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新贵微电影与恶搞:媒介文化新贵与旧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56 浏览:22818
论文导读: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在媒介文化的家族中,微电影与恶搞犹如新贵和旧宠,进行着新旧更替。它们的共性有:都是创意的网络视频,繁荣着文化产业,丰富着人们的认知。它们的差别在于:制作水准不同,创意的程度有别,品格高低不同。它们的差异性揭示着媒介文化新旧更替的普遍规律,曾经万人宠爱的恶搞日渐被人冷落,而微电影要想避免恶搞今日惨淡的命运,它需要凸显精品,担负责任,谨慎与商业合作。
[关键词] 恶搞;微电影;视频;网络;创意产业
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增长,媒介文化家族壮大起来,新老成员快速地更替着,微电影与网络恶搞(以下简称恶搞)就体现着这种变更。曾几何时恶搞充斥于网络的各个角落,许多人将恶搞视作最畅快的宣泄场所,乃至表达思想的自由之地,而当恶搞满足于粗浅的嬉闹的时候,它也就止步于这种自我陶醉,结果媒介文化曾经的宠儿——恶搞,今日我们只能从网络上依稀看到它远去的背影。与此同时,微电影异军突起了,自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2010年)诞生起,它便迅猛地成为媒介文化的新贵。其实,微电影与恶搞有着一定的渊源,它们有诸多共性,而这些共性提醒着微电影:恶搞惨淡的今天是否就是微电影的明天?

一、两者的共性

同样作为媒介文化家族的成员,同样发迹于网络空间,这些决定了微电影与恶搞拥有诸多共性。其一,两者都是创意的网络视频。微电影(Micro film)也叫微型电影,是一种拥有着微时、微制作、微投资等特性的视频短片,而网络恶搞(Kuso)是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7ctime.com
一种以戏仿为主的视频短片。它们的崛起和发展都得益于网络的支持,像恶搞,自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5年)诞生开始,网络几乎被恶搞作品爆满了,各个阶层的人都参与到恶搞的潮流之中,各类事物都可被视作恶搞的对象,如《春运帝国》就讽刺了拥挤的春运。而微电影借助网络在短短几年中便成长为一个“巨兽”——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现在微电影正处于繁荣阶段,制作者、商人和受众都汇集于其中,共同推动着微电影的前进。为什么要强调网络的贡献呢?因为作为一个平台,网络为媒介文化的发展提供着广阔的空间、迅捷的传播速度、众多的受众等,这些促使着微电影和恶搞短时间内繁荣起来。至于“创意”,则凸显了微电影和恶搞有别于一般的视频,它们是借助着某种艺术手法来制作的,如恶搞擅长戏仿,微电影采用了蒙太奇手法。正因为它们有创意,所以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各自拥有着无数拥趸者。
其二,都繁荣着文化产业,推动着社会发展。今日,文化产业成为各省和国家以及全世界着重发展的行业,如2010年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文化产业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类似一个“星丛”,集中着科技、经济、文化等因素,而且它是一种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非常适宜于今天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人们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微电影和恶搞不仅是一种文化产业,它们还是一种“创意产业”,这种产业“试图以新知识经济中的新媒体技术发展为背景,描述创意艺术(个人才能)和文化工业(大规模)在概念和实践层面上的融合,供新近才实现互动的‘公民—消费者’所用”。在消费社会中,创意是经济,它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促进着消费,推动着社会前进。恶搞的最大魅力是毫不掩饰地讽刺着崇高的对象,极大地满足着人们的颠覆愿望;微电影则将视频与电影创意地相结合,使人在短中就欣赏到精彩的故事。由此,人们被吸引到网络世界之中,尽情地宣泄情感,自然这也促进着文化产业和社会的发展。
其三,提升着人们的审美能力,彰显着一些功能。今日世界快速流转,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割裂为诸多碎片,此时人们难以拥有充裕时间去鉴赏深刻而厚实的鸿篇巨制了,所以他们更喜爱短小精炼的作品来填充碎片化的时间,而恶搞和微电影就此应运而生。当然,恶搞和微电影不只是形式上适合于“微时代”,它们也传递着真善美的内容,而真善美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远不能缺席。例如,恶搞的经典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极其锋利的矛刺穿了《无极》华丽厚重的衣服,让我们看清了貌似崇高的《无极》的真容——干瘪、乏味。微电影《爱在微博蔓延时》探究了现代爱情,告诉人们:“爱,比时论文导读:
空穿梭还难以理解,并且奇妙无穷。”正因为它们提高着人们的审美能力,所以它们的一些精品被吸纳到艺术家族中。另外它们发挥着一些功能,因为它们将更多的人召唤其中,尤其是草根群体,他们呈现着底层的生活,也可以通过制作好作品获得成功,胡戈就是一个典范,从某种程度上讲,恶搞和微电影是草根发掘潜能的舞台。

