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化差异文化差别与英汉互译中不可译性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639 浏览:109885
论文导读:
摘 要: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人类文明的发展,造就了许多语言不同的民族。由于人类在思维上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和共同的感情表达,同时作为人类交际的语言都是用来传情达意沟通思想的。所以,通常我们认为语言间是可以相互译述的。然而,不同地域的民族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环境等客观素造成了各民族间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从而使各民族的语言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上千差万别。基于此,我们重点来看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中不可译性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汉互译 不可译性 应对策略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不同国家间的语言交流。语言交流最终是思想文化的交流。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就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而言,二者既密切联系, 又互相区别。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 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文化的发展能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 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宗教文化的不同,以及习俗文化的不同等。而汉英两个民族在风俗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尤其是在称谓、寒暄语、颜色词的使用及审美情趣。

一、首先来关注宗教文化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对语言有着
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对翻译产生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如:《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八节里,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国学者辜鸿铭对“天命”的翻译是“the laws of God”,把“天命”当作是宗教的真理,把孔子思想作为一种宗教介绍给西方。然而,孔子的言语大多为规劝建议,并不宣传神秘的宗教思想。威尔·杜伦博士在1932年出版的《哲学概论》中认为,对孔子的学说最好称哲学而不称宗教,因为孔子的言论中缺乏宗教的意味。所以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出发,笔者认为把此处“天命理解为“the will of Heen”更为妥当。

二、其次来谈论风俗文化的不同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习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的由民族习惯形成的文化。汉英两个民族在风俗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尤其是在称谓、寒暄语、颜色词的使用及审美情趣及时间和数字观念的不同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约和习俗。
(1)称谓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对纲常不很重视,体现在亲属称谓上为关系区分不够清晰,而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严格的宗法观念。例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夫、姨夫、舅父在英文里都统称为“uncle”,这种情况给翻译带来了困难。英译《红楼梦》中的称谓空缺常使译者感到困惑。《红楼梦》中有凤姐对贾母的一句话:“这通身的气质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孙女和外孙女在英语中都用“grand-daughter”来表示,Did Hawks的译文另换了角度来表达这句话的意思:“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e!She doesn’t take after our side of the family,Grannie, she is more like a Jia。”但这仍未译出贾母和黛玉的关系,杨宪益夫妇从黛玉父亲的角度进行翻译,意思表达得较为清楚: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She does 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 in law of our old A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
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
(2)见面语差异。汉译英时如不了解中西见面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冲突,仅仅使用直译,就会误解。见面语一般分为招呼语和寒暄语两类。汉语用的招呼语形式多样,而英语中的招呼语则比较模式化,如“How are you?How do you do?”因此在翻译招呼语时就会出现词汇空缺。如汉语中常用“上哪儿去?”打招呼,若直译为“Where a论文导读:
re you going?”西方人则认为是在干涉其私事,造成文化冲突。寒暄语中,中国人常以谈论对方的切身生活为话题,如《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中国读者对“说我‘胖了’容易理解,但英美人士不明个中缘由,且忌讳肥胖,易产生误解,因此应增添解释性词语,有学者将其译为:“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 we met,he observed that I looked ‘fat’,and h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launch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甚妥。
(3)对颜色词使用的差异。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相同的颜色词,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寓意相差甚远。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表示喜庆,而英语中红色代表暴力、激进。因此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 tea”,“红糖”则为“brown sugar”。“”在传统文化中是“尊贵,庄严和王权”的象征,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意思,此意源自于英语中的“yellow press”,但实际上“yellow press”指的是“低俗的出版物”,并无之意;“yellow”在英语中一般寓有怯懦之意。
(4)审美情趣的差异。审美观念因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宗教、价值观、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汉语文字脱胎于象形文字,中国人也擅长于形象思维,而英语则受其高度形式化的语言制约,习惯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势必产生语言的形象美和逻辑美的不同取向。在英汉翻译作品中我们常见到很多的工整的四字格和排比句式。对这种译法有人认为有美化译文或归化原文之嫌;但从翻译理论的异质同构说或动态对等说出发,似乎又颇为有理。审美取向的差异给翻译实践造成了极大的困难。(5)数字方面。汉语这一数字开头的词语数不胜数。如果将这些词语一对一的译成英文,那将势必难于做到既忠实原文又能被英语文化接受,所以,我们既不能将“一目了然”译成“one eye sees it all clearly”,又不能将“三长两短”译成“three longs and two shorts”,也不能把“七嘴八舌”译成“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这些词语只能分别意译为see clearly at a glance, unexpected miortune or calamity, with many people speaking all at once 不然的话,英人就会be wide at sea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6)时间方面。英汉时间观念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在用“前”与“后”分别指过去与将来时,意义就不尽相同。中国人是面对着中国去看问题, 而英语文化的人却正好相反。此差异可从下句中作一比较:But w 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从字面意思中国人可能理解为,“但是,我们说的故事前面去了”。然而,此句正确含义是“不过,我们说的故事后面去了”。还有,atest这个词,不能理解为“最迟的”,“最后的”在英语时间概念中的意思是“最新的”。比如the latest new s,应译成“最新消息”,而不是“最后消息”;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omething,应译为“对某事的最新发现”,而不是“最晚发现”。
针对这些对英汉互译影响的因素,我们也应该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交流,译文中文字符号的改变应体现文化的交融和渗透。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出现许多词汇空缺,特别是能够相互对译的俗语、谚语、俚语就更少。为保持译文“忠实”,翻译时往往需要采用“直译加注”、“释义”、“意译”等手法。

1.直译加注

翻译实践中,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为了向译文读者介绍原文文化的相关知识,译者要作适当注释。如对《红楼梦》第34回中的“可谓东施效颦”这句话杨宪益先生译为:“She is T论文导读: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粽子。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y lunar month),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 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es.译文是端午节和粽子的说明,较好地传递了文化信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
ung Shih imitating Xi Shih.(X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ie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研究生论文www.7ctime.com
)”。
2.意译
在处理某些带文化色彩的词句时亦可用意译法,例如英语中有句习语:“When Greek meets Greek,than comes the tug of war”若直译为“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则失去了原文的意义,因此不妨改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又如汉语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如直译成“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be removed ”。就不妥,可译为:“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the trouble maker is removed”。
3.释义
在译文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来表达时,可采用释义的方法以保留词语的内涵意义。释义是直接向译文读者解释原文词句在上下文中的意味的一种手段,以清晰地表达原意,避免误解。如: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粽子。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y lunar month),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 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es.译文是端午节和粽子的说明,较好地传递了文化信息。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各自不同地特点和其所处地不同的文化环境。在翻译时不仅需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正确、深刻、全面的理解,还需要了解英美人的物质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习惯、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仔细研究其中的文化差异,将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地弥合起来,让读者最好地理解源语文字,感受异域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Hawkes,Did.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s.1-3,Penguin Books。
[6]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中国翻译,1999,(2)。
[7]李天辰.论语英译体会点滴.外语教学,1999,(2)。
[8]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通讯,1984,(1)。
[9]姚宝荣.旅游资料英译浅谈.中国翻译,1998,(5)。
作者简介:秦露露(1991.7-),女,汉族,驻马店市人,黄淮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