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浅谈随机采访中提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957 浏览:56600
论文导读:最能反映其基本功和应变能力。本文以央视“你幸福吗”采访为例,分析随机采访提问的基本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关键词】采访随机采访提问从2012年9月29 日推出,到10月7日播放完毕,《你幸福吗》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闻联播》播出,贯穿整个“十一”长假,引起关注与争议。以“你幸福吗”
【摘 要】随机采访是新闻采访中常用的一种形式,记者采访提问的水平也最能反映其基本功和应变能力。本文以央视“你幸福吗”采访为例,分析随机采访提问的基本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采访 随机采访 提问
从2012年9月29 日推出,到10月7日播放完毕,《你幸福吗》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闻联播》播出,贯穿整个“十一”长假,引起关注与争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有超过6500万条微博与之相关。采访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使很多受访者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回答差强人意,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神答”:“我姓曾”、“我耳朵聋”、“我的队被人插了”。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提问是基础,也它是记者获取事实信息最重要的方法。记者提问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能否将事实挖深挖透。
那么,在随机采访中,记者怎样提问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做好访前准备

访前准备是采访提问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学位论文www.7ctime.com
”。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必须知己知彼。“战斗”前记者要精心准备。
随机采访即记者走上街头,或走近现场倾听和反映民众的感想和看法。央视“你幸福吗”街头随机采访属于预知新闻事件,即记者预先可以安排行程,根据主题预先安排自己采访的场所和人物。从某种程度上讲,随机采访的场所、人物是由记者自己决定的。有人说,随机采访偶然性、随机性太大,无法做访前准备,其实不然,任何采访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与社会的其他层面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市场经济下,家庭、个人成了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他们不只关心国家大事,更关心、更需要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方针政策。比如,农民更关心粮食走向,关心惠农政策;企业商人更关心市场行情和外界的最新变动,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采访菜市场的肉铺老板,记者可以问:“老板,您今天生意真是红火,看来政府刚出台的肉类稳定政策很有效。”相比直接问“你幸福吗”更易让受访者打开话匣子。

二、提问方式灵活多变,切合时宜

提问,是一种谈话方式,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由于采访对象的职业、年龄、性格差异,记者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记者每次采访的环境、地点、时间也不同,记者的提问也要因人、因地、因事而变化。但是怎样提问,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问更容易让对方明白,是有技巧的,提问方式应该经过精心设计。在提问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不同运用。所谓开放式提问即提问比较简洁,对方回答问题的面比较宽,一般问的都是意见、看法、体会、建议等,通常情况下它适合对社会阅历丰富的人。反之,记者的提问比较长,对方回答问题的面比较窄就是闭合式采访,通常情况下它适合于农民、工人以及老人、小孩等。
“你幸福吗”是典型的闭合式提问,被采访者的答案只有“幸福”与“不幸福”两种,以至于出现了西宁火车站旅客回答:“幸福,这个幸福太麻烦,这个说不清楚”答非所问的答案。而央视随后作出的调整“你理解的幸福是什么”、“你有什么遗憾”则是开放式采访,被采访者可以各抒己见。

三、协同作战,察言观色

记者提问是一个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除了提问,眼睛观察也是常用的采访手段。
通过观察,记者较容易取得细节材料,提问也可以获得细节,但通过观察获得的细节更直接、更真实,只有通过自己观察,记者才能拥有“独家细节”。正如范长江所说:“报道的时候,别人提供的材料要尽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应该是记者自己的积累和观察。”观察和提问,需要密切配合。观察可以为询问提供材料,询问可以深挖、印证、核实看到的东西。
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是事件、人物所依存的情境,是被访者活动的环境。环境本身就透露出许多信息。比如,记者采访73岁捡瓶子吃低保的老人时,通过观察老人的穿着、手里捡的瓶子、年龄、沧桑的脸等,便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靠捡瓶子度日的老人,生活不易;而记者“你幸福吗”的提问显得与老人的境况是格格不入的。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也需要动脑子去想。细致的观察可以精细地反映出现场的状况,也可以从现场发现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

四、提问宜具体,抓细节

新闻论文导读:
生动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在于有细节的支撑。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而细节让新闻表达更准确、更清晰、更真实,给受众以准确的认知,让受众对其报道的事物产生深刻印象,给受众带来现场感。
笔者认为,记者提问宜具体,不能漫无边际,那种不分情形、地点,举起话筒就问:“你幸福吗”、“你最遗憾的是什么”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广,对方不知道怎样回答,如何回答,恐怕只能用“很幸福”、“幸福幸福”之类的话敷衍。比如,记者在火车站采访一位旅客时,可不可以这样问:“看您身上的包裹,您是要出远门吗?您到外地做什么工作?这些年您遇到的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比起“你认为幸福是什么”的提问更易于旅客回答。
优秀的记者总是善于通过收集细节来讲故事,细节也让被报道的事物特性得到鲜明的体现。值得强调的是,有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自记者深入的访谈,但更多时候,记者要有良好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和捕捉那些有特色、有表现力的细节。观察也不仅用眼睛看,记者为了搞清楚事物的样貌,可能调动各种感官的力量,比如,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手去摸,甚至还要用嘴巴去尝一尝。

五、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谈吐、表情、举止、态度等不仅对采访效果有影响,也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本身及记者这个行业的印象。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礼节礼仪,尊重对方。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记者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情,以免引起对方不愉快。二是尊重对方的个人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记者提问要注意被采访者的身份,提问要得体,要合时宜,只有这样才能以采访对象接受的方式进行提问。三是要平等,记者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不能随意打断其谈话,应认真耐心倾听。同样,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过程中,记者如果手机响或有其它事情发生需要暂时离开,应征求被采访者的意见。四是尊重采访对象的话语权,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记者的提问会让对方尴尬,甚至愤怒,有些采访对象干脆拒绝回答。对此,记者应尊重采访对象不愿谈的权利,同对方商量后,可以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若对方真的不愿谈,记者也不要强求。
不管是褒是贬,央视“幸福”调查接近原生态的播出,几乎没有过滤,没有粉饰,并敢于展示不足。一些观众本以为“应该被剪”的“我姓曾”、“耳朵不好”等不合时宜的镜头,都原汁原味地得以呈现,这无疑显示了对每一个个体,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尊重。

六、建立和谐的采访氛围

海伦·斯诺说:“要采访一个人,尽可能先了解他,了解到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待到见了面,又要有捷径,找到沟通双方感情的桥梁。”
笔者认为,采访同会话、聊天一样,应该在一种亲切、自然、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友好的氛围可以使双方心情愉悦,进入最佳心理状态,有助于发挥人的最大潜能。采访双方在这样的条件下容易找到自我,记者能保持谦逊的态度,采访对象也能真诚合作,说出真实感觉。
作为记者要有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的特殊本领,这样能消除陌生感,倾心交谈,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氛围。掌握这一本领,也能增强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在实践中,我们所采访的对象几乎都是“人”,人与人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共性”。这些共性是营造和谐提问氛围的重要载体,也是迅速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钥匙”。这种钥匙大致有这么几种:对采访对象进行恰到好处的赞美,这样对方会对记者产生好感,进而打开话匣子;通过对现场的观察,找出最接近采访对象,最易打开话匣子的事物,这样双方很快会亲近友好,气氛会变得轻松自然,采访提问也自然随之而出。
总之,在随机采访的提问中,记者要在短时间内创造友好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收集素材,为新闻写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①[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23
②张薇,《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四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1):59
③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2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