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城郊城郊型农村公共空间目前状况与规划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94 浏览:10033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从鄂西城郊型农村公共空间着手,以湖北省宜昌市大树湾村为例,探讨了城郊型农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了其公共空间的类型和特点,梳理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的原因。最后以解决城郊型农村公共空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立足当代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城郊型农村的发展趋势,借鉴中国传统农村公共空间的形成模式,提出了城郊型农村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郊型农村;公共空间;现状;重构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7ctime.com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至此,一大批经过规划的村庄逐步落成。与原有村庄相比,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备,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传统公共文化生活空间虽然依旧没有得到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建或新建。然而,城郊型农村由于其特殊的人缘和地缘关系,其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却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显著增加的情况下面临功能性的甚至是实质性的衰亡。与此同时,受城市化影响,符合时代特质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却未能及时建立起来。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居住在城郊型农村的村民既没有城镇人员的优越感,又缺乏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认可。因此,城郊型农村公共空间的重构,对于激发村民的归属感,稳定和发展农村社会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2 城郊农村的功能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郊区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城市初期一般规模较小,郊区主要是为城市提供市场、食品和劳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郊区功能也随之变化,逐渐演化为城市发展的资源:空间资源和生态资源。所谓空间资源是指提供居住和工业商贸文化交往的场地,也即建设用地;所谓生态资源是指郊区以广阔的绿地为城市提供生命生存的氧源,同时它还具备维系城市生态循环的其他特殊功能。
3 城郊农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及特点
在城市化大力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土地在不断地向郊区农村扩张,城乡边缘逐渐靠近,甚至开始相互重叠,这就使得城市郊区成为我国在城市化进程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
改革开放前,小商店、寺庙、祠堂等构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城郊农村公共空间,为村民参与村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机会,更为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提供了必要的交流平台。改革开放后,农村正式的公共空间就只剩下了村委会,其功能变得简单,对村民的干预很少,非正式的公共空间也逐年萎缩。如今的城郊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公共空间的建设过分追求形式,对其性质和作用的理解缺乏足够的深度,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

3.1 大树湾村现状

大树湾村位于宜昌市东郊港窑路4.5公里处。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3亩;固定资产369.1万元;全村四个村民小组;一个林场;一个卫生所;个体工商户19户。总户数226户,802人;其中农业人口有576人,非农业人口226人;劳动力458个;党员32人;团员15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人民精神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获初级技术职称9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更加健全和完善,现有成员3人,后备干部2人,各组干部4人。

3.2 调查结果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大树湾村由于其特殊的人缘和地缘关系,其公共空间主要有以下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奇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公共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对于常年来累积下来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滞后问题,这些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对大树湾村的调查,当地文化站馆设备落后,村庄缺乏老人和儿童的健身场所和设施,没有适合举办大型活动的公共集会场地,人行和车行道路上的服务设施奇缺,导致其安全隐患的存在。
(2)村庄文化荒芜。在中国农村地区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村镇,都有世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如今这些承载着村庄文化的活动由于非正式表演场地的缺失导致大量的活动被大量忘却,仅有少数经过当地政府“拣选”的活动有少量机会在固定的正式场合低频率的展示,这使得民众不能真正发自内心的参与其间,很多民俗活动都面临后继乏人的情况。
(3)交通工具的普及影响了公共空间的尺度和安全性。据对大树湾村的研究发现,村内仅靠一条论文导读:
车行道通车且车行速度很快,给该道路附近地区的行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因步行交通系统的不完善,道路服务水平低,使得建筑物附近公共空间的逗留条件很差,室外空间大而不当,失去了人的亲近尺度。
4 城郊农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对其功能的影响
据对大树湾村的调查发现,村庄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村庄功能造成了影响:
(1)邻里氛围缺失。目前公共空间的单一性和均质性倾向,以及设施的奇缺和对邻里交往空间考虑的不足,使各住户之间缺乏一种自然的、具有共识性的交汇点,这极易造成村民在精神上对环境的孤独和空虚感,不利于传统和谐的邻里氛围和关系的正常维系和延续。
(2)地域特征消失。传统农村社区空间,其自身延续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当地农业生产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顺应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渐渐有机“生长”出来的。如今,布局均匀机械的铺装广场型空间,使得当地原本应该多姿多彩的公共空间不再生动,其场所精神衰败凋敝。
(3)生态资源破坏。城郊公共绿地空间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大城市提供发展的生态资源。而如今随着郊区农村住宅密度的升高和对公共空间的生硬改造使得原有绿地资源在量上锐减在质上又得不到提高。若不加以治理,其生态的破坏则可能反过来对城市生存造成威胁。
5 现状产生的原因
城郊型农村公共空间普遍缺乏的现状产生是基于多方面的,现从以下两个方面简单分析:
(1)资金不足。据对大树湾村的调查,村庄内虽有多家企业可以满足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据当地村民所说,这些企业都是外地人创办的,企业创造的价值很少回馈于当地的发展,而且发给打工农民的工资相对较低,故大多数青年更愿去外地打工,少有时间和经济能力为村庄做贡献,导致对公共空间问题不愿多问。
(2)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指导。虽然在地方政府的带领下,村庄的建设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改建后的实用性还是不足。如在改造过程中虽然保证了绿化率,但是却忽略了村民交流和休息的需求。有的村庄把公共绿地设置在村口,距村民的生活区较远,平时很少有人去纳凉或是玩耍,有过形象化。所以,忽略了人们就近的心理特征,将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在村口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6 城郊农村公共空间建设规划策略

6.1 构建畅通合理的道路系统

正如《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所描述的,“无论是从安全性还是从空间特质上,一条好的道路是很好的公共空间所在。”但是如今的城郊农村道路显然达不到这样的指标也没发挥好其奇妙的公共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农村的地域特点和实际需求考虑,过密的道路系统既浪费绿地空间也不符合农村地貌的自然肌理。因此,村级道路系统规划应延续农村道路,保持农村原有的自然村落特色。

6.2 配置满足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农村地域范围比较宽广,村民居住相对分散,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并保证交通方便。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上要站在区域的高度,既注意城郊型农村的因地制宜,还要考虑城市对其的影响,突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

6.3 塑造富有农村特色的生态型公共空间

对于生态用地的切实保护应该充分利用其功能,发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潜力。例如,农家乐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城市近郊旅游趋势。如果城郊农村能发挥好其生态优势,那也会对村落带来经济效益,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共有,对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很有利的。

7 结语
公共空间的重构离不开对特定农村各种社会资源的考虑以及对不同村庄性质和村庄类型的考察,推动地方传统融入主流话题。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农村公共空间一方面在消解,另一方面也在复兴,这其中充满了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与外来的城市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对撞。这就是现实空间的复杂性,也是重构农村公共空间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何兰萍.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与农村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 D668; G122
王德福.缺失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基于浙东农村的考察. 中图分类号C915
[3]肖晴,杨超.苏北新农村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研究 — — 以江苏铜山县大彭镇程庄村为例.中图分类号F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