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中国化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精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62 浏览:23683
论文导读: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断植入中国民族文化土壤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术论文下载www.7ctime.com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一、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分析(一

摘 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史。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核心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但又是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且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精髓
1002-2589(2012)28-0056-02
任何时代都有本时代的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断植入中国民族文化土壤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术论文下载www.7ctime.com
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一、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分析

(一)实事求是的内涵释义

实事求是这一说法古已有之,“实事求是”一词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实事求是从本意上讲是指治学时根据事实材料求真求实的学风。实事求是最初指的是一种治学方式,并不是一个哲学命题,并没有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并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作了详细的阐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从实践的操作层次上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阐述,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实事求是,关键是“求”,即进行思考探索和研究。前提是尊重事实,即以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想象为据,目的是把握“是”,即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并用于指导我们的行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民探索新的救国道路、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中国人民不断接受认可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从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国的革命实践应该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创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种观点常引用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另一方面是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理解方式与之结合起来,赋予其中国本土化的特征。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用中国化的语言作出的一个哲学概括。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既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又是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根据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不凭一时的冲动,不是凭主观想象,不是凭教条,不是凭书本,而是应该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实际出发。这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精神,“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联系,即规律性,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会相互发生作用,而事物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做事情就是学会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这一理解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里的研究实质上就是我们去认识,而这种认识不是片面地被动地去认识,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通过认识去揭示事物的规律。因此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它以浓缩的形式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

(二)实事求是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实事求是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党与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党内很多人迷信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迷信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忽略了中国的国情,不注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研究。而在这个阶段占据党内领导地位的基本上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这些人都熟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却忽略了中国当时处在什么样的情况,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缺乏调查研究,只唯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只唯共产国际的指示,这些人都是“左”倾教条主义者。他们认为中国革命只能是从“本本”出发,只能是照抄照搬苏联的经验。正是由于占据主导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党内连续出现了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归结其原因就是不善于独立地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独特的革命道路,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在同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并且早在我党创立之初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认识到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早期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动考察报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他积极筹办农动讲习所,积极参加改组国民党,深入矿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这一切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作指导。大革命失败以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根据地,进行武论文导读: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讲求理性,注重实际。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为基础,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凿井而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不断重复自己的简单生产,这样的生产限制了人民的眼界,所以一切只能执着于眼前,正如俗语所云:“顺天而行,靠天吃饭”。
装割据,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远离大城市到偏远的农村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样一条道路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以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这一成功道路截然不同,这条道路是马克思恩格斯任何著作都没有说过的,它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具有强烈方法论色彩的实事求是的理论,而不是别的什么理论?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这是因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讲求理性,注重实际。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为基础,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凿井而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不断重复自己的简单生产,这样的生产限制了人民的眼界,所以一切只能执着于眼前,正如俗语所云:“顺天而行,靠天吃饭”。人们只有实实在在的劳作才能换来实实在在的果实。因此,不实际是不行的。就连在对鬼神的信仰上也带有讲求实际、功利的倾向。费孝通先生在《美国与美国人》中这样写道:“我们对鬼神也是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礼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对我们是权利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所以中国人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通过这种文化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务实的现世倾向。
其实务实精神由来已久,在张岱年、方克立所著的《中国文化概论》中这样写道:“务实精神是一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群体趋向。中国民众在劳作过程中领悟到了一条朴实的真理:‘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世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先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这务实的精神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影响着中国人,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者——,深受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这种务实精神所影响,没有去国外寻找马克思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实际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正是他的这种务实精神才使得他在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纵观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哲学精神。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不可能有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从哲学角度而言,毋庸置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尚仲生.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及其重要意义[J].理论月刊,1999,(5):21.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张路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析[J].安徽文学,2007,(6):170.
[4]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58.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56.
(责任编辑:姚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