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义项古代字书释义流变及其对《汉语大字典》重复义项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095 浏览:23297
论文导读:
摘要: 本文通过若干例子的分析,归纳古代字书释义流变的情况,总结出因为字书更换文辞、简省文辞、增加文辞、文辞讹误、保存古训等原因导致《汉语大字典》义项重复设置的五种情况,并指出其对《汉语大字典》义项设置的影响。
关键词: 释义流变重复义项《汉语大字典》
我国古代字书(包括狭义的字书、音韵书和汇集训诂成说的词书)的编纂源远流长,这些字书承担着保存、记录汉语汉字意义的重要使命。《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在保存、整理汉字字义上很好地保存了历代字书编纂源流并重、重视传承的特色。然而历代字书因其编纂的体例、目的、时代背景的差异,各自在释义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更因其前后辗转传抄、鱼龙混杂,后代字书在编纂时,若不仔细辨别其变化发展的源流,合理地进行沟通、梳理,则有些本来是相同的释义就会被误认为是不同的意义,于是就出现设立重复义项的失误。新版《汉语大字典》即存在此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若干举例,分析并归纳古代字书释义流变的情况,并指出其对《汉语大字典》重复义项的影响。

一、字书更换文辞而致《大字典》义项重复

古代字书的释义,一般来说,是以继承和保存前代字书的释义为主要方式,尤其是对重要的、经典的字书(如《说文解字》)和古代经师、经传训诂成说的继承。但有时候,字书在编纂时,受到俗说、时解等因素的影响,会用同义字词更换前代释义文辞中的某些成分,但基本意义保持不变。如:
(1)穳。①禾秿。《玉篇·禾部》:“穳,禾秿也。”②禾聚。《广韵·桓韵》:“穳,刈禾积也。”《集韵·桓韵》:“穳,禾聚也。”(《大字典》第2827页)
按:义项①据《玉篇》释义设立。所谓“禾秿”是什么意思呢?《广雅·释诂》:“秿,积也。”《玉篇》:“秿,禾积也。”因此《玉篇》的“禾秿”也就是“禾积”,与《广韵》之“禾积”、《集韵》之“禾聚”同,只不过《广韵》、《集韵》在继承《玉篇》的释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7ctime.com
义时,改换了所用的文辞。《大字典》不辨其流变,误将等同的意义分立为两个义项,不妥。
(2)■。①禾穳。《集韵·混韵》:“■,禾穳也。”②禾租。《类篇·禾部》:“■,禾租也。”(《大字典》第2819页)
按:《集韵》与《类篇》是宋代纂修的两部重要字书,前后相距的时间并不太久,其间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因此有所谓“姊妹篇”之称。因此,在同一个字下出现不同的释义,一般并非是字义发生变化,而是异辞同义。在这个例子中,《集韵》释“■”字为“禾穳”,即“禾聚、禾积”之义(“穳”字参见上条)。《类篇》释为“禾租”,与《集韵》之“禾积”不同。查《广韵》模韵:“租,积也。”《类篇》禾部:“……《说文》:‘田赋’。一曰畜聚也。……”比较《集韵》释义,可以推知《类篇》之“禾租”当即“禾积”之义,两书所释当是一致的,并无区别。
(3)襋。①衣领。《说文·衣部》:“襋,衣领也。”②衣襟。《玉篇·衣部》:“襋,衣衿也。”(《大字典》第3319页)
按:《大字典》引《诗·魏风·葛履》:“要之襋之,好人服之。”毛传:“襋,领也。”《说文》“襋”字之训当来自毛传。《广雅·释器》:“襋、衱谓之褗。”褗,即衣领。又《方言》卷四:“衿谓之交”。郭璞注:“衿,衣交领也。”《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据此,《玉篇》“襋”字下所释“衣衿”,亦“衣领”之义。《大字典》分立两个义项,重复,当合并。

