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羊水我院发生3例羊水栓塞抢救成功临床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238 浏览:48588
论文导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我院发生3例羊水栓塞抢救成功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生3例羊水栓塞诊断,抢救,治疗过程。结果 3例均抢救成功,无后遗症。结论 早期及时诊断,抢救治疗正确得力,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羊水栓塞;早期诊断;抢救治疗;临床分析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或猝死的严重分娩并发症。发生于足月妊娠时,产妇死亡率高达80%以上,也可发生于妊娠早,中期流产,病情较轻,死亡少见。从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我院共发生3例羊水栓塞均抢救成功,无后遗症,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例羊水栓塞均为剖宫产,其中两例是足月妊娠,臀位,脐绕颈两周,一例是中期妊娠,胎儿畸形,胎盘早剥。
1.2 手术及抢救方法 术前完善各种辅助检查,符合手术指征,行子宫下段剖宫术,3例均在胎儿取出后,突然出现呛咳,气急,烦躁不安,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抽搐,昏迷;脉搏细数,血压急剧下降;听诊心率加快,肺底部湿啰音,切口渗血较多。立即行:①床旁胸部X线摄片:双肺弥散性点状浸润影,沿肺门周围分布,伴右心扩大。②床旁心电图:提示右心房,右心室扩大,ST段下降。③化验室检查:A血小板:10。C血浆纤维蛋白<1.5 g/L。这时应考虑为羊水栓塞。立即进行抢救:再建立另一静脉通路:①抗过敏,解除肺动脉高压,改善低氧血症。A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行全麻气管插管正压给氧,保证供氧以改善肺泡毛细血管缺氧状况,预防及减轻肺水肿;改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缺氧状况。B抗过敏:立即给地塞米松20 mg静脉推注,再给20 mg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C缓解肺动脉高压:解痉药物能改善肺血流灌注,预防右心衰竭所致的呼吸循环衰竭。a.盐酸碱3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缓慢静脉推注。b.阿托品1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 ml,每30分钟静脉推注1次,直至面色潮红,症状缓解为止。心率大于120次/min慎用。c.氨茶碱25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 缓慢推注。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除肺血管痉挛。d.酚妥拉明1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以0.3 mg/分速度静脉滴注。能解除肺血管痉挛,降低肺动脉阻力,消除肺动脉高压。②抗休克:A补充血容量:扩容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并给同型红细胞悬液200 ml和血浆200 ml。B升压药物:多巴胺2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通常滴速为20滴/分。C纠正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液250 ml静脉滴注,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D纠正心衰:常用西地兰0.4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缓慢推注。③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7ctime.com
预防肾衰竭:血容量补足后若仍少尿,给速尿20 mg静脉注射,或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10ml/分)预防肾衰,并应检测血电解质。④预防感染:应选用肾毒性小的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头孢唑肟4 g加人0.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3例患者均在3~4 h内抢救成功,均住院7 d痊愈出院。
2 结果
我院发生3例羊水栓塞,均抢救成功,无一例发生后遗症。
3 讨论
羊水栓塞多见于高龄初产妇和多产妇(较易发生子宫损伤),自发或人为的过强宫缩,急产,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膜早剥,子宫不完全破裂,剖宫产术均可诱发羊水栓塞的发生。我院发生3例羊水栓塞,均为剖宫产。羊水栓塞起病急骤,来势凶险是其特点。多发生于分娩过程中,尤其是胎儿娩出前后的短时间内。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三阶段:①呼吸循环衰竭和休克。②DIC引起的出血。③急性肾衰竭。羊水栓塞临床表现的三个阶段通常按顺序出现,有时也可不完全出现或出现的症状不典型[3]。我院发生3例羊水栓塞抢救成功,临床分析如下:①早期及时诊断:患者出现寒战,呛咳,气急,烦躁不安,尖叫,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抽搐,出血,不明原因休克等临床表现,首先考虑为羊水栓塞。立即进行抢救。不等胸片,心电图,化验结果出来。②立即行全麻气管插管正压给氧,抗过敏,缓解肺动脉高压,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升压药物应用,纠正酸中毒,纠正心衰,关键是维持血压稳定)。抢救治疗用药正确得力。③3例都在呼吸循环衰竭和休克第一阶段抢救成功。
参 考 文 献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4.
乔福元,周丽.羊水栓塞的急救于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2):75—76.
[3]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2008人们卫生出版社: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