二、两者的差别

微电影和恶搞的共性显示了两者的“家族相似”性,同时两者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其一,制作水准的高低预设了两者的地位。同为网络视频,恶搞的制作门槛比较低,草根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因此恶搞曾经是大众狂欢的场所,但当宣泄之后,大众发现这种粗浅、嬉闹之作,难以负载“再阐释之重”,即恶搞多数是短命儿。而微电影的制作门槛较高,需要一定专业水准的人,因为它就是微型电影,所以好的微电影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如网络上正传播的“七电影”就是由搜狐视频、中影和诺基亚共同打造的。这种差别便预先设定了恶搞和微电影在媒介文化的地位以及人们看待它们的态度,即恶搞不再值得重视,而微电影需要认真对待,恶搞无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微电影则担负着一定的责任。正因为今日的地位不同,所以它们受支持的力度不同,恶搞仍困顿于草根的简单制作,而微电影得到商家的鼎力支持,如《一触即发》就为凯迪拉克汽车作了精彩的宣传,它与商家的亲密关系不言而喻。在商业的左右下,恶搞被微电影取代着,以至于曾以恶搞起家的胡戈,今天也投身于微电影的创作之中,并且收获了较多的财富,这无疑加速着微电影和恶搞的新老交替。
其二,原创性的多少决定了两者受宠的程度。在诞生之初,恶搞和微电影都以自己的陌生化吸引着受众,但当繁花落尽,它们是否持久生存,就要靠它们内在的魅力——原创性了,实质上,那些艺术经典都是倚重其原创性而沉淀为传世之作的。恰恰就是原创性这个标尺,将恶搞与微电影区分开来,也决定了两者的生存契机有多少。对于恶搞,主要靠戏仿(parody)——滑稽性模仿来博得大众喜欢,这决定恶搞多是肤浅、嬉闹的,难以负载深刻、厚重的意义,即使它摆出一副批判姿态,那仅是隔靴搔痒而已。[3]至于微电影,除了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它还植根于文学作品之中,而源自文学作品保证了微电影的深刻性和凝练性,因为文学作品是经历了炼狱而诞生的,它的思想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由此改编的微电影也经得起我们拷问。正是因为原创性从根本上区分着微电影和恶搞,所以人们多把恶搞当做宣泄的场所,却把微电影看做汲取当代生活经验的源泉,当然两者都有精品和赝品。其三,参与者的身份确定了两者的品格。从参与者的身份来看,恶搞的制作者和演员多是普通大众,虽然他们竭力追求作品的质量,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自然他们作品的品格不会太高。这也是为何短短几年,我们就对恶搞渐生了审美疲劳的主要缘由所在,即它仅是生活的廉价调剂品而已。而微电影拥有专业导演、专业演员,如《四夜奇谭》就是由香港导演彭浩翔监制,其中有黄立行主演的《假戏真作》,这便确保了微电影的品格,使其高于普通的视频。正是基于品格的区别,今天的受众更青睐于微电影,因为它的制作水平高、故事精巧、演员水平高等,为此人们将微电影视作了鉴赏对象,细细品味。正因为拥有电影式的品格,所以许多人将微电影归入了电影的行列,来研究它的艺术性、现实性,并探究它对电影的冲击或推动作用,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微电影更适宜于这个碎片化时代。

