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长镜头以《四百击》为例电影“作者论”和“长镜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67 浏览:18851
论文导读:
摘 要:法国“新浪潮”的作品被评论家承认,当属1959年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本文以《四百击》这部影片为例,分析“作者论”和“长镜头”电影理论。
关键词:新浪潮 《四百击》 作者论 长镜头

一、“作者论”

“作者论”最早可追溯到1948年3月,在《法国银幕》第144期上,一篇名为《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的文章引起众多人的关注,这篇文章由法国电影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所发表。他主张电影创作和文学创作的艺术形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电影的拍摄是电影创作者的个人意念与的展现,渐渐摆脱机械的仿照,单纯的视觉化、图像化、小说模式化的故事情节机制。同文学家用散文或小说抒发自己的一样,电影作者把摄影机作为追求自由思想观念和的时空书写工具。强调了电影导演的主观性。
法国新浪潮电影主要代表人——弗朗索瓦·特吕弗,在作者论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1月,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他提倡导演是影片的真正作者,在电影作品中要体现导演的个性以及导演对生活观点的展现。在电影评价问题的重新审视基础之上,第一次提出“作者论”。特吕弗非常强烈的批判了法国当时电影界盛行的“优质传统”电影论,呼吁用原创性导演代替传统剧作家支配电影的状态。采取用很少的经费、非职业演员、突出的导演个人风格的不同制作方式。
法国的电影新秀强烈抨击平庸的商业电影,把艺术趣味放在首位,反对旧存的电影僵化状态。这些年轻的制作者不满常规的制片秩序,积极进行影片艺术活动创新。新浪潮主将特吕佛拍摄的《四百击》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经典的例证。

二、《四百击》中“作者电影”的体现

特吕弗根据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拍摄了电影《四百击》。特吕弗年少时也是个“问题少年”,不服家长管教,多次离家出走,也曾进过少年教养所,后来从事过多种劳力工作。这些悲惨的经历造就了电影中主角安托万故事的来由,特吕弗在拍摄电影时非常注重观众的感受,拍摄的角度、画面等都可以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每一刻的情感变化以及感知每一次所带来的快乐。可以说影片从不同角度体验另一种世界。特吕弗有如此大的成功与突破可以说完全来自于导师安德烈·巴赞,在特吕弗不幸的童年遭遇后被安德烈·巴赞发掘并培养,才有了他的成功转身。在电影片头中,特吕弗也表达了对安德烈·巴赞的深切悼念与衷心感谢。
特吕弗源于:论文库www.7ctime.com
突破了传统叙事手法,将片中的叙事语言始终贴近于生活。影片中人物的设定、情节的发展等所能看到的一切画面都是真实生活的映射,包括人物语言同样来源于生活。采取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对于影片中事件之间的逻因果关系等都不做任何处理,非常客观的呈现在银幕上,能让观众在观影时感觉一种真实的画面,真实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实乃为特吕弗非常大胆的尝试,最终的效果也非常理想。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用半即兴方式拍摄,演员可以自由发挥,真实的表达情绪,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宽松的发挥同样使得演员能够非常快的融入故事之中,进而真情的流露。影片中安托万受审的片段便是一段由特吕弗充当审查者,演员饰演安托万角色的试镜。特吕弗如此注重个人思想层面的拍摄特点持续不断的展现在他之后的作品之中,真实的情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四百击》中“长镜头”的应用

特吕弗所拍摄的《四百击》影片故事情节特点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在这基础之上有所创新。这其实是特吕弗所传承安德烈·巴赞的拍摄理论体系。在安德烈·巴赞拍摄理论体系中,“长镜头理论”是一个特色,一般来说,“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然而安德烈·巴赞“长镜头”特点的基础之上加上了个人的创新之处,这在以后的“电影新浪潮”中倍受瞩目。
《四百击》不仅体现了强烈的写实风格,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镜头的运用了。该片运用了相当多的长镜头,当然,这与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开的。影片以扫拍巴黎街道全景为开始,仿佛一个孩子游逛的眼睛。这种寻觅的目光,犹如时刻都会面临失去主体的不安,和主人公的迷茫心态所论文导读:倾向.黎赞光译.世界电影, 1987,(6) : 12- 1

6.饶晖.电影作者.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上一页12

一致。
其次,就是经典的长镜头片尾。在那个著名的片尾,出于节奏的考虑,导演采取了长镜头的手法,让主人公和影片积累的情绪来一次彻底宣泄。我们虽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此时,观众才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
末尾安托万从教养院逃出奔向大海的长镜头。首先人物从镜头的左侧进入画面,然后越轴,继续跑。跑步声为同期录音。第二个镜头,全景,主人公从远处向镜头的右侧跑来,然后跑出观众视线,接下来镜头转向左侧,同时海浪声也渐渐响起。此时的镜头一直持续到安托万进入画面,跑向远方。第三个镜头为他从岸边跑向大海,全景,平行向右走了几步,然后突然回头走向镜头。而最终定格在安托万表情的特写,他忧郁、困惑、迷惘的眼神呈现在银幕的结尾处,同时,海浪声依然持续。虽然拍摄技术上没有独特的创新性,但是此处开放式的结尾,对于影片来讲又是一大成功之处,真实、细致、发人深省等特点是这部影片成为“新浪潮”标志的关键因素。
四、结论
特吕弗《四百击》的成功,体现出当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于一件事,并用心的坚持下去,那么这个事物将会产生一种特有价值。他重视故事的叙述,融入个人的情感,拍摄出的影片自然流露出自身的认知与想法。影片不仅在“电影新浪潮”中倍受瞩目,而且为电影“作者论”和“长镜头”理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赵玉明.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亚阿斯特吕克.摄影机———自来水笔, 新先锋派的诞生[J].刘云舟译.世界电影, 1987,( 6)
[4]弗·特吕弗.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J].黎赞光译.世界电影, 1987,(6) : 12- 16.
[5]饶晖.电影作者[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