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泥石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震后泥石流灾害发育特点及防治工程措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476 浏览:77084
论文导读:(3)“5.12”后,文家沟多次暴发泥石流,而每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均与该地区高强度降雨联系密切。探讨表明震后泥石流形成的临界雨量显著降低了。文家沟泥石流处于进展期,活动性频繁,属于高频泥石流,未来直至沟内及岸坡两侧坡体上的堆积物稳定,泥石流的活动才能趋于稳定。(4)借鉴刘希林—唐川的泥石流堆积模型,对文家沟“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极震区泥石流的同步、高频、群发性成为地震对泥石流活动性最大的影响特点。本论文以地震后文家沟泥石流为探讨对象,对其发育背景、形成条件、泥石流分区及活动性特点、动力学特点等方面做了较详细地探讨,并基于该沟谷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文家沟泥石流防治措施。论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文家沟在“5.12”前并不是一条泥石流沟,地震中引发的文家沟巨型高速远程-碎屑流滑坡为该流域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2)通过对震前震后主沟及各支沟的形态、物源量等的变化浅析,论证地震后该沟谷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物源条件。(3)“5.12”后,文家沟多次暴发泥石流,而每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均与该地区高强度降雨联系密切。探讨表明震后泥石流形成的临界雨量显著降低了。文家沟泥石流处于进展期,活动性频繁,属于高频泥石流,未来直至沟内及岸坡两侧坡体上的堆积物稳定,泥石流的活动才能趋于稳定。(4)借鉴刘希林—唐川的泥石流堆积模型,对文家沟“9.24”“8.13”、“8.19”和“9.18”四次泥石流的堆积范围进行评价,但评价结果与实际堆积情况相差较大;由此,引用增加地震影响系数K对模型进行修正建立的修正模型对不同频率的文家沟泥石流的危险范围进行预测,该模型为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范围的预测提供依据。(5)结合文家沟泥石流形成条件、沟谷活动特点和动力学特点,浅析了文家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总体思路即“水砂分离、固护拦停、监测维护”,以及防治案例“治水为主,同时采取治土和拦挡、排导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的可行性。(6)在2011年降雨汛期前,治理工程主体项目完成。通过收集以5月1日至8月31日的降雨量资料表明,有10次降雨量在50mm以上的降雨历程,单次最大降雨量为180mm,小时最大雨强为54.5mm/h,自动雨量计监测到的总降雨量为1223.5mm。这些降雨作用下,该沟未有规模较大的泥石流发生。结合防治工程实施前后的暴发规模、激发雨量的综合比较表明,设计的上、中、下游工程措施基本发挥了应有的工程效应。关键词:文家沟论文泥石流论文发育特点论文防治措施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6
Abstract6-10
第一章 前言10-17

1.1 选题依据10-12

1.2 探讨作用12-13

1.3 国内外探讨近况13-15

1.3.1 国外探讨近况13-14

1.3.2 国内探讨近况14-15

1.4 探讨思路与技术路线15-17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探讨17-23

2.1 地形地貌17

2.2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17-19

2.1 地层岩性17-18

2.2 地质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特点18-19

2.3 气象、水文19-22

2.4 人类活动22-23

第三章 文家沟震后泥石流发育特点23-60

3.1 震后泥石流的分布23-25

3.2 文家沟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25-42

3.

2.1 地形条件25-34

3.

2.2 降水条件34-36

3.

2.3 松散物质补给条件36-42

3.3 文家沟震后泥石流沟谷的分区特点42-45

3.1 清水动力区特点43

3.2 形成区特点43-44

3.3 流通堆积区特点44-45

3.4 文家沟震后泥石流沟谷的活动特点45-47

3.5 文家沟泥石流动力特点47-60

3.5.1 泥石流容重48-50

3.5.2 泥石流流速50-51

3.5.3 泥石流流量51-60

第四章 泥石流危险范围的预测及震后活动性及进展走势探讨60-70

4.1 泥石流危险范围的预测60-67

4.2 文家沟泥石流震后活动性及进展走势探讨67-70

第五章 文家沟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探讨70-84

5.1 泥石流防治原则70-71

5.2 泥石流防治案例71-73

5.

2.1 防治工程设计标准71

5.

2.2 防治案例71-73

5.3 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73-78
5.

3.1 上游水石分治75-76

5.

3.2 中游固底护坡76-77

5.

3.3 下游拦挡停淤77-78

5.4 泥石流防治前后比较78-84
5.4.1 泥石流防治前后激发雨论文导读:量比较78-815.4.2泥石流防治前后规模比较81-825.4.3防治工程总体效应82-84结论与倡议84-86致谢86-87参考文献87-9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92上一页12
量比较78-81
5.

4.2 泥石流防治前后规模比较81-82

5.

4.3 防治工程总体效应82-84

结论与倡议84-86
致谢86-87
参考文献87-9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