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组合基于经济周期股票行业选择与配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472 浏览:158170
论文导读:002年2月到2011年6月期间25个二级行业的收益率情况,选择出在经济周期各阶段中的可选行业,所得结果与I模型中的可选行业基本一致,也符合美林投资时钟论述。最后,浅析投资者在中国股市进行股票投资的各种限制和约束,对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进行改善,提出带有约束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并进行选股,实证探讨表明,模型不但有效,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进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资于股票市场。股票指数不断地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跌宕起伏,很多投资者缺乏对股票投资的了解,一味地追益,盲目选股,最终以亏损告终。目前,大量学者分别在经济周期、股票投资行业选择和投资组合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将这三个方面相结合进行系统的股票投资组合选择探讨却较少,由此结合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为投资者制定出有价值的股票投资组合选择对策。运用定性浅析和定量浅析相结合的策略,在前人论述探讨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构建模型划分经济周期、通过实证浅析出各经济周期阶段的可选行业并建立股票投资组合选择模型。首先,以中国宏观经济的实际出发,根据美林投资时钟论述,选择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和GDP增加三个指标,通过论述浅析,得到利用三个指标划分经济周期及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四个阶段的策略,划分以2002年2月到2011年6月我国宏观经济运转周期及各个阶段,并浅析各个阶段的可选行业,得到经济周期行业选择模型——I模型,该模型是一个纯论述模型。其次,根据中证指数的行业分类,考查2002年2月到2011年6月期间25个二级行业的收益率情况,选择出在经济周期各阶段中的可选行业,所得结果与I模型中的可选行业基本一致,也符合美林投资时钟论述。最后,浅析投资者在中国股市进行股票投资的各种限制和约束,对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进行改善,提出带有约束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并进行选股,实证探讨表明,模型不但有效,而且先选择行业再选择投资组合的股票选择对策还能在保证收益的情况下降低风险。关键词:经济周期论文行业选择论文M-V模型论文投资组合论述论文股票组合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8
图表清单8-10
第一章 绪论10-17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10-11

1.1 探讨背景10-11

1.2 探讨作用11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综述11-15

1.2.1 行业因素对股票资产配置的影响11-13

1.2.2 投资组合论述探讨概述13-15

1.3 本论文探讨思路框架与探讨工作15-17

1.3.1 本论文探讨思路框架15-16

1.3.2 本论文探讨工作16-17

第二章 相关模型及论述基础17-30

2.1 行业资产配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浅析17-19

2.

1.1 行业资产配置的必要性17-18

2.

1.2 行业资产配置的可行性18-19

2.2 经济周期行业景气轮动原理19-22

2.1 经济周期论述19-20

2.2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原理20-22

2.3 现代投资组合论述概述22-30

2.3.1 马柯维茨均值-方差模型22-25

2.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25-27

2.3.3 套利定价论述27-30

第三章 基于经济周期的行业选择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探讨30-47

3.1 基于经济周期行业选择模型——I 模型的建立30-35

3.

1.1 经济周期划分策略30-32

3.

1.2 经济周期行业轮动论述32-33

3.

1.3 基于经济周期的行业选择模型——I 模型33-35

3.2 基于经济周期行业选择模型——I 模型的实证检验35-47
3.

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35-36

3.

2.2 运用 I 模型划分中国经济周期36-39

3.

2.3 经济周期各阶段界定39-41

3.

2.4 经济周期各阶段行业体现41-47

第四章 基于 M-V 模型多约束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的建立与实证探讨47-61

4.1 基于 M-V 模型的多约束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的建立47-52

4.

1.1 中国股票市场中的股票投资限制因素47-49

4.

1.2 基于 M-V 模型的多约束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的建立49-52

4.2 基于 M-V 模型的多约束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的实证检验52-61
4.

2.1 数据来源52-53

4.

2.2 数据处理策略53-54

4.

2.3 基于 M-V 模型的多约束投资组合优化模型在中国股市的运用54-61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1-63

5.1 结论61-62

5.2 展望62-63

参考文献63-66
致谢66-67
在学期间的探讨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