三、相似开局,不同结尾

如果说微电影与恶搞的共性凸显着媒介文化的某些普遍特征的话,那么它们的差异性则彰显着媒介文化的普遍规律——新旧更替。而在这种更替中,我们试问:它们有相似的开局,是否有类似的结局,即微电影经历了万人宠爱之后,能否避免今日恶搞的惨淡命运呢?
可以说,酿造恶搞如此命运的罪魁祸首就是它自己。从2005年到今天,短短的几年,恶搞就经历了崛起、繁荣和衰落这样的历程,它的生命如此短暂令人咂舌,它符合了波德莱尔所言现代艺术的短暂、易逝的特性,而它流星式生命印证了大众文化的某种宿命。概括地讲,影响恶搞命运的因素有制作者、受众和社会环境,受众会因审美疲劳而厌倦恶搞,社会会因形式落后而淘汰恶搞,但这些都取决于恶搞本身的魅力和品格如何。文学中,曾有多少经典是经历了误解、封杀而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如《红楼梦》,而它们所依赖的主要就是作品自身的魅力——给予着人论文导读:电影是双刃剑,它既促进它们的发展,又制约它们的自由。因为商家考虑的是利润,是迎合和取悦观众,而作品思考的是审美效果,是提升观众的认识能力,所以媒介文化需要掌控好这样的关系,如果失控,就会遭到观众的批判。如同为陈凯歌的作品,《霸王别姬》因苛求艺术性而获得“曲高而和者众”的美誉,《无极》因的商业目的而惨遭失
们真善美。对于恶搞,它发迹于戏仿和嬉闹,同时也终于这样的伎俩,因为这样的伎俩虽能带给人们破坏、消解之快乐,但是它们无法从正面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提高,所以狂欢过后的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是该为恶搞举行葬礼了。
既然微电影与恶搞享有诸多共性,那么微电影如何避免像恶搞那样的命运呢?其一,创造精品,担负责任。媒介文化这个大家族包括很多小家族,如电影、电视等,每个小家族都是良莠不齐,精品和赝品混杂,人们曾因它们的赝品而激烈地批判过它们,预言过它们会自掘坟墓,但今天它们顽强地在媒介文化中各自占据着一席之地,这是为何?因为它们不断地创造着精品,依赖着精品确立着自己的地位,延续着生命,而这些精品的确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提升着人们的认知,如电影拥有着诸多类型片,爱情片丰富了人们的爱情观,战争片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而微电影,由于它拥有专业人员这样的优势,而且契合于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它有便利条件去创造精品,像电影一样,按照类型片和折子戏的方式去挖掘和凸显人生的某一维度的真相。而这种要求也是媒介文化应该担负的责任,因为无论从艺术还是文化的角度看,微电影都应该去揭示真相,表现人性,这样它才能永葆生命的活力。
其二,慎重与商业合作,保持自律。微电影与商家的联姻关系不是秘密,它的迅速崛起就得益于商家的鼎力支持,但商业化对于微电影以及电影是双刃剑,它既促进它们的发展,又制约它们的自由。因为商家考虑的是利润,是迎合和取悦观众,[4]而作品思考的是审美效果,是提升观众的认识能力,所以媒介文化需要掌控好这样的关系,如果失控,就会遭到观众的批判。如同为陈凯歌的作品,《霸王别姬》因苛求艺术性而获得“曲高而和者众”的美誉,《无极》因的商业目的而惨遭失败。对于微电影,也要谨慎与商家的合作,努力地保持自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否则就如恶搞一样,只有流星式的灿烂历程。
[参考文献]
[澳]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曹书乐,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的道德[M].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98-99.
[3]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453.
[4] [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6.
[作者简介] 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7ctime.com
进书(1972— ),男,河北沙河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河北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现代性。侯雨(1984—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媒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