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在我国碳金融在我国进展目前状况和理由以及相应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706 浏览:61878
论文导读:排(VER)市场发展潜力大,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愿减排市场最先起源于一些团体或个人为自愿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而向减排项目的所有方购买减排指标的行为。达到宣传自身创立品牌形象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2009年12月,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BlueNext交易所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的标准即“熊猫标准”。“熊猫
【摘要】碳金融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出现的一种金融体系的创新,在国内外发展如火如荼。我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上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减排量供应方,在碳交易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种种现状,进一步指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促进我国碳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碳金融;清洁发展机制;对策

一、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现状

1.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碳金融业务

清洁发展机制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它允许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购买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的减排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履行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义务。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迅速,是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中最活跃也是比例最重的一个部分。截止2012年10月18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4782个,按照UNFCCC网站的统计,截止2012年11月20日,我国共有261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51.69%;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452,584,231吨,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5.17%。截止2012年11月21日,综合UNFCCC网站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已有980个CDM项目共获得650,300,359吨CERs签发,占东道国CDM项目签发总量的60.64%。根据UNFCCC网站的统计的这两项指标表明我国在注册项目和签发项目的数量上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CDM项目的注册国和签发国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可是我国只是CER现货交易的单纯卖方,在CERs的交易市场上没有定价权,仍未进入到国际碳金融体系的核心,处于产业链条的最底端。

2.碳交易市场初步发展

自从2008年8月开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以来。随后,广州,大连,河北,武汉,安徽,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二十几家环境权益交易所。2009年12月,北京环境交易所出台“熊猫标准”,发起中国“碳中和联盟”,与兴业银行联手启动国内首个针对个人的碳交易平台。2010年1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世博自愿减排平台开通试运营,这是世历史上首个专门以服务于世博为目的的自愿减排活动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通过这一平台开展了自愿碳减排的交易实践,基本建立与国际同等水平的自愿减排交易系统。自2011年底碳交易试点被批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工作计划,2013年将在七省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启动碳交易试点,并且2012年年底前七省市试点方案均将面市。从我国陆续发展的环境交易所和提供的交易服务来看,碳排放交易在中国发展活跃并且逐步在向国际性碳排放交易平台迈进。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诸如交易所平台林立,职能重叠,监管缺失,业务不足等问题。

3.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产品服务和碳融资

我国的碳减排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国内的金融机构通过探索和尝试,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独特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金融机构进入新兴的节能减排市场,并且陆续推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碳金融模式,企业技能技术改造项目贷款等节能减排融资模式。金融机构也在为碳交易提供和投资服务,作为国内企业的项目开发商,为项目业主成功引进清洁发展机制,并且全程负责项目的技术开发工作和碳减排量的销售工作。另外金融机构也通过推出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零售产品,将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带入大众的生活中来。例如兴业银行推出的基于个人购买减排量的“低碳信用卡”。

4.自愿减排(VER)市场发展潜力大,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愿减排市场最先起源于一些团体或个人为自愿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而向减排项目的所有方购买减排指标的行为。达到宣传自身创立品牌形象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2009年12月,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BlueNext交易所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的标准即“熊猫标准”。“熊猫标准”的建立推动了中国自愿交易市场的发展,为即将迅速壮大的中国论文导读:
碳交易市场提供透明而可靠的碳信用额。2009年,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以试点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实体系,减排和交易体系等。目的在于尽快落实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和开展碳交易试点的要求,探索我国主导的碳金融市场机制,协助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

二、我国发展碳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介入较晚,碳金融市场起步落后

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才逐渐在我国开始发展,传播时间较短,国内的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其中所蕴含的极大商机。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尚不熟悉,控制低碳项目风险的能力较差。虽然建立了二十多个碳交易市场,但这些碳交易市场的交易主要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排污权交易项目,并没有开展标准化较高的金融服务和合约交易,这与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市场仍有很大的差距。

2.碳金融产品和碳金融服务发展滞后

我国的碳减排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在碳金融产品和碳融资上的发展却相对落后,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数量和种类较少。一方面在传统的投融资工具,如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绿色碳基金,低碳债券,低碳信托,风险投资等的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虽然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项目的发展比较迅速,其中以绿色信贷业务最具发展优势。绿色信贷是指为了遏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盲目扩张,提倡将贷款用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项目投资上。但是绿色信贷在我国银行的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比较小,且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可操作性不强。相比欧美银行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的动作频频,我国仅停留在“绿色信贷”的浅层次上,并且还缺乏丰富的配套产品。

3.碳交易定价权的缺失

我国虽然是最大的碳减排量的供应国,但是在以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为基准构成的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中却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碳金融的主要模式是清洁发展机制,而欧盟国家成为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下的最主要的买家,因此这种地位的不对等性造成了我国在全球的碳交易市场上丢失了主动性和定价权。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碳交易市场的相关基础配套建设还没有建立完善,例如相关的法规政策,人才培养等还不能满足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些和欧美已经实行了好几年的成熟市场相比,也造成目前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仍是参与者,还没有定价权。

