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千古千古明月千古思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38 浏览:9377
论文导读:中,明月的形象经历了从最初的客观物象(某种自然景物),因携带诗人特定的主观情感而演变为意蕴丰富的诗歌意象的创作过程。然而,即便都属于景物背景存在,这两首诗中,明月营造的诗歌氛围也完全不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何等宁谧惬意的空山晚景;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又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GetFull
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中国古代诗人曾无数次借助那高悬夜空、横亘千古的玉轮,以玄心洞见、妙赏深情的解读方式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与宇宙间的无限沟通,从而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韵味隽永、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明月的意象既来源于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天文现象,更与中华民族自古形成的深厚的人文与宗教的体验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历来就有以日月配为阴阳的祭祀礼制,《礼记·祭义》中记载:“祭日于东,祭月于西。”同时,先秦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以及《诗经·月出》中赞美月亮的吟咏都说明了月亮不仅是物质的,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精神的,是文化的产物。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同时了解月亮从客观物象发展到诗歌意象的过程,笔者撷取苏教版职高语文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几首古典诗词为例,通过具体分析“明月”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不同审美意蕴,帮助学生深入而具体地感受明月意象“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本次比较学习选择的教材篇目分别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柳永的《雨霖铃》。教学计划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借助网络、工具书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第二步是让学生从作品体裁、诗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明月”这一意象的内涵三个角度去比较作品的异同,制成读书卡片;第三步是课堂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整个活动过程学生表现主动、积极,加上笔者的适时点拨,师生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深入而具体地感受了明月意象的深层内涵。现笔者整理如下:
第一,从作品体裁来说,这四篇作品既有近体诗中的五律《山居秋暝》,也有古体诗中的乐府诗《春江花月夜》和歌行体《琵琶行》,同时还有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之作《雨霖铃》。这些作品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时代、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可以拥有相同的创作对象这一认识,从时间角度理解明月意象的永恒性。
第二,虽然这四篇作品都有明月的意象,但明月在每首诗歌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带给读者的审美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在这一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明显有别于其他三首作品。在这首被后人誉为“孤篇横绝”的经典名篇中,明月的意象自始至终都是整首诗歌的主角,所有美轮美奂的波光滟影、曲折有致的宛转江流以及姿态万千的江畔花林都只为衬托天上那轮明月而存在,毫无疑问,这首名作中如果没有明月的意象,那么所有的灿烂繁华将归于沉寂黯淡,了无生趣。而在王维的山水代表作《山居秋暝》和白居易的千古名作《琵琶行》中,明月的形象经历了从最初的客观物象(某种自然景物),因携带诗人特定的主观情感而演变为意蕴丰富的诗歌意象的创作过程。然而,即便都属于景物背景存在,这两首诗中,明月营造的诗歌氛围也完全不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何等宁谧惬意的空山晚景;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又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该是多么令人黯然神伤的别离画面。最有特点的应属柳永的婉约名作《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和“残月”三个意象的叠加既营造了惝忽迷离的爱情氛围,也传达了诗人心随爱人千里之外的痴念与怅惘。更为特殊的是,这里明月的意象并非现实的景物,而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也许诗人在创作之初的时候并不曾想到,他这一虚拟的神来之笔,反而无比真实地折射出人们送别时的心境,符合别离的审美心理。
第三,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创作成分之一,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明月的意象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吟咏不厌的诗歌对象,这与月亮广泛的衍生意义密不可分。映照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月亮始终有双层的含义:一种是宇宙中的千古明月,它那晦明变化、盈缺不一且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启发了人们朴素的宇宙意识,也激发了人们深沉的生命哲思(如《春江花月夜》);另一种则是心灵深处的诗化的月亮,它那淡泊静温、温婉玲珑的形象始终是诗人笔下的创作母体:①它象征了母系社会理想,是女性世界的化身,因此它是游子思乡或相思的载体(如《雨霖铃》);②月亮孤悬夜空、高不可攀的形象又牵发出骚客谪人孤独寂寞的心态,反映了失意者寻求慰藉和解脱的心理(如《琵琶行》);③月亮那冰清玉洁、遗世独立的特点又往往成为士大夫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论文导读:明月的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品格、精神以致灵魂。因此,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自觉担当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引领学生沐一身明月的清辉,品一盅文化的佳酿,寻一次心灵的皈依。上一页12
定了现实功利的人生目的,淡化了纷纭复杂的人生苦难之后,月亮便成为飘逸高洁的典范,这一特点在《山居秋暝》中可见一斑。
正如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一文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这句话平白朴实却意味深长。指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中明月的形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因为明月的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品格、精神以致灵魂。因此,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自觉担当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引领学生沐一身明月的清辉,品一盅文化的佳酿,寻一次心灵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