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思想教育论民俗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355 浏览:157570
论文导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学校要开设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改变以往我国基础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强调要吸收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的营养,努力形成学校思想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民俗即“民间风俗”,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其中所强调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社会安定和促进和谐中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民俗文化的可视、可感、可行性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们要尽快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校教育之中,搜集和整理有特色、有内涵、有血肉的民俗文化教育素材,在青少年中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创新思想教育新途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模式,地方和学校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利,校本课程民俗文化开发与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民俗文化产生于生产劳动,开发研究当前流传的谚语、故事、游戏、节日、礼仪、习尚、禁忌、艺术等民俗事象,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教育走出教室,回归生活,使学生通过发生在身边通俗、生动、典型的民俗活动接受教育。既体现了办学特色,又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当地风土民俗,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思想情怀。如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民俗文化的开发与研究》,就把东汉时期镇原籍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王符及其著作《潜夫论》、土地革命时期的屯字战役等编入课程,使学生不仅了解镇原的历史,更提升了知识素养和爱国情感。

二、立足实际抓关键,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春节的年味儿越来越淡,春节走亲串友的社交活动变为短信群发;当代青少年热衷的网络游戏,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逐步走俏,年青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更不知道其由来和所代表的含义,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民俗文化所具有的传统德育教育功能正在逐渐丧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这样就会丢掉传统文化的根,民俗文化的魂。而这些缺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去补充。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民俗文化知识,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使学生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情有所感。

三、利用节庆活动,开展民俗文化思想教育

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节庆内容丰富,蕴涵着许多有积极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俗文化的精髓。以民俗节庆文化为载体,开发民俗节庆中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列思想教育,直接、直观、生动、形象。如清明节,寻根祭祖,悼念烈士,进行继承先人遗志,传承烈士精神教育;端午节,品味粽子,纪念屈原,进行培养气节弘扬正气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赏月吟诗,抒发情怀,进行重亲情、讲团结、促和谐的人文精神教育;重阳节,孝敬感恩,尊老爱老,进行感恩敬老、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教育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教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邀请民俗老人做讲座感化学生

学校借助家长会、报告会邀请资深的民俗文化人士走进课堂进行演示和口传身授,是很有效的民俗文化教育途径,通过民俗老人亲历亲为的民俗文化活动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领略民俗文化的真谛。
总之,我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是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原动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历史风情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进而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