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中国经济增长论中国经济增加方式转变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731 浏览:59996
论文导读:
摘要 中国过去30多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10余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基础上,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支撑力瓶颈和环境承载力约束,能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能源环境视角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本文运用DEA方法构建一个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以定量地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为0.10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是由当前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体系决定的,能源体系不能如实地反映能源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不完善的环境排污收费制度无法有效地内部化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要求改革现有的能源环境定价机制,改变现有的扭曲的能源环境
体系。
关键词 绿色指数;经济增长方式;定价机制;体系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13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20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9%,中国经济以其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令全球瞩目,被誉为“中国的奇迹”。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却日益受到质疑,并由此引发了大量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人们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要素积累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从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走“TFP增进型”、“集约型”的增长道路。近年来,有两个方面的增长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劳动收入占比和居民收入占比却双双下降,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幅远远低于GDP的增幅。从这一层面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于实现“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粗放型特征,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资源的支撑力和环境的承载力受到极大的威胁与挑战。从这一层面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于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本文将侧重探讨这一层面的问题和对策。
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在政策层面上已经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围绕“绿色增长”这一主题,学界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张卓元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在于能源环境,应通过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资源瓶颈根源在于中国现行的财政、等体制刺激外延式经济扩张,鼓励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解决方式在于财税改革和改革,并推进其他方面改革形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合力[2-3]。王小鲁[4]、吴敬琏[5]、贾彧 [6]和王一鸣[7]等也都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源在于现行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在于企业产权、生产要素产权制度以及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创新和变革。刘国光等指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8]。林毅夫和苏剑从企业微观行为选择的角度提出要进行要素体系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使资源配置最优化。
总体上看,已有的研究已经就如下几个方面取得的共识:第一,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不可为继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增长”;第二,现有的增长方式与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制度效率等密切相关,而根本原因在于体制,特别是要素定价机制和体系;第三,实现绿色增长要求从根本上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制度效率,最终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当然,对于“绿色增长”,现有文献更多地停留在定性分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从能源环境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什么?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法测度能源环境综合效率以定量地描述中国现有的增长方式;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具体考察中国现有的能源环境定价机制与体系,分析其如何阻碍绿色增长的实现。③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炼出几点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1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区别于此前的经济增长,此轮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由此,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消耗的大量的能源资源,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近10年来中国能源消费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自2002年来增长加快。自2002年到2008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最高达到了16%,一度超过GDP增长率。直至2008年以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能源消费速度才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伴随大量的能源消费,相应而生的排放物和废弃物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进而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到2006年短短六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翻了一番,从30亿t左右上升到60亿t多(见图1)。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幅在过去10年中甚至超过了能源消费量的增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碳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7ctime.com
排放大国,不仅直接影响气候环境,还导致在国际范围受到指责和种种限制。
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反映了生产领域能源环境效率的低下。2008年中国能耗强度仍停留在高位,是德国、日本的5倍多,美国的3倍多。另外,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在世界一直处于前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世界平均水论文导读:暴露在低质量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2为什么会有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第2部分通过定量分析表明,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不绿色的”增长方式?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采用什
平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2008年中国的GDP排放强度是美国的近5倍,德国的近8倍,日本的8倍多(见图2)。较高的能耗强度与排放强度说明了中国在创造GDP的过程中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高,是一种“非绿色”的增长方式。为了量化衡量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程度,可以把能源消费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投入,把GDP作为产出,运用数据包络方法(DEA)构建一个“GDP绿色指数”[9]。综合衡量了一个地区的能源、环境效率或者能耗强度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具体地,采用国际能源署(IEA)提供的2007年的世界发展指标中GDP、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去除一些数据不全的国家,选择130个国家作为决策单元来估计绿色前沿并测算各国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见表1)。
如表1所示,2007年经济增长绿色指数最高的是爱尔兰和瑞士,处于绿色前沿。中国GDP绿色指数为0103,在130个国家中排在第115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大量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支撑力与环境承载力受到日趋严峻的挑战。在资源方面,仍以能源为例。根据BP 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经济可开采的煤炭储量为
1 145亿t,石油21亿t,天然气24 600亿m3。而2010年国内能源生产快速发展,能源产量创下新高:原煤产量324亿t,同比增长9%;原油产量203亿t,首次突破2亿t大关,增幅71%为近年来最高增速;天然气产量达9676亿m3,同比增长135%。据此测算,中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只有35,10和25,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9%、24%和42%(见表1、图2)。资源约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石油,如果储量不变,即使保持现有开采规模,也只够再开采10年,能源瓶颈已近在眼前。
