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枯寂倪瓒晚期山水画枯寂虚境文化内涵一般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248 浏览:146273
论文导读:兄长离世,家故,倾向于皈依自然。晚年时,受社会大动荡以及个人孤僻性格的影响,精神深处对现实的失望,政治追求渐失的情况下,转而向道家“无为”和禅宗“虚静”等思想探求,寻觅精神思想的寄托,山水画艺术中流露出枯寂虚境的思想,叙写心灵深处的孤独感。关键词:倪瓒;隐逸;枯寂;虚境1005-5312(2013)03-0029-01倪
摘 要:倪瓒的艺术人生分为几个时期,少年时接受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青壮年时经历兄长离世,家故,倾向于皈依自然。晚年时,受社会大动荡以及个人孤僻性格的影响,精神深处对现实的失望,政治追求渐失的情况下,转而向道家“无为”和禅宗“虚静”等思想探求,寻觅精神思想的寄托,山水画艺术中流露出枯寂虚境的思想,叙写心灵深处的孤独感。
关键词:倪瓒;隐逸;枯寂;虚境
1005-5312(2013)03-0029-01
倪瓒的山水画一改宋代山水画层次丰富,笔墨繁杂的画面风貌,以标志性的几株枯树,一个茅亭,浩渺的湖面,干涩的笔墨带着点孤寂与冷肃,透出淡淡的哀怨和无可奈何,冷眼世俗,简约中透着满满的寂寥。
“倪瓒多作‘三段’式平远构图,近景为平坡,上有竹树,兼有茅屋或幽亭,中景为静水荒江,远景为起伏平缓的山峦。章法疏简,境界空灵,有天真幽淡的趣味。” ①逸品文人画的理想以最省略的笔墨获取最深远的艺术效果,以减削迹象来增加意境。倪瓒的“一木一石,自有千岩万壑之趣。”画中简略的形象与线条中包含倪瓒胸中的静气,同时也凝结着他对人生的思绪与孤独且凄凉的情感。

一、元代社会环境及倪瓒生平

元朝初期的社会据说分成“十等”,儒者排在第九,原本具有优势身份的士阶层在元朝遭受严重的歧视,封闭了进入仕途的道路。潜意识中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很多一向清高的文人在异族统治下“因异族主中原,政教之旨趣既殊,人民之心理亦变,其影响于艺术也,顿呈特殊之现象;图画之文学也,更较宋代为显著。” ②致使一些文人墨客和一群意气相投的朋友借着诗、书、画来“聊写胸中逸气”, 神游在古诗词的韵味里。
倪瓒青年时是富有的地主,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地位,古董字画满屋,自1328年,兄长过世后,在宅中建立了一座清宓阁,阁内放满了善本书、古青铜器、琴、字画。他的书斋清宓阁有“书数千卷,悉手所校定,经史诸子、释老岐黄、纪胜之书,尽日成诵。”可见年轻时受到良好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1328年后倪瓒的恩师王仁辅、长兄倪昭奎、后母相继去世。他三十二岁时在朋友玄中真师建立的无锡“玄文馆”学习道家理念,并写了《玄文馆读书》一诗,在诗中主要描述了他在学习道家理念时的种种经历。至顺壬申岁六月,余处是兼旬,谢绝尘事,游心淡泊。清晨栉沐,竟至终日。与古书古人相对,形忘道接,愉然自得也。养成了孤僻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在作品上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1340——1354年,倪瓒散尽家产,过上了漂泊的生活。儒家思想中的忠君思想,也使得他不为元代的权势所动,到人生的晚期,“明初,被召不起,人称无锡高士。”③山水画艺术流露出虚静之气,精神中的品格升华,满纸回荡着超尘脱俗的艺术气质。

二、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倪瓒脱俗的人生观是与儒、道、禅三家思想融为一体的,他高逸的人品与他独特个性结合下产生情趣脱俗、新颖独创的山水画世界。在他的艺术人生中巧妙地运用“三家思想”来将他的厌世情节升华为高逸的人品,并通过诗书画表现出来。
只因元代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使得倪瓒在中年后在道家的世界里找寻思想的寄托。因为早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想入仕又无门的苦闷通过画面传达孤独冷寂的幽怨的意境。或是通过六君子来叙写内心的感伤、借物抒怀喻君子的人品。
道家思想抛弃自身的私欲,摆脱世俗中“有所为”的观念所带来的束缚,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影响到文人隐逸的处世方式,成为文人画的主要理论基础,而且对其作画态度与画风有很大影响。
倪瓒五十岁后开始学习禅宗思想,禅宗思想的虚空中带有人类的生命力,幽静中又不乏弱动的生机。禅的境界是虚中有实,在此虚境中存在着一种空灵感,倪瓒的画也表现出清远而幽静的意境。
1353年后倪瓒开始了他浮游于“五湖三柳”的隐居生活,隐居则是一种超越儒家道德价值的新的精神方式,并且通过隐居生活来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倪瓒由于自身洁癖等原因,他不喜欢接触世俗从而形成不同于常人的清高孤傲、不问政治的人生态度。倪瓒通过隐居来找到生命中的新意义,弃家过隐居生活,挣脱了儒家道德范畴的约束。

