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党员提高党员生社会适应能力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716 浏览:71783
论文导读:
摘 要: 为了全面了解高校党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探讨党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途径。我们应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在广州市内就业的28名党员毕业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受访党员毕业生普遍经历不适应期,影响他们适应的障碍主要有工作、社会生活、组织生活及人际交往等。研究发现党员毕业生适应障碍存在的深层原因,应从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生活能力、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加强培养教育。
关键词: 党员毕业生 社会适应 访谈 对策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社会转型的进程不断加剧,社会职业结构、职业素质要求、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职业与庞大的就业队伍之间正发生着复杂的互动。当前,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无业可就”、“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跳蚤”(频繁跳槽)、“蚁居”、“啃老”等不适应社会的现象层出不穷。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身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及毕业生幸福感的综合性问题。国内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是指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与社会互动中,为达到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各方面所具备的有序列、有层次的知识结构,对环境健康的心理反应和调整行为方式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特征。有的学者则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角度提出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培养对策。[2-3]
高校作为青年精英汇聚之地,发挥着吸纳党员新生力量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它作为思想文化集散之地,又发挥着影响社会思潮走向的“辐射源”作用。可以说,高校党员的培养质量是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基础。因此,研究大学党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提高党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问题不但是毕业生党员自身人生大事,而且是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开展毕业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中的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了解高校党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问题。

二、关于高校党员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访谈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于2012年12月对广州市内28名大学毕业一年半年左右的党员进行深度访谈。在受访对象的选择上,研究者重点考虑被试对象社会行业分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综合考虑男女比例、工作形式、居住方式后选定。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总人数28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2人;公务员队伍3人,国企7人,外企12人,其他企业8人(其中商业银行3人,证券业2人,民营外贸业2人,教育培训机构1人);受访对象在各单位的具体工作涵盖办公室文员、行政助理、销售、前台、证券从业员、培训师等;受访对象有自己租住房屋,与朋友合租房屋,以及与父母共同居住等形式;受访对象均是2011年6月离校的本科党员毕业生。
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制定初步的访谈提纲后,选取5名2011年的党员毕业生进行预访谈,并结合访谈开展情况修正访谈提纲,继而对28名被测对象进行正式访谈。每位对象的访谈时间约为30分钟,为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在征得被访谈者同意后,笔者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二)访谈发现。

受访的28名党员毕业生总体上表示对新的工作生活已经适应,但刚刚入职时普遍经历不适应期;从很不适应到基本适应,普遍需要3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大部分受访者在半年时间里可以基本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受访者不适应社会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工作适应问题

工作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主要方面,但受访的毕业生党员对此感到问题较多。“第一个月,我们单位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了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几乎否定了我以前所有的教育。我从培训会里学会了写通知,写memo,才知道衣服要怎样穿,甚至是走路的方式都重新学习了。”一位外企的受访者说。“在学校的时候我的C语言学得最好了,但是公司用的不是这种语言,所以我入职的前半年都是白天挨骂,晚上自习。”“我最不擅长写材料,什么总结、评优材料、领导讲话稿,有时还需要一些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我至今仍感觉压力很大。”“单位经常开会,但是氛围不像学校了,不能随便说话,要多听,回来好好论文导读:动和再评估、成长六个步骤。只有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辅导,唤醒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积极地探索工作世界,并为此开展进入上一页123下一页
赶任务。说多错多,说多做多。”等等。总的来说,缺乏工作岗位的相关技能与知识是受访党员毕业生不适应新工作的主要表现。

2.社会生活适应问题

社会生活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基本内容,也是受访者反映问题最多的部分。不清楚户籍、党组织关系的转接程序等问题,让初入社会的毕业生们在报到之初就四处碰壁,反复跑腿;不懂得租房、做饭、购物、理财等生活技能也让高校毕业生们感到生活艰难。“我的党组织关系转接的介绍信一直放在家里,我不知道要交的。直到上个月单位党委催,我找出来又过期了,回去学校重开,学校说时间太长不能再开了,所以我应该就算退党了吧。”一位受访者难过地说道。“我不善于做饭,而且有点懒,所以只能一直吃快餐,很不健康的。”“我明明一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但总是留不住,也不知道花到哪儿去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不觉得很好。”

3.组织生活适应问题

受访的党员毕业生普遍反映工作单位的组织生活是非常少的,有的甚至反映说工作一年半还没有参加过单位的组织生活。对于有组织生活的单位,受访者反映单位的组织生活过于轻松,通常就是组织大家周末自驾游,聚聚餐。不少受访者反而觉得大学里的组织生活内容充实、形式丰富,不能适应工作单位完全要依靠自己进行理论学习、自觉要求自己的模式。“我们半年有一次组织生活,但都是视频会议进行表决什么的,我觉得挺没有人情味的,我很怀念大学的组织生活。”一位证券公司的毕业生党员说。受访的少数公务员岗位的毕业生党员感觉自己单位的组织生活形式多样,认真严肃,跟大学期间的组织生活差不多。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从对高校党员毕业生的访谈中可以发现,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是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笔者倡导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学校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注重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与企业环境紧密结合,让学生多渠道了解企业需求,尽早接触社会。(2)搭建专业竞赛平台,让学生在创作竞赛作品中学习。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积极开展相关的竞赛型的科技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培养科技创造力。(3)注重产学研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引导学生积极申报专利,并为学生的实践作品提供市场转化渠道;鼓励学生借助科技创新自主创业。

(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较差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8]《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毕业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一方面,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采用求助、努力争取等积极的应对方式来适应工作社会。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关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客观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

(四)科学的职业生涯辅导,提高适应社会的主动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纷纷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组织招聘会、提供需求信息等形式开展工作,为学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普遍而言,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本质的理解,仍然是以帕森斯式的“就业安置”为主,[9]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辅导。职业生涯辅导的目的在于引导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选择与规划、通过促进个体自主有序的发展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最积极有效的互动。具体而言,一个系统的生涯规划应当包括觉知与承诺、认识自己、认识工作世界、决策、行动和再评估、成长六个步骤。[10]只有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辅导,唤醒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积极地探索工作世界,并为此开展进入论文导读:2012年党建研究课题(项目号2012BKZZA2)课题和201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工作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上一页123
社会、适应社会的一系列活动,才能从根本上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务实的离校教育,提高对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

离校教育是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进行的系列教育的总称。通常,高校会在毕业生离校前通过辅导员召开毕业生大会、毕业聚餐、毕业生晚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感恩教育、文明离校教育等。然而,目前很少有学校能系统、科学地安排离校教育的具体内容。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笔者认为,离校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初入社会必需知识的教育,例如离校手续的,户籍、档案、组织关系的转接手续,报到证的用途及时效,助学贷款的还贷细节等毕业生必须经历却经常出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将有助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6][7]赵发旗,李露,程俊俏.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02):3-8.
[5]胡杨.试论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31-34.
[3]邓红霞.浅谈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2(1):111-113.
[4]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06.
[8]江巧瑜,许能锋,曹建平.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1):25-27.
[9]程良越,王建农.职业生涯辅导[M].香港:职业导师杂志社,2007:28.
[10]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基金项目:本文刘丽玉同志主持的广东省党建研究会2012年党建研究课题(项目号2012BKZZA2)课题和201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工作课题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