4.市场发育不完善

我国碳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短缺大量的专业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对于目前占据我国碳交易市场很大比例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言,呈现出来的现状是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平均一个项目的操作年限是5年左右。审批流程复杂,需要通过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审批。相关政策标准更新频率较快,导致开发过程呈现出多变性,因而注册风险较大。所以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对经济,环境,法律,外语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把握。但是目前我国对这类专业人员的储备仍然不足。同时也需要专业的项目审定核查机构来对项目的可查性可证实性进行权威的认证,但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仍然主要是由国外的第三方核查核证机构来实施项目的核查核证。虽然现在国内的一些第三方机构也开始进行项目的认证,但是由于进入市场的时间较晚,相关审定核查的经验不足,同时可以进行核查核证的领域范围也源于: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没有国外的第三方机构多。

5.碳金融业务的风险不确定性

开展碳金融业务,主要有政策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风险。因为目前我国的碳交易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该机制是在《京都议定书》下的一个灵活履约机制,目前《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减排承诺期到2012年底到期。但是各个发达国家对于后京都议定书如何减排,各个国家承诺的减排量是多少,自从2010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后一直在讨论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京都议定书》是否能够继续走下去对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供应国可以说是影响巨大。市场风险表现在国际市场的碳与能源的联系紧密。能源对国际碳存在着正向的影响,也就是说诸如电价或者天然气的上涨,那么需求方就会转而购导读:
其他更加便宜的能源,从而碳排放的量会增加,相应的导致对碳排放权的需求也增大,那么便会推动碳的上涨。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下的这个基于项目存在的市场中,项目的持有方可能会为得到减排量而对项目的申请资料进行修改,提供虚假信息。项目的方为了拿到佣金也会对此类行为视而不见或者暗中支持。第三方审定核查机构为了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市场占有份额,会放松对项目的认证标准。

三、针对问题的相应对策

1.加快构建和完善碳金融市场体系,为碳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较快,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了二十余家环境交易所,但是交易平台相对而言比较分散,交易内容也主要局限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交易。因此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的成熟碳交易市场学习,如何在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平台建设这三个方面,更好的集合和碳交易相关的信息,资金和技术,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交易规则和制度,形成统一规范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机制,使我国的碳交易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发现功能。能够为交易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市场的公平合理定价。同时也应该向发达国家的成熟碳交易市场学习如何在构建一级市场交易后,进一步构建二级市场,丰富完善市场功能,满足碳交易各个参与方的需求,这样可以为碳交易和碳金融提供更为良好的资产流动性,进而提高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的积极性,促进碳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2.探索碳交易市场的金融创新和产品多样性,促进碳交易市场的繁荣

发达国家的碳市场在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品的开发上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而我国的碳金融产品过于单一,目前主要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碳基金,绿色信贷和碳理财产品这四大类。其中占据主要份额的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开发的空间潜力巨大,而且作为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也应该找准突破口,开拓进取,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低碳企业处于起步期规模小的特点,不太能满足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的情况,创新银行的担保模式,开展该类企业的抵押贷款业务。也可以开展低碳产业融资租赁业务为相关的企业提供设备,企业再以出售减排量或者低碳产品向银行支付租金。保险机构可以扩大绿色保险范围,例如开发碳减排相关的理财产品,或者碳保险的险种,可以在高碳行业实行强制保险制度等。

3.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进行国际化发展

目前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是欧元,这也使得欧盟国家具有强大的定价能力。现在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国也试图把本国货币和碳交易挂钩。中国是最大的碳减排量的供应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国际碳市场上也逐渐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我国应该抓住机会,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进行捆绑。改变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处于底端的情况。通过国内碳金融体系的建立,成立人民币碳基金和其它人民币碳金融产品,使得人民币首先成为碳交易的计价货币。当排放权慢慢过渡到碳货币的阶段后,可以曲线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争取人民币在国际碳排放交易中更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4.大力培育碳交易的市场

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我国的服务机构也是处于同等情况。市场发育不完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关的行业标准没有完全建立,导致难以开发消化大量的项目。一方面要通过和科研机构,各大高校进行合作,进行在职人员的培养;在各大对口高校成立相关的专业,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碳金融知识的灌输,为碳金融市场储备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励和推进行业联盟的成立,推进服务机构的交流和相互学习。组织国内服务机构去国外学习成熟碳交易市场的操作模式。再者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行业标准,良性有序的引导服务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郑扬扬.我国发展碳金融的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
邓清.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的探讨[J].学术交流,2011(10).
[3]韩坚,周玲霞.碳金融结构转换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基于制度创新新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4]袁艳平,蒲丽娟.商业银行介入碳金融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2(1).
[5]赵静雯.欧盟碳期货与能源的相关性分析[J].金融经济,2012(7).
[6]冯登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快金融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