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共生国际共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85 浏览:79213
论文导读:
摘要:讨论国家关系问题,离不开国家;讨论国家问题,离不开人。国家问题,是关于人的问题;国际关系问题,是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归根到底,亦是关于人问题。因此,必须从人出发。本文从社会共生论视角,观察国家之间(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组织与国家之间等)各种互动关系,分析各种国际问题之成因,探索化解国际问题之方法,寻求人类健摘自: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康发展之道,故名之日:国际共生论。
关键词:国际共生论 国际政治理论
1005-4812(2012)04-0035-42

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的产物,谁能离开自然而生存?人一出生,必须与他人共生。从儿童,经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他人。社会由人构成,没有人哪来社会?社会问题(包括国内问题、国际问题、生存问题等)皆是人的问题,因此,必须从社会共生关系出发观察社会(包括国内社会、国际社会)。凡社会问题,无不生发于社会共生关系之中。化解社会问题之道,也必须从社会共生关系之中求之。
社会共生关系有三个基本要素:主体、资源、约束条件。主体指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社会组织,社会共生关系就是人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组织是广义的,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正式的、非正式的、合法的、非法的、常设的、临时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等等。任何社会组织,皆是社会关系的主体。社会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以资源为纽带。资源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某些效能以满足人之需要者,包括物质系列、精神系列、劳务系列、关系系列等内容。任何共生关系,都存在约束条件,一旦失去这些约束,这组共生关系就无法存在。社会共生的约束条件包括法律、道德、风格习惯、宗教、意识形态、约定等各方面,社会主体各方所受约束常常是多重交织的。

何谓国家?美国政治学家J·加纳在《政治科学与政府》一书中说:“国家是由很多人民组成的社会;永远占一块一定的土地;不受外来统治;有一个为人民在习惯上所服从的有组织的政府。”一些国家有影响的百科全书,都用国家的主权、领土、人口三个要素来界定国家概念,如《大日本百科全书》认为,国家是居住在一定的领土上的许多人组成的,设有统治组织的团体。从形式上描述各种国家的共同点,这个三要素定义法还是较为实用的。至于国家如何产生,国家具有何种社会功能,恩格斯作了精辟论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从社会共生论视之,国家无疑是由成千上万千姿百态的各种社会共生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说。在这个社会共生系统之中,有一定的土地,有众多的人口,有管理社会的机构——国家机器。如何认识国家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分析,留下重要启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其实就是社会共生关系。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这个人的一切社会共生关系的综合。通过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本质,这种推演,类似于后来的现象学方法。从学理上看,马克思观察社会的方法,无疑是现象学方法的渊源之一。国家由人构成,因此国家的本质不是单个国家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首先是国内一切社会共生关系的总和。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浩荡潮流,早已将人类社会建构成了地球村——庞大的全球社会共生系统。因此,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国家,其在国际上的属性也不是抽象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与其相关联的国际共生关系的综合。判断一个国家的国际属性,不是听它自我标榜如何,而要看它与别的国家如何共生。
国家是个社会共生系统,其内在性质由国内社会共生关系决定;国家存在于国际共生关系之中,其外在(即在国际上)性质由与其相关联的国际共生关系决定。国际组织是个社会共生系统,其内在性质由其内部的社会共生关系决定。判断一个组织的性质,不是看它的宣言,而是要分析它内部的社会共生关系。
国际组织存在于国际共生关系中,其外在(即在国际上)性质由与其相关联的国际共生关系决定。由此推演出两个重要结论:(1)所有国际问题,无论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或是文化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皆发生于国际共生关系之中。(2)化解国际问题之道,必须在国际共生关系之中求之。这里的国际组织是广义的,凡是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活动的组织,皆属其中,包括由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国家组织、宗教组织、民间团体或个人组成的非政府的国际机构、恐怖组织、黑社会集团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国际组织分为四类:一是全球综合性组织。如联合国,成员具有普遍性、兼有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文化合作,以及人权保护等多种功能。二是全球专门性组织。具有某些特定功能,故又称功能组织。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三是区域综合性组织。具有政治、安全和社会经济功能的地区性组织。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四是区域性专门组织。可分为经济贸易、军事同盟、科技文化等类别。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三的人信教,有些国家或民族,绝大多数人都信仰宗教。跨国的宗教组织有多少?很难统计。世界性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都有许多跨国的宗教派别和组织。一些地区性宗教,民族性宗教如犹太教、印度教、锡克教、神道教,也有跨国宗教活动,并由此形成某些跨国的教会和组织。
由民间团体或个人组成的非政府的国际机构,在上世纪下半叶数量猛增,比政府组织更多、门类更为繁杂。有人说20世纪是国际组织的世纪,标志着国际化社团革命到来。这种提法是否太夸张还值得推敲。然而国际非政府社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却是不争的事实。环保社团论文导读:是国际共生关系的演化机制。六国际问题门类繁多,若从资源的维度观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资源交换不合理而引发的问题,例如,国际贸易纠纷、货币汇率之争、关税矛盾等。第二类是因为资源分享不合理而引发的问题,例如,关于公海渔业资源的争论、国际河水淡水资源的争论等。第三类是因为资源竞争不合理而引发的问题,
影响力的剧增,便是生动一例。怎样写论文www.7ctime.com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斥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国际间在一定条件下,既存在着围绕资源的斗争,也存在着围绕资源的妥协。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组织与国家之间,既存在着国绕资源的斗争,也存在着围绕资源的妥协。斗争与妥协在互动,是国际共生关系的内在机制。主体之间斗争与妥协的互动,是国际共生关系的生成机制;主体之间斗争与妥协的互动,是国际共生关系的维持机制;主体之间斗争与妥协的互动,是国际共生关系的演化机制。

