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浅谈初中数学动态思维能力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936 浏览:83444
论文导读: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普遍感到棘手的动态问题,有时可交由学生合作完成,教材中也有安排.本例旨在巩固合作学习的成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同时借助图形,融入了分类讨论的因子,为后继学习动态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发展了学生的动态思维.

三、动静结合,提高动态思维课程标准关于初中“解决问题”的

摘要:面对动态问题,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简直是谈动态而色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动态思维的培养.初中每个学段对动态问题都有描述,用好这些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比较复杂的动态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动态思维;动态问题;能力;素材
动态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集多个知识点于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这类题灵活性强、有区分度,能力要求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命题者的青睐.动态问题常常出现在各地的学业考试数学试卷中.面对动态问题,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动态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解答动态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人教版教材,谈谈动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静中导动,激发动态思维

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思考”的课程目标对初中生的要求为:应当包括既能够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对某些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又能够用各种数学关系(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去刻画具体问题,建立适合的数学模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利用课本素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再思考.
问题一: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后经3小时两人相遇.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驶了90千米,相遇后经1小时乙到达A地.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本例是一道静态的数学问题,在学生会用方程的思想解答后,教师宜引导学生尝试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至少能提出下列三个问题中的两个问题并解答:
(1)求A,B两地的距离.
(2)甲、乙两人出发1小时后,他们相距多少千米?

3.5小时后,又相距多少.

得出经过2.5小时或3.5小时后,两人相距30千米.即A,B两地相距180千米.这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这是一个动态思维的升华,有利于发现数学人才,在这一过程的学习中,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借助图形进行分析,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动中取静,发展动态思维

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思考”的课程目标对初中生又要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普遍感到棘手的动态问题,有时可交由学生合作完成,教材中也有安排.
本例旨在巩固合作学习的成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同时借助图形,融入了分类讨论的因子,为后继学习动态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发展了学生的动态思维.

三、动静结合,提高动态思维

课程标准关于初中“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有了前两个学年的学习经历,对于动态问题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题策略,为九年级进一步学习动态问题打下了基础.为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动态思维,使学生在这一阶段能够独立地解决动态类问题,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的知识.
本例相当于点P在坐标轴上移动,当点P移动到什么位置时,三角形OAP为等腰三角形,即动中有静.否则不构成等腰三角形,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当遇到动态问题时,要善于动中取静,先把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来解决,然后再从静态转到动态,即动静结合.
数学课本是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平时教学应“以本为纲”,尤其对课本中提供的素材,应做一番探索、研究,这是全面掌握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事实上,各地学业考试卷中绝大部分试题都是以课本的素材为原型加工改编的.因而,“把握课程标准,以本为纲,紧扣教材”,从课本素材入手,探究相关的知识和结论,是提高解题能力与技巧、激活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史炳星,刘晓玫.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初中数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盛建武源于: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数学.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普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