二、字书简省文辞而致《大字典》义项重复

后代字书编者有时出于编纂目的、编纂体例的需要,或者为了求简,会对前代字书的释义加以删削。宋代新修的《玉篇》基本上就是在顾野王原本《玉篇》的基础上删减而来。有些释义,经过删减,似乎是变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意思。但只要找到这些释义的源头,对其加以复原,就能明确地认定删减前后的同一性。如:
(4)袏。①有外襟的单衣。《方言》卷四:“(襌衣)有袌者,赵、魏之间谓之袏衣。”钱绎笺疏:“衣前襟亦谓之袌。……(郭璞)注:‘前施袌囊’者,谓右外□。古礼服必有袌,惟亵衣无袌。”②衣袋。《玉篇·衣部》:“袏,衣包囊。”(《大字典》第3285页)
按:义项②本《玉篇》释义而立,然所谓“衣包囊”者。胡吉宣《玉篇校释》云:“为原引《方言》注文之删节。”显然并非一个独立的不同义项。从《原本玉篇》看,顾野王原书释义引证、辨析的材料极其丰富,到了宋本《玉篇》,删去了绝大多数引证及顾氏的按语,只保留简单的释义。从《玉篇》对“袏”字的释义,不难推测顾氏原本当是引用了《方言》郭注,而经过宋人删减,就变成了一个似乎截然不同的意义。
(5)虥。①同“虦”。浅毛虎。《广韵·产韵》:“虥,虎窃毛谓之虥。”也指兽浅毛。②猫。《玉篇·虎部》:“虥,猫也。”(《大字典》第3020页)
按:《尔雅·释兽》:“虎窃毛谓之虦猫。”郭璞注:“窃,浅也。”邢昺疏:“虎之浅毛者别名虦猫。”虥,《大字典》同“虦”,是也。《广韵》產韵士限切:“虥,虎窃毛谓之虥。”其释义即对《尔雅》文辞之简省。《尔雅》此条解释的对象是“虦猫”,是个双音词。而《广韵》释义的对象是单字“虥”,即“虥猫”之省。《集韵》產韵仕限切:“虥,虥猫,兽名。”仕版切:“虥,虎窃毛谓之虥猫。”在释文中指出是“虥猫”,不省,较《广韵》释义更加准确。又,《玉篇·虎部》:“虥,猫也。”亦《尔雅》文之简省也,然已对字义的理解产生严重影响,若不查《尔雅》原文,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虥”即是猫。因此,《大字典》不当独立《玉篇》释义。

三、字书增加文辞而致《大字典》义项重复

对于前代字书的某些释义,后代字书的编纂者认为不易理解,所以除了继承原有的释义外,还要根据自己的考察研究,增加说解的文辞,对前代释义进行进一步的诠释。这种情形,是字书编纂后出转精的体现。对于字书中这样的释义差异,不应当认为是又产生了新的意义。
(6)■。①羊群挤在一起。《说文》:“■,■■也。”朱骏声通训定声:“■,犹委积,羊相覆压也。羊性寒则散,热则聚。”②羊疫。《集韵·寘韵》:“■,■■,羊论文导读:
疫。通作渍。”清钱坫《说文斠诠·羊部》:“《曲礼》‘四足曰■’,当即此字,■与渍同。孔颖达疏:‘四足曰■者,牛羊之属也。若一个死,则余者更相染渍而死,今云其渍则知死也。”(《大字典》第3344页)按:《大字典》为“■”字所立的两个义项,一据《说文》朱骏声说解,一据《集韵》释文,然《集韵》释义显然也从据《说文》而来,分立为二,显然不妥。《集韵》引用《说文》“■■”的同时,又加上了“羊疫”二字,是对“■■”的进一步解释,并非新的意义。《集韵》沟通了“■”与“渍”的关系,当是依据唐代孔颖达对《曲礼》‘四足曰■’的疏解。《说文·羊部》:“■,羣羊相■也。”桂馥义证:“羣羊相■者,如牛疫猪瘟转相染箸。”又,《说文·羊部》:“□,羊相■也。”段玉裁据《玉篇》补作“羊相■■也”,注曰:“□、■叠韵字,犹委积也。《夏小正》:‘三月□羊’。传曰:‘羊月相还之时,其类□□然。’其□■之谓與。”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赞同段氏、朱氏的说法,驳斥《集韵》道:“羊性寒散而暖聚,惮暑则互相登陟,如积薪然。《集韵》谓之‘羊疫’,殆不知物理而肊为之说。”其实,《集韵》并非“肊为之说”,而是沿袭了孔颖达的训释。总而言之,对于“■■”的说解,清人分作两派,桂馥、钱坫继承《集韵》的说法,而段玉裁、朱骏声、王筠则另为新说。《大字典》并存两派说法,固然不错,但却将其当作两个义项,分而立之,实为不妥。
(7)■。①疾病。《玉篇·疒部》:“■,病也。”②病渐加重。《正字通·疒部》:“■,病浸甚也。”(《大字典》第2869页)
按:《玉篇》等字书此字皆训为“病也”。胡吉宣《玉篇校释》此字下云:“■之言侵淫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王冰注:‘为侵淫相染而生病也。”胡氏注文即对“病也”之义的推源,为我们进一步明确字形、字义之来历做了很好的提示。《正字通》此字释作“病浸甚也”,用意与胡氏同,也是对“病也”的进一步解释。《大字典》不辨其间的关系,分立为