在环境方面,过去三十多年里快速的经济社会发长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大量有害气体、废水、废弃物的排放导致中国空气、水质、土壤的严重污染,生态问题突出,人民的生存环境颇为恶劣。从环保部公布的数据可知,中国空气质量不甚理想,尤其是重化工业集中及人口密集的城市。水质下降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用水,全国达到一类标准的流域仅占全部河长的46%,而劣V类水质占到总河长的近20%。中国1/4的居民没有清洁的饮用水,1/3的城市居民不得不呼吸污浊的空气,大量人口暴露在低质量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
2 为什么会有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2部分通过定量分析表明,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不绿色的”增长方式?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直接取决于该经济体的要素体系。一个劳动力相对便宜而资本昂贵的地区通常会采用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的生产方式;一个资本相对便宜而劳动力昂贵的地区通常会采用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同样地,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使用和环境污染的成本较低,则其经济增长方式通常都会体现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特征,即能源环境的综合效率较低。中国为快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长期实行廉价能源环境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多年不变的单一形式,不受供求关系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环境定价方式改革严重滞后,使得能源环境严重偏离真实价值,无法有效反映能源稀缺性和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直接导致对能源、环境的过度消费和低效利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21 能源定价机制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进行了多次调整与改革,但总体上能源改革仍相对滞后,能源主要仍有政府制定,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无法如实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见表3)。煤炭方面,1993年国家在煤炭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放开煤炭,但与此同时保留了电煤的计划,形成“市场煤”与电煤的双轨制。近年来,政府曾试图放开电煤,但由于煤炭在强劲需求的带动下不断上涨,为了维持电价的稳定,电煤的合同实际上仍由政府主管部门最终确定。当前,电煤比市场平均低200元/t左右,不仅引发了一系列市场秩序混乱,还容易导致煤炭资源的过度消耗。石油方面,由于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原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市场。在成品油的定价方面,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为基准平均值,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这一成品油定价机制有助于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不过,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这一机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执行。另外,国际上通常都是根据原油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成品油的市场,而中国22个工作日的滞后期导致周期性的扭曲和供需缺口,“油荒”石油发生。天然气方面,国产气的出厂、管道运输和终端销售都由政府部门制定,从当前的水平看,中国陆上天然气出厂价在117元/m3左右,仅为同热值燃料油的30%-40%。而中国进口天然气较高,即使在2010年6月1日国产气出厂价调整后,现在不论进口管道气还是进口LNG,气价仍然比国产气高1-2倍。天然气受政府控制,使得既无法及时反映出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变化,又没有与可替代能源的市场挂钩,更不能体现出天然气的热值、环保、便利等社会经济优势。电力方面的扭曲是最为严重的。近年来煤炭不断上涨,但电价调整却严重滞后,政府试图通过控制电煤来稳定电价,但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电厂的燃料成本大幅度上涨,而煤电联动机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低电价政策加快了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电力供需缺口长期存在,甚至演化为2011年的“淡季电荒”。
22 环境定价机制与体系论文导读:

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到外部性,环境污染的成本由全社会一起承担,构成社会成本,而收益则由污染者独享,这会导致过度污染,即污染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解决环境过度污染问题要求把外部成本内部化,使人们拥有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内在激励,实现最优的环境污染水平。理论上,解决社会成本问题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对排污者征收“庇古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见表4);二是由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所提出的排污权交易,即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前提,界定并分配排污权,排污权在交易市场可以自由买卖,企业自主决定污染治理程度(见表5)。从具体实践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税收政策来加强环境保护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直接环境税税种主要根据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种类来确定。实践表明利用税收手段治理环境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排污权交易制度方面,美国国家环保局(EPA)首先运用排污权交易来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放总量,以治理酸雨和烟雾问题,取得良好效果。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实行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10]。在中国,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主要经济手段是“排污费制度”,①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缴纳排污费。种类有污水排污费、废气排污费、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放射性污染五大类113种;其征收依据是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排污费的征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庇古税,对于减少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征收标准低且征收基数存在测量上的困难,当前的排污费制度无法有效治理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以二氧化硫减排为例,“十一五”期间中国二氧化
硫排放总量减少14%,主要是因为80%的燃煤电厂安装了烟气脱硫设备和关停7 000多万小火电机组等措施。但是,这些都不是企业为了节约排污费而自主选择的,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施的,结果导致脱硫设施无法稳定运行,燃煤电厂对烟气在线监测数据、时开时停甚至“上面”来检查才运行的现象并不鲜见,最终影响减排效果。
3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种“不绿色”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面临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约束,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环境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已是迫在眉睫。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法选择世界上130个主要国家作为决策单元,以能源环境作为投入变量,以GDP作为产出变量,构建一个GDP绿色指数以定量地描述基于能源环境视角的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仅为010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是由当前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体系决定的。能源市场化改革滞后,政府根据成本加成定价原则下所确定的能源体系不能如实地反映能源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企业在现有的能源体系下缺乏构建能源节约型生产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激励。环境排污收费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地内部化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工程手段而不是通过税收或者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促使企业自主减排,形成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因此,从能源环境视角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从根本上要求改革现有的能源环境定价机制,改变现有的扭曲的能源环境体系。具体地,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1)取消重点电煤合同,破除煤炭双轨制。重点电煤实行由政府指导的年度合同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电力的稳定性。但是重点电煤与市场煤的双轨制造成了煤炭的扭曲,是煤炭市场秩序混乱、煤电矛盾的根源所在。人为压低电煤会导致电煤和电力过度消费,不利于节能减排。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70%以上,改变能源定价机制应该首先突破煤炭双轨制,实现煤炭市场化。
(2)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控制电力消费过快增长。在实现电力市场有效竞争前,建立电价自动调整机制,根据燃料成本、电厂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等变化及时地调整电价,使电价能真正反映资源的使用成本。
(3)进一步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与国际接轨的条件下,应该进一步放开成本油,在确保有效竞争的条件下,让企业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自主调整成品油的水平。
