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论语论语言学习环境对文化风格形成影响学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67 浏览:13872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非英语专业组、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语请求表现,验证了二语对一语的影响。通过对比英语专业组的汉英请求表现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英请求表现,验证了文化风格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本研究调查结果同时显示留美学生组的文化风格特征比英语专业组更为显著。导致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被试所处的语言学习环境不同。总之,目的语环境有助于文化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语言迁移 语用反向迁移 请求言语行为 文化风格
一、引言
自从Blum-Kulka(1991)提出“文化风格假说”来解释双语者两种语言间双向互动的文化样式的发展以来,国外一些学者陆续对移民人群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假说在目的语环境中成立。Kecskes & Papp(2000)通过分析匈牙利英语、法语、俄语等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写作表现,发现经过沉浸式和特殊式外语教学,他们的外语学习对自身的母语写作能力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因而这一假说也在强化的外语接触学习环境中得到了支持Cenoz(2003)。通过针对西班牙英语学习者的西班牙语请求表现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在母语环境中同样存在文化风格。在国内,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通过对比英语流利组与英语不流利组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请求表现,证实了英语对汉语的语用反向迁移,并验证了文化风格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同时他们还指出了,由于语言背景、文化距离等因素,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风格并不显著,仍处于形成过程中。
现有研究已初步证明,无论是在目的语环境还是在母语环境(即外语学习环境)中,都有可能产生文化风格,但目前尚无针对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否影响文化风格特征显著性的对比研究。
本文在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的研究基础上,将留美中国学生增加为研究对象,考察语言学习环境因素是否会影响英语学习者的文化风格的显著性。我们通过具体分析非英语专业组、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英请求表现,首先检验二语是否会影响一语,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语请求表现中是否存在文化风格。其次,若存在文化风格,两组英语学习者的文化风格特征是否一致?若不一致,是否与被试所处的语言学习环境相关?回答这些问题即是本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被试共85人:非英语专业组(31人),英语专业组(29人),留美学生组(25人)。前两组的被试均为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学生,其中英语专业组为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非英语专业组均为各专业的大一新生。留美学生组为就读于美国各大学的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美就读时间为1~5年不等,平均在美时间为2年。
本研究将非英语专业组的汉语请求表现视为接近汉语母语者的请求表现,将英语专业组的请求表现视为母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请求表现,将留美学生组的请求表现视为目的语环境下的请求表现。

(二)研究工具和步骤

此次调查数据通过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设计的DCT测试卷收集。测试卷包括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内容包括被试的背景调查、测试说明和12个不同的请求场景。非英语专业组的被试只完成中文问卷,其他两组被试须完成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的问卷。在数据统计上,本研究借鉴了Cenoz(2003)的方法,将每个出现的请求要素给以一个值,凡有则用“1”表示,最后通过数值计算来比较三组在请求表现上的差异。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请求言语行为中的四个主要成分:起始行为语、请求策略、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
首先,对比三组汉语请求表现中各个要素的总体情况,以检验三组使用汉语请求时在总体风格上是否表现出差异。在这一组对比中,主要运用SPSS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ANOVA分析中的两两比较方式,结果见表1和表2。
由表2可知,三组在起始行为语、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内部修饰语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从表1来看,英语专业组的起始行为语和留美学生组的情况更为接近,且两组总数都略低于非英语专业组。三组中表现出显著差异的是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直接请求策略和外部修饰语三个要素。其中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直接请求策略上,非英论文导读:
语专业组的汉语请求同英语专业组以及留美学生组分别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后两者之间未有显著差异。且从表1来看,非英语专业组使用了更少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更多的直接请求策略。在外部修饰语上,英语专业组同非英语专业组以及留美学生组分别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后两者之间未有显著差异。从表1来看,非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情况相近,但英语专业组的使用情况却明显低于这两组。三组的汉语请求在其他要素上表现出趋同性。
综合上述结果,我们认为,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在“直接请求策略”和“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这两个关键要素上都同非英语专业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可初步说明二语(英语)学习对被试的一语(汉语)请求表现产生了一定影响,即二语对一语的语用反向迁移作用存在。该结论与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的研究结论一致。
结合表1和表2又可知,英语专业组在两种策略上的使用情况,尤其在直接请求策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7ctime.com
略上,与留美学生组的表现并不相近。虽然两组在直接请求策略上未有显著差异,但从表2中的具体数值(0.054)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显著。所以英语专业组在两个请求策略上的表现更多地介于非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之间。这一结果可以初步说明,英语对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所产生的语用反向迁移作用是不相同的,我们认为这与两组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下文将对此作进一步讨论。
为了检验文化风格假说是否成立,以及不同的语言环境是否会影响到文化风格特征的显著性,我们需要对英语专业组的汉英请求表现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英请求表现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其次,本研究通过进一步对比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英请求表现,得出结论:后者在使用汉英进行请求时,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度小于前者,这说明两组表现出各具特征的文化风格,且留美学生组的文化风格特征更加显著。
我们认为,影响两组文化风格特征显著性不同的因素,除了语言类型和文化距离之外,还有语言学习环境。由于环境不同,两组对汉英两种语言,尤其是英语的需求程度不同,这使得英语语用意识对一语语用意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进而导致两种语言在两组各自的CUCB中产生不同程度的互动作用,最终形成了各具特征的文化风格。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英双语者请求行为表现的多元语言能力双向研究”[批准号10BYY02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Blum-Kulka,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The case of
requests[A].In Phillipson,R.,Kellerman,E.,Selinker,L.,Smith,S.,& Swain,M.(eds.)Foreign/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Research[C].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1:255~272.
Kecskes,I. & Papp,T. Foreign Language and Mother Tongue[M].
London:Psychology Press,2000.
[3]Cenoz,J.The Intercultural Style Hypothesis:L1 and
L2 interaction in requesting behi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or[A].In Cook,V.(Ed.)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C].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3:62~80.
[4]Schauer,G.Interlanguage Pragmatic Development:the
study abroad context[M].London:Continuum,2009.
[5]卢加伟,张晓莉.语用迁移与二语水平的关系研究——基于拒绝
言语行为的实证调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论文导读:]范燕妮,李柏令.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文化风格”实证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11).范燕妮.中国大学生汉英“请求”言语行为的文化风格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

1.(李琼 李柏令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030)上一页123

]范燕妮,李柏令.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文化风格”
实证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11).
[7]范燕妮.中国大学生汉英“请求”言语行为的文化风格实证
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李琼 李柏令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