国际问题门类繁多,若从资源的维度观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资源交换不合理而引发的问题,例如,国际贸易纠纷、货币汇率之争、关税矛盾等。第二类是因为资源分享不合理而引发的问题,例如,关于公海渔业资源的争论、国际河水淡水资源的争论等。第三类是因为资源竞争不合理而引发的问题,例如,反垄断问题、国际机构职位的竞争、各大体育赛事的竞争等。欲有效化解国际问题,必须坚持三个原则:(1)坚持合理交换资源,以化解因资源交换不合理所引发的问题。(2)坚持合理分享资源,以化解因资源分享不合理所引发的问题。(3)坚持合理竞争资源,以化解因资源竞争不合理所引发的问题。
同为人的社会,国内社会之间与国际社会,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凡主权国家,勿论体制如何,总有个行使公权力的政府。国际社会则不同,“地球村”没有“村长”,此乃本质差异也。“与国内社会不同的是,国际社会中不存在一个凌驾其上的政府,也缺乏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信息化和全球化,生发出愈来愈多的全球性事务,但是没有管理全球性事务的机力机构。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人权为核心的全球共识,已成为国际共生约束条件的基本原则,但是没有全球性的公共权力有效地实施这些原则。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国际货币问题。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货币。美元承担世界货币的功能。但是,由美国发行的美元,其首要功能是为美国利益服务。那当美国利益与世界其他国家利益冲突时,美元如何发挥作用?美元的角色悖论,必然会不断引发金融纠纷,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世界贫富分化问题。市场话语必然导致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两极分化。从理论结构分析,这是市场经济应有之义。从经济实践来看,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一国而言,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如税收调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有效缩减贫困,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度之内,以确保社会健康发展。对全球而言,没有世界政府,谁来调节贫富差距?
军备竞赛问题。对于全人类来说,军备是极大浪费,人无须用军备来对付其它生物。但是对于一国来说,没有军备,便没有主权。因此,国际之间的军备竞赛,势必恶性循环。
文化生态问题。人有文化,动物没有文化。文化发展使人超越动物,然而愚昧的文化,却使人比动物愚蠢。单一文化会导致教条主义,文化多元是人保持健全理性的前提。
环境保护问题。人类寄生于地球,为了人类的福祉必须善待自然,爱护地球。但是,有哪个国家把保护地球当做第一要务?都说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结果是忙于向自然索取;都说要减少能耗,结果是忙于教唆高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都说要减少碳排放,结果是偷偷地多排。

国际问题,存在于国际共生关系之中,欲化解问题,必须优化国际共生关系。怎样优化国际共生关系?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际和谐共生的基础。为了生存,人必须向自然索取资源,索取必然造成破坏。面对破坏,自然界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因此,必须将破坏程度控制在自然的修复能力之内,方能维护生态的平衡。不要妄图征服自然,伟大的先哲老子的教导,“人法地”,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基础。如果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共生,人与人到哪里去和谐共生?
其次,必须承认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任何国家,皆存在于国际共生关系之中,这是所有国际问题产生之基础,显然也是认识和研究国际问题之前提。存在于共生之中者,理应在共生之中感悟。在共生中感悟自己如何存在,同时在共生中感悟他人如何存在,从而认真设计和精心选择与他人的共生之道。
第三,优化国际共生约束条件的内涵,强化国际共生约束条件的约束功能。国际共生关系,由主体、资源、约束条件三大要素构成。强化国际共生约束条件之功能,无疑是超级难题。一些大思想家(如爱因斯坦、罗素等)从理论上设想过世界政府,但世界政府如何形成?无可行性。如何确保世界政府的公共性,更乏途径。建立地区性“政府”,虽不能解决全球问题,但至少可为地区内国际共生关系提供有力的约束,但从欧盟的尝试看,也是困难重重。尽管如此,国际共生关系走向和谐共生的逻辑通道中,有一重要环节——那就是全球性的公共权力机构,不可或缺。
第四,主权国家是国际共生关系的行为主体,优化主权国家内部社会共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国际共生关系的改善。共生关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7ctime.com
系发生在主体之间,主体素质直接影响共生关系的质性。一个制度健全的主权国家,其政府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优化社会共生关系。内政决定外交。这样的主权国家在国际共生关系之中,行为比较开明,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共生关系。一个对内实行专制的主权国家,其对外行为必然会恶化国际共生关系。
第五,优化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内部共生关系,有利于改善国际共生关系。一个内部共生关系和谐的跨国组织,作为共生主体,其行为比较开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共生关系。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流行性传染病领域,对世界各主权国家提出某些约束。反之,那些内部共生关系恶劣,其行为邪恶的跨国组织,则会对国际共生关系造成严重破坏。

国际共生是现代国家(包括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方式,没有国际共生,也就没有现代国家的存在。就此而言,国际共生论是一种关于现代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如何存在的理论。国际共生是一种存在,凡存在都是有原因的,但是有原因的存在并不等于不演化。国际共生论不仅描述种种国际共生现象,而且还要对此分析研究,评论优劣,加以选择。也可以说,国际共生论是一论文导读:改造理论。自然界是一个超大复杂系统,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国际共生论将有助于人们感悟这样的国际社会,以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上一页123
种关于现代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如何选择的理论。
国际共生论不仅分析国家共生的原因,还要摸索国际共生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以及如何优化共生关系。所谓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在于优化国内共生关系以及国际共生关系,力求和谐共生。国际共生论既是社会分析工具,也是发展理念,更是一种人类社会的改造理论。
自然界是一个超大复杂系统,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国际共生论将有助于人们感悟这样的国际社会,以促进人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