(4)取消天然气控制,逐步提高天然气,真实反映天然气的使用成本。天然气的加快发展是中国应对能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考虑到中国天然气贫乏的资源特征,应该尽快放开天然气控制,以更好地利用国外天然气资源。
(5)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提高排污费征收率,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另外,在排放总量测量和排污权界定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尽量内部化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5-13 [Lin Yifu, Su Jian On the Tran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Management World, 2007,(11):5-13]
张卓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深化改革[J]中国物价,2005,(7):7 [Zhang Zuoyuan Deepening the Reform to Change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J] China Price, 2005,(7):7]
[3]张卓元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纵横,2007,(15):2-6 [Zhang Zuoyuan Tranorming the论文导读:ithEmphasison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EconomicReview,2007,(15):2-6]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经济研究,2000,(7):3-15[WangXiaoluSustainabilityofChinasEconomicGrowthandInstitutionalChanges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00,(7):3-15]
Economic Growth Mode with Emphasis o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J] Economic Review, 2007,(15):2-6]
[4]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3-15 [Wang Xiaolu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0,(7):3-15]
[5]吴敬琏中国经济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Wu Jinglian A Choice of Chinese Economic Mode [M] Shanghai: Shanghai Far East Publishers, 2005]
[6]贾彧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J]企业经济,2006,(9):12-14 [Jia Yu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Critical for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Transition [J] Enterprise Economy, 2006,(9):12-14][7]王一鸣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5-10 [Wang Yiming Economic Growth Transi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7,(8): 5-10]
[8]刘国光,李京文中国经济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综合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Liu Guoguang, Li Jingwen A Great Transition of Chinese Economy: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M]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1]
[9]林卫斌,陈彬经济增长绿色指数的构建与分析:基于DEA方法[J]财经研究,2011,(4):48-58 [Lin Weibin, Chen Bin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Green Index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DEA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4):48-58]
[10]金三林环境税收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环境税的基本构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7,58:53-56 [Jin Sanli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Basic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Tax for China [J] 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7ctime.com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7,58, 53-56]
[11]李岚红.论我国基于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调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 135-139.[Li Lanhong. The Theory of Adjust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spe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 (2): 135-139.]
[12]包玉香.高效生态经济与低碳能力建设的耦合作用机制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 86-93. [Bao Yuxiang. Study on the Coupling Mechani between High Efficient Ecological Economy and Capacity Building of Low Carbon Economy [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2): 86-93.]
[13]韩霞.加快我国服务业自主创新的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11): 21-29. [Han Xia. Policy Choices on Speeding up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Service in China’s Public [J].China Soft Science Mananagent, 2011,(11):21-29.]
[14]张立.印度经济近期走势及前景展望[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46-53. [Zhang Li. India’s Recent Economic Trends and Outlook[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5):46-53.]
[15]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Masahisa Fu论文导读:edistortedenergypricingmechanipricesystem.Keywordsgreenindex;economicgrowthmodel;pricingmechani;pricesystem上一页12345
jita,Paul Krugman,Anthony J.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M].Beijing: 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 Press, 2005: 72-111.]
On Tran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in China
LIN Weibin1 CHEN Bin2 JIANG Songrong3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3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especi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 is based on consuming large amounts of energy resources, and has brought about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energyenvironment probl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nstraints to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of the sever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herefore,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in China urgently needs to be tranorm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he key to tranorming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lies in constructing a resources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green economic developing mode. This paper uses the model of DEA to build the Green Index to meas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ly. The Green Index of China is calculated to be 0.103, only one third of the world erage. Generally,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mode with hug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results from the present energy pricing mechani and price system in China, which can 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e resource scarcity and relationship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market.The imperfec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arging system can not effectively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 cos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this tranormation requires a thorough reform of the distorted energy pricing mechani price system.
Key words green index; economic growth model; pricing mechani; pric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