉嫌电话窃听被迫停刊并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这是一次由于采访方式运用不当所引的事件,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隐性采访。一直以来,隐性采访因为运用的度的问题被各界相当关注,而“窃听门”事件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今日隐性采访面对的困境:广受欢迎却备受争议。

一、隐性采访

关于隐性采访的科学定义一直以来难以形成明确的共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蓝鸿文认为: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邝云妙指出“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采访时,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姓埋名,使对方不知道你是记者,也不知道你工作的意图。这就是说,记者以普通人的身份去观察、了解事物,从而得到公开采访不容易得到的新闻材料。隐性采访又叫做微服采访”。可见,隐性采访除了主要涉及采访的技巧和方法问题,则更多的是关于新闻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媒介责任和自律的问题。而2011年发生的“窃听门”事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二、窃听门事件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头版头条曝料,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英国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于2002年雇人窃听13岁失踪少女米莉·道勒的手机,甚至删除手机内部分信息,干扰警方调查,并用受害者家属伤心的话语作为封面头条。消息一出,举世哗然。继而又带出越来越多的窃听丑闻,涉及到阵亡军人家属、王室、名流、政客等,这些丑闻,恶劣程度比以往更为严重。终于2011年7月10日,由于“窃听门”的蝴蝶效应,英国最畅销的《世界新闻报》不得不向读者告别,最后一期报纸的头版写着:“谢谢,再见”,其长达168年的历史自此画上了句号。随后,默多克旗下的英国小报也纷纷陷入泥淖之中难以自拔。

三、隐性采访对新闻媒体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隐性采访有助于市场利益的实现

在新闻媒体全面走向市场的现代社会,生存问题是新闻媒体负责任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新闻媒体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有多种手段,而隐性采访手法的运用为这种利益的实现增加了可能。现代社会正处于“眼球经济”时代,隐性采访恰恰就具有吸引众人眼球的魅力。
“窃听门”事件中,默多克显然不是为了暴露真相以维护公众利益,而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窥探欲,借此刺激报份,追逐企业利益。且不说其在道德方面的谴责,默多克所谋求的商业利益无可厚非,确实得到了最大化。我国电视台的《焦点访谈》隐性采访方式最为典型,却恰到好处。这也让《焦点访谈》越来越受欢迎。可见,隐性采访在塑造媒体形象、培养受众的忠诚度方面,其作用是无可估量的,他们可以长期获得独家新闻,锁定受众的接受兴趣,从而带动和实现商业利益。

2.隐性采访利于践行公众知情权

大部分新闻侵权案中,侵犯他人隐私的采访都发生在隐性采访中,受访者往往在不知情前提下放松了警惕,可以让公众了解到一些真实的信息。这一采访方式有利于社会阴暗面,践行公众知情权。默多克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通过窃听受害人或其家属的电话,了解到独家新闻,通过系列报道,让公众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让公众了解到一些他们所希望的信息。单从这一点来说,《世界新闻报》让公众了解事实的做法,践行了一个媒体为受众服务的宗旨。

(二)负面影响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手段,它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7ctime.com
不应该被滥用,否则对新闻媒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1.隐性采访易损害公民隐私权

隐私权是最容易为新闻报道所侵害的权利之一,隐性采访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也一般是通过三种方式:非法披露、非法侵扰、歪曲表述。在我国新闻界,有个别记者假借隐性采访之名,故意歪曲或者杜撰事实的情况也并不鲜见。“窃听门”事件因其使用窃听这种不当的隐性采访手段,让重视隐私权的西方公民处于极大的恐慌之中,也让向来捍卫新闻自由的英美政界人士对此作出强烈的反应。可见,窃听的做法确实引论文导读:
起了众怒,必须受到强烈的谴责,这是一起通过非法披露的方式侵犯隐私权的事件,需受到重视。

2.隐性采访给大众文化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些媒体及其新闻从业人员过高地看重公众兴趣对隐私题材的需求,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从媒体上看到明星或名流的婚变情变、结婚生子等隐私,让人不胜其烦。表面看来明星隐私热现象是因为追星族的存在,而事实上追星族的言行大多是受媒体的人格影响。因此,过分强调公众兴趣可能导致隐私题材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默多克新闻集团的“窃听门”事件,为了迎合受众兴趣,非法披露受害者的隐私,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伤害,也给其历史上的自由体制以重重的一击,同时也给了英国政界的警示,由于过分的实行新闻自由,损害了健康文明的大众文化,这是不可取的。
四、小结
“窃听门”使用不当的隐性采访手段带给我们一个最大的隐忧:在新闻日益商品化的时代,谁来保证公民的隐私,谁来保障隐性采访方式不被滥用。它也揭示了一个现状:记者叛离了职业操守,当起了“新闻民工”,以谋取商业利益来伤害公民利益。在此,公众所斥责的不仅仅是《世界新闻报》,而应该是整个新闻业的这种趋势。因此,我们在重视防止隐私权被侵犯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要求新闻记者做好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的角色,严格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顾理平.隐性采访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李异平,林晶晶.从英国“窃听门”风波看公民隐私权保护[J].新闻研究导刊,2011(8).
[3]李自豪.从“窃听门”事件谈如何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J].中国报业,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