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倍半萜四种旋覆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59 浏览:121605
论文导读: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包含9种不同的碳骨架,以吉玛烷型、苍耳烷型、愈创木烷型、伪愈创木烷型和桉叶烷型为主。在本课题探讨中,我们发现了愈创木烷1(2),4(5)双烯体的生源近似化合物(IF-16和IF-17),同时发现了7个罕见的愈创木烷2,4连接型倍半萜二聚体(IF-43IF-49),其中3个为同一Diels-Alder反应的异构体产物,完美体现了DA反应的区
摘要:菊科(Compositae)旋覆花属(Inula L.)植物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地区,在欧洲、非洲及亚洲的其它地区也有分布。本属植物在我国有20余种和多数变种,进一步分为5组11系,其中部分为广布种,部分为特有种。我国过半的旋覆花属植物有药用记载。2010版中国药典收录的3味中药材,土木香、旋覆花及金沸草来源于本属的4种植物。对旋覆花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综述,以及本课题组的前期探讨表明,本属植物富含的倍半萜类成分具有母核骨架多样、手性中心复杂、取代基团简单的特点;同时,倍半萜类成分显示出广泛的生物活性,特别是具有突出的抗炎和抗肿瘤活性。本课题选取了四种旋覆花属植物,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西藏旋覆花(I. falconeri)、锈毛旋覆花(I. hookeri)、云南特有的绢叶旋覆花(I. sericophylla)和滇南羊耳菊(I. wisanniana),进行植物化学和生物活性探讨。而此前,它们的相关报道寥寥。采取各种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和鉴定手段对西藏旋覆花、锈毛旋覆花和滇南羊耳菊植物中富含倍半萜类成分的二氯甲烷部位或乙酸乙酯部位,以及含有少量倍半萜类成分的石油醚部位进行了系统性的化学分离和鉴定。除去共有成分及未鉴定成分,最终分离剖析了178个化合物,新化合物43个。这些化合物主要包括了84个倍半萜、7个倍半萜二聚体、12个单萜、以及包括黄酮(20个)、木脂素(7个)、脱辅基类胡萝卜素(6个)等在内的75个其它类化合物。另外,基于绢叶旋覆花和锈毛旋覆花化学成分的相似性,采取HPLC/DAD/ESI-MSn浅析了绢叶旋覆花的化学成分,浅析鉴定了36个萜类成分。分离鉴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包含9种不同的碳骨架,以吉玛烷型、苍耳烷型、愈创木烷型、伪愈创木烷型和桉叶烷型为主。在本课题探讨中,我们发现了愈创木烷1(2),4(5)双烯体的生源近似化合物(IF-16和IF-17),同时发现了7个罕见的愈创木烷2,4连接型倍半萜二聚体(IF-43IF-49),其中3个为同一Diels-Alder反应的异构体产物,完美体现了DA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我们发现了5,6裂环桉叶烷重排型新骨架倍半萜(IW-26IW-28),以及自然界中首例C17伪愈创木烷衍生型倍半萜内酯(IF-41IF-44)和3,4裂环桉叶烷型倍半萜(IW-25)。另外发现了本属首例桉叶烷型倍论文导读:覆花可能由欧亚旋覆花进化而来”的观点。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中,我们发现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IF-17(IC50,0.22M),IF-24(0.11M),IF-26(0.29M),IF-27(0.13M);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IF-28(0.07M),IH-31(0.29M),IH-37(0.28M),IH-40(0.38M);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IF-40(0.11M)以及桉叶烷衍生型倍半萜内酯IW-26(0
半萜六元内酯(IW-19),4,5裂环桉叶烷型倍半萜六元内酯(IW-24),4,5裂环丁香烷型倍半萜(IF-50)和1,10裂环愈创木烷(chromolaevane)型倍半萜内酯(IF-37)。参考前人的论述探讨和实验结果,我们分别推测了西藏旋覆花中倍半萜和二聚倍半萜的生源途径(网络),锈毛旋覆花中C17伪愈创木烷衍生型倍半萜可能的生源途径,滇南羊耳菊中桉叶烷型倍半萜的3种裂环方式和环己双烯醇的3种重排方式,并分别进行了初步的IRC反应路径计算和化学反应验证。在阐明化学成分的基础上,结合HPLC/DAD指纹图谱及数据的PCA处理,讨论了旋覆花组7种草本植物的相互亲缘联系。根据浅析结果,我们倡议重新考量金沸草的入药基源。浅析结果也支持了“旋覆花和线叶旋覆花是欧亚旋覆花的变种或亚种”的观点,并提出“湖北旋覆花、水朝阳旋覆花、绢叶旋覆花和锈毛旋覆花可能由欧亚旋覆花进化而来”的观点。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中,我们发现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IF-17(IC50,0.22M), IF-24(0.11M), IF-26(0.29M), IF-27(0.13M);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IF-28(0.07M), IH-31(0.29M), IH-37(0.28M), IH-40(0.38M);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IF-40(0.11M)以及桉叶烷衍生型倍半萜内酯IW-26(0.38M)体现出强于或近似于阳性药的NO代谢抑制活性,并进一步讨论了化合物骨架类型、脂溶性、取代基团、结构刚性等对NO生成抑制活性的影响。采取CCK-8法,体外筛选了倍半萜和二聚倍半萜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发现吉玛烷型倍半萜内酯和愈创木烷2,4连接型倍半萜二聚体,普遍对HepG2, PC-3和MGC-803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HeLa细胞毒性不显著。二聚倍半萜IF-45和新颖骨架化合物IW-26对HepG2, PC-3和MGC-803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的IC50值分别为0.961.66和1.353.35M。关键词:旋覆花属论文倍半萜论文倍半萜二聚体论文Diels-Alder反应论文双烯醇苯重排论文生源途径论文植物分类论文RAW264.7论文CCK-8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客论文导读:3.1抗炎活性25-261.3.2抗肿瘤活性26-271.3.3其它活性27-281.4倍半萜的生源途径28-301.5小结与展望30-31参考文献31-37第二章四种旋覆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探讨37-1692.1前言37-392.1.1四种旋覆花植物的探讨概况37-382.1.2课题的探讨思路、策略及作用38-392.2化合物的结构鉴定39-1022.2.1百里香酚单萜类化合物的结构
服人员哦。摘要5-7
ABSTRACT7-14
第一章 旋覆花属植物的探讨概况14-37