二、可谓失审。

四、字书文辞讹误而致《大字典》义项重复

历代字书编纂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继承、保存前代字书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字书释义已经过“更换文辞”、“简省文辞”、“增加文辞”等种种变化,再加上历代传抄、翻印不断,因此各类脱衍倒夺的讹误现象必然是大量存在的。因此,前人在利用古代字书时格外重视古字书内容、版本的校勘整理。后来字书编纂时,对于将讹误的释义当作不同的意义而误设新的义项的情况,应当通过字书的校勘,一一加以清理去除。
(8)衭。①衣服的前襟。《说文·衣部》:“衭,袭衭也。”《广韵·虞韵》:“衭,衣前襟。”②裤子。《玉篇·衣部》:“衭,袭袴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马氏也来相帮,扯衭揿腿,强要奸她。”(《大字典》第3280页)
按:“衭”字,《说文》释“袭衭”,《广韵》进一步明确为“衣前襟”。《玉篇》释作“袭袴”,亦当是从《说文》释义而来。查《篆隶万象名义》衣部:“衭,方俱反,袭衭。”可知《玉篇》之“袴”字实为“衭”之讹。这样,《大字典》据《玉篇》设立义项②便无此必要。古时妇女多着裙装,《大字典》所举《二刻拍案惊奇》之例句,其中的“衭”字指的正是“衣前襟”,而非裤子。
(9)■。①同“鎎”。弩战。《龙龛手鉴·矛部》:“■,俗;正作鎎。弩战也。”②战。《篇海类编·器用类·矛部》:“■,战也。”③弩具。《篇海类编·器用类·矛部》:“■,弩具。”(《大字典》第2960页)
按:《龙龛》以为“■”是“鎎”的俗字,甚是,然其释义有误。《说文·金部》:“鎎,怒战也。从金气声。《春秋传》曰:‘诸侯敌王所鎎。’”《龙龛》释为“弩战”,显为“怒战”之讹。《篇海类编》又将《龙龛》讹误释义一分为二,作“弩具”“战也”,误甚。《大字典》不辨字书义项流变之讹误,导致设置了重复义项。
(10)■。①杯。《玉篇·竹部》:“■,桮也。”②笼。《玉篇·竹部》:“■,■笼也。”《集韵》:“■,笼也。”(《大字典》第3194页)
按:《玉篇·竹部》:“■,口各切。桮也。■笼也。”胡吉宣《玉篇校释》改作“桮■也,笼也”,认为“原作‘桮也,■笼也’,■笼二字误倒”。胡氏所言甚是。桮■,即“桮■”。《方言·卷五》:“桮■,陈、楚、宋、魏之间谓之桮■,又谓之豆筥,自关东西谓之桮■。”郭璞注:“盛桮器笼也。”可知“桮■”即“器笼”。《大字典》不辨《玉篇》释义之倒讹,分同一义项为

二、导致义项重复。

五、字书保存古训而致《大字典》义项重复

古代经典文献的注释,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对于相同文献字词的释义,不同的注释者有不同的看法。古代字书编纂为了保存古训,经常把各家的不同说法都汇聚在一起,而少加梳理辨析。各家释义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对同一语境下同一字词的解释,理论上来说,正确的说法只能有一种。因此,各家异说在字书中只能保存在一个义项下面,而不应分立为不同的义项。
(11)苶。①[苶然]疲倦貌。《庄子·齐物论》:“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成玄英疏:“苶然,疲顿貌也。”②忘。《集韵·帖韵》:“苶,忘也。”③止貌。《集韵·模韵》:“苶,止貌。”(《大字典》第3404页)
按:《玉篇》艹部:“苶,奴结切。《庄子》云: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集韵》“苶”字释作“忘也”,考其出处,来自陆德明《释文》所转引的崔云注释《庄子?齐物论》“苶然疲役”的释文。古代字书往往搜集保存前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人的随文注释,而古注的随文解释并非都是字本身的意义——这点已经有许多学者指出过。因此,《集韵》此处只是保存古训,并非记录“苶”字本身的字义,故此义项不当独立。《集韵》又释“止貌”,来源不详,疑亦当是保存“苶然疲役”之古训。
另外一种情况是,字书编纂者在训释名物时,由于对这些事物的认识不同,会有不同的说解,或者在前代的不同的训诂成说中,根据自身的认识,择取其一。这种情况下,虽然对同一个字有不同的释义,但究其训释的对象来说,则是同一的。
(12)羦。①同“萈”。细角山羊。《集韵·桓韵》:“萈,《说文》:‘山羊细角者。’或作羦。”②一种像羊的凶猛野兽。《玉篇·羊部》:“兽似羊,恶也。”(《大字典》第3340页)摘自:学生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