三、枯寂虚境的艺术境界

倪瓒性格中自然天真,“轻财好学,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有限,更注重精神意识的传达,至元初,海内无事,忽散其资给亲故,人咸怪之,未几兵兴,论文导读:172页。②郑午昌撰.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253页.③④郑午昌撰.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271——272页.⑤陈雨杨.中国书法家全集一倪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52页.⑥郑午昌撰.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256页.⑦荣平.倪瓒与元代隐逸
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独坐,与渔夫野叟混迹五湖……”④作于1355年的《渔庄秋霁图》中的意境受了三家思想的熏陶,从而产生出虚静、寂寞的心境。作品整体“殊无市朝尘埃气”,清人王原祁在他的《雨窗漫笔》中这样称赞倪瓒一尘不染的精神:“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简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笔法之外,评倪画“为四家第一逸品”。⑤《鱼庄秋霁图》深幽远奥,枯树几株,瘦弱枯硬,在浩渺的水面中孤苦无依,却又傲骨铮铮,有一种倔劲。枯淡的笔墨,折笔皴加淡墨的山石,风骨料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峭,更增加画面的悲凉,苍劲荒寒之感十足。十八年后,补题:“江城风雨歇,笔砚晚生秋。囊褚未埋没,悲歌何慷慨。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时隔十八年那种孤寂的心情依然。
苦淡的意境,含蓄的风格是“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体验。倪瓒逍遥随缘的心态,淡然超脱,无欲无求对美的意境的追求,用他的诗歌,文章和绘画来呈现。完全继承了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不贪图功名利禄,隐逸逍遥以自娱面对社会压力下的精神释放。
“倪瓒的画以写景遣兴,或以寓情寄慨,或以淡运幽逸胜,或以层叠苍劲胜。”⑥阮元评倪瓒的画:“他人画山水使真有其地皆可游赏。倪则枯树一二株,矮屋一二楹,残山剩水,写入纸幅,固极萧疏淡远之致,舍身入其境,则索然意尽矣。”欧阳修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世俗风尘所污染的物质的本性,追求冲淡的心情体现在倪瓒所写的诗歌里。他在《秋水轩诗序》写道:“读之悠然深远,有舒平和畅之气、虽触事感怀,不为迫切愤激之语。如风行波生,焕然成文,蓬然起于太空,寂然而遂止,自成天籁之音,为可尚矣。”⑦
1372年的《荣膝斋图》达到倪瓒追求的疏薄、通透和轻盈。赋予山体适度的量感来调和原本通透、轻盈的画面,笔触乍看之下有些松散,但是在刻画三度空间的结构时,的确有立体的效果。⑧倪瓒在画面表现中,摒弃繁缛的细节刻画以及颜色的运用。画面中留有空白,忌太满,正如王原祁所言:“奇者不再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再有形处,而在无形处”。⑨
倪瓒对世界变化的理解淡化在隐居生活中对家的思念,淡化了离开团体社会后的疏离感。他作品中的意境蕴涵着从道家思想的自然中产生出来的虚静之心,画家先要使他的精神世界达到简逸的境界,然后在艺术方面具有简略的构思,最后在创作过程中就会随心所欲,自然表现出“逸笔草草”的效果。儒家与道家禅宗思想共同追求淡泊而和善的精神境界。
倪瓒在道家思想熏陶下以“虚静之心”加上孤僻的性格过着长期的隐居生活,远离市井尘埃气的生活方式,折射出他简逸高尚的人品,具有禅味的逸品书画显示了他对艺术的崇高追求,以枯笔皴擦出了倪瓒悲苦寂寥的一生。
注释:
①高毅清、李新华主编.中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172页。
②郑午昌撰.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253页.
③④郑午昌撰.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271——272页.
⑤陈雨杨.中国书法家全集一倪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52页.
⑥郑午昌撰.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256页.
⑦荣平.倪瓒与元代隐逸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页.
⑧[美]高居翰著.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8月版,第126页.
⑨王原祁.雨窗漫笔.转引自安渊编《画论丛刊》,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第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