1.1 我国旋覆花属植物资源14-16

1.2 旋覆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16-24

1.2.1 百里香酚类单萜16

1.2.2 植烷型倍半萜16-20

1.2.3 吉玛烷型倍半萜20

1.2.4 苍耳烷型倍半萜20

1.2.5 榄香烷型倍半萜20

1.2.6 1,10 裂环桉叶烷型倍半萜20

1.2.7 愈创木烷型倍半萜20-21

1.2.8 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21

1.2.9 桉叶烷型倍半萜21

1.2.10 Macrophylpc acids 倍半萜21-22

1.2.11 卡拉布烷型倍半萜22

1.2.12 贝壳杉烷型二萜22

1.2.13 二聚倍半萜22-23

1.2.14 稀有骨架类型倍半萜、二聚倍半萜及二萜23

1.2.15 黄酮类成分23-24

1.3 生物活性探讨概况24-28

1.3.1 抗炎活性25-26

1.3.2 抗肿瘤活性26-27

1.3.3 其它活性27-28

1.4 倍半萜的生源途径28-30

1.5 小结与展望30-31

参考文献31-37
第二章 四种旋覆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探讨37-169

2.1 前言37-39

2.

1.1 四种旋覆花植物的探讨概况37-38

2.

1.2 课题的探讨思路、策略及作用38-39

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39-102

2.1 百里香酚单萜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39-40

2.2 吉玛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40-48

2.3 苍耳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48-53

2.4 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53-60

2.5 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60-65

2.6 (伪)愈创木烷衍生型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65-70

2.7 桉叶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70-78

2.8 桉叶烷衍生型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78-87

2.9 裂环丁香烷型和卡拉布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87-89

2.10 愈创木烷型倍半萜二聚体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89-99

2.11 其它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99-102

2.3 绢叶旋覆花化学成分的 HPLC/DAD/ESI-MSn浅析102-110

2.3.1 绢叶旋覆花与锈毛旋覆花的甲醇提取物 HPLC论文导读:

/DAD 比较102-103
2.3.2 绢叶旋覆花 95%乙醇提取物的 HPLC/DAD/ESI-MSn浅析103-110

2.4 实验部分110-122

2.4.1 仪器与试剂110-111

2.4.2 植物样品来源111-115

2.4.3 西藏旋覆花、锈毛旋覆花和滇南羊耳菊的提取与分离115-118

2.4.4 绢叶旋覆花的 HPLC/DAD/ESI-MSn浅析118-119

2.4.5 化合物 IW-24 的 ECD 光谱计算119-122

2.5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122-155

2.5.1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122-153

2.5.2 化合物的晶体学数据153-155

2.6 本章小结155-157

参考文献157-169
第三章 四种旋覆花属植物化学成分的运用与讨论169-205

3.1 前言169

3.2 新颖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源假说169-187

3.2.1 双西藏旋覆花内酯 A G (IF-43 IF-49) 的生源假说及 IRC 计算验证169-183
3.2.2 锈毛旋覆花内酯 A D (IH-41 IH-44) 的生源假说183-184
3.2.3 滇南羊耳菊中桉叶烷衍生型倍半萜 IW-21 IW-28 的生源假说184-187

3.3 旋覆花属植物亲缘联系的讨论187-199

3.1 实验结果与讨论187-192

3.2 实验部分192-199

3.4 本章小结199-200

参考文献200-205
第四章 倍半萜及二聚倍半萜的生物活性探讨205-224

4.1 前言205-206

4.2 单体化合物对巨噬细胞 RAW267 的 NO 代谢抑制作用206-214

4.

2.1 结果与讨论206-213

4.

2.2 实验与操作213-214

4.3 单体化合物对四种人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214-219
4.

3.1 结果与讨论214-218

4.

3.2 实验与操作218-219

4.4 本章小结219-221
参考文献221-224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224-22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28-232
致谢232-234
附录23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