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几个解读中国古代诗歌几个切口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88 浏览:19099
论文导读: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境界,苏东坡“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是这样的境界。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食与事是日常生活,哀乐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态度。这两者以诗歌的方式体现,以诗记录社会、历史,以诗表达对人生、情感、社会的看法。所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发而为诗歌,这在古人看来,是一种社会日常生活的方式,是

一、知人论世

孔子读诗的目的并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诗歌艺术,而是通过读诗来了解人性与社会,进而改善人与社会。
孟子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孟子的这个观点后来被批评史归纳为“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通过古人所处的时代、古人的人生经历,来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不仅了解他的为人,还要研究古人生活的世道,这才是理解、同情古人,与古人为友的方法。孟子说的知人论世包含了两大阅读视角。一是了解诗的创作主体,即作者的心志、性情,以及他所抒发的情志中所包含的人类共性,从而通过一人之诗了解人的本性,陶冶自我的心性,进而体察自我与宇宙的关系;二是要了解诗所吟咏的对象,从中知道自然事物、社会历史,从而了解善恶变迁、政教得失。
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7ctime.com
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作者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所以作者黯然辞官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唾弃。
又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在“安史之乱”的特殊背景下写出来的,组诗鲜明而生动地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形象和战斗精神,做到了论世,感受到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诗言志与诗缘情

诗乐一体的诗教是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乐是人的性情与心志的外发,因此在传世的先秦两汉儒家诗说文献中,也特重“诗”与“志”以及与此相关的“乐”与“情”的关系。
汉代诗歌理论文献《毛诗序》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因此,人的心性活动发而为情志,其思想、声音、文字以及相关的礼乐场景构成了诗。诗是人的心性的艺术流露。不过,志更加趋于理性、道德,情则趋于感性、灵性,所以,言志与抒情成了中国诗歌内在的分流。言志说与缘情说并列,成为中国诗歌表现人的心性的两大取向。
大体说来,诗的传统,偏重言志;词的传统,偏重缘情。就诗的体制而言,四言诗的传统偏重言志,五、七言诗的传统偏重缘情。当然,还要取决于作家的个人诗歌创作主张或倾向。比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言志的;李商隐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缘情的。词别是一家,以缘情为主,但王安石的《桂枝香·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言志的了。
因此,我们从古人的诗中,可以看到丰富的人性与心灵。古人用诗来表现心性,是人深刻的自己观照与自我欣赏。自我欣赏的美学价值就是人的自觉,而自觉又是向善的前提,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为物所困,但人的精神却能永恒,超脱自由,而文学则是心灵的安居。人生有所寄托,生命便得以实现其价值。这就是精神自主的自由自在的境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境界,苏东坡“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是这样的境界。

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食与事是日常生活,哀乐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态度。这两者以诗歌的方式体现,以诗记录社会、历史,以诗表达对人生、情感、社会的看法。所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发而为诗歌,这在古人看来,是一种社会日常生活的方式,是诗化的生活。
人类最永恒的怨是男女之间的情怨,进而发为君臣之怨、家国之怨、君子不遇之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男子之怨;“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是女子之怨;“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人生之怨;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是家国之怨。相对于诗的传统,词又更多地表现自我的情感,更多地表达怨情。怨多于乐,不仅可以看出古人对社会生活的批评意识很强,也可以看出古人多情的一面。唐代诗人顾非熊有句诗作证:“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

四、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很多的诗人都不会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各种的意象来表达感情。意象,是寄寓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的事物和景物,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是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
例如,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有村、落日、霞、烟、树、鸦、飞鸿,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有孤、残、轻、老、寒,给你的感觉似乎是暗淡、萧瑟、冷清的。但诗人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的秋景图,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至此,在读者眼前也变为明朗、清丽了,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情感态度。
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有雨、尘、客舍、柳,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有朝、轻、青青、新,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而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