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唤醒唤醒生命之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74 浏览:12096
论文导读:的是少点理性的狂妄,多点遵循自然的宁静:“善待大地,善待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草地,每一只小虫,每一根松枝,还有那高耸的山峰、翱翔的雄鹰,让我们与它们同享洁净的空气和溪流,同享一个美好的世界。”这种令人安心的生存观对于当今市场经济下资本利益不断泛滥、本真自益迷失的状况有着极大的启12下一页
当代中国人生存观之困境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个著名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考察人的生存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所谓人的生存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何如真实地生存和如何对待生存的问题。
人的生存方式、生存观是受物质生活等社会环境影响的,当代中国正轰轰烈烈地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但是同为市场经济,其内在的一些动力机制是相同的,诸如其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对于自由平等竞争的保障等特性使得市场经济中的人将目光彻底投向了现实生活,追求个体自身正当利益、尊崇理性法则、强调生存自立、践行道德自制,人们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中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无可置疑,市场经济促成的这种生存方式使人摆脱了对人的依附关系而获得自身的解放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较自然经济阶段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理性生存观”大大拓展了人的生存自我意识,人对主体自我的认知度大大提高。但是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与之伴随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和诱惑非但未让人内心充实,反而使人更加浮躁,心灵更加荒芜。市场经济所导向的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形成了“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人越是孜孜于占有身外之物,就越会为身外之物所占有,越会丧失自我和人性。湮没在占有欲中的人的自身的价值被边缘化了,人本身就被异化了,虚置了。
一方面中国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失落,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这种“理性生存观”对当代中国人尚未成熟的生存观的不断冲击,当代中国人的生存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传统生存之道,而趋向于西方文化所主导的这种“理性生存观”,当代中国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观困境。正因困境,而须探求。
老子所倡导的生存观
当代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生存观都偏离了人的生命本真因而引致了种种生存危机,物竞天择的规律支配下的人们只注重生命的延续,殊不知却是对人的生存的最大背叛,使人无异于动物,为那最原始的一种生存而奋斗,然后迷失在这种奋斗之中,为奋斗而奋斗。为了人类生命的延续,我们盲目开采、掠夺性地摄取能源、不负责任地污染和破坏环境,在为了生存而努力的过程中却恰恰把生存应有之义给忽视了。
我一直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最能体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所达到的形而上高度,它所蕴含的生存哲思和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无疑能给在市场经济中迷失了自我的本真的当代中国人以深刻的启示。老子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而无为的思想,引导人们返回到自身生命之“真”之“朴”,注重对人之生存本身的指归及对人生底蕴的领悟,这种生存观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彰显本真的人性自由,消除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异化现象,建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更高级的融合关系,必能提供取之不尽的思想原创力。
老子的生存观由“道”而始,从“道”本原出发,老子对万物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哲学考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万物,然而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把这种情况成为“自然无为”。天地万物的生化源自于道的普遍本质的滞留和流转,这便意味着人的感性生命也禀授于道,与道具有相同的本质。于是跟随着“道”之特质,人的生存有了一系列的原则。
着眼于人的现实生存,人有着生理本能和自然,既要满足其基本欲求,又不能使其本能欲求无限膨胀,这便涉及到了我们如何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在这个方面,老子从守住生命的本真出发,将“少私寡欲”、“知足之足”、“见素抱朴”等作为呵护人自身的生存原则。“少私寡欲”并非教人奉行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7ctime.com
禁欲主义,而是要人在物欲声色面前“去甚,去奢,去泰”,把自己的消费享受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所谓“知足之足”,要人把物质享用定位在生理欲求的基本满足上。老子教导我们,以“慈”、“俭”养生能使人坦然长寿,而贪得无厌则使生命走向灭亡,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而“见素抱朴”,则要求人始终固守住从道那里察得的一份“真朴”之性,并借以抵御享乐腐化给生命带来的麻痹和戕害。
老子告诉我们,生存的质量并不在于占有和挥霍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确立一种淡泊宁静的生存理念去厚化根基、深化底蕴。以“少私寡欲”等的自然之德和自然无为来消除人欲物累等生命的破坏性因素,这还局限于生命存在的现实层面,尚未开显出生命的那种超越时空和肉身的精神性的存在形态,于是老子提出了另一方面的着眼于精神生存的些许原则,透过“虚己无身”、“涤除玄鉴”、“与道冥合”等以达到精神上的超拔和解脱。“虚己无身”,即以一种虚无之道来达到一种空灵澄明,虚己,从而使主体从自我执着和自我封闭中惊醒过来,淡化出来,从人欲物累、名利财货及一切规范的束缚压制下疏离出来,从而保持其自由真性和独立人格。“涤除玄鉴”,则强调了一种自我修养、自我体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就是要人在虚静无为中洗清杂念、摒除妄见。“与道冥合”,这是“虚己无身”、“涤除玄鉴”的终极归宿,亦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老子将人的生存安置到了一种原始的“天人合一”的境域,倡导重归自然,重归母体,重归生命之本真。
对于当代中国人的启示
或许有人会说,老子哲学的这种“道法自然”而“无为”的生存态度,不是使人消极避世、使人类发展实现某种倒退吗?不是的。当我们真正全面把握了老子的生存观之后,我们会发现:其“无为”之后有着“无为而无不为”,其“见素抱朴、守柔处弱”背后有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宣扬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种“不敢为”呼唤的是少点理性的狂妄,多点遵循自然的宁静:“善待大地,善待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草地,每一只小虫,每一根松枝,还有那高耸的山峰、翱翔的雄鹰,让我们与它们同享洁净的空气和溪流,同享一个美好的世界。”这种令人安心的生存观对于当今市场经济下资本利益不断泛滥、本真自益迷失的状况有着极大的启论文导读:
示。
当下的生存环境是那么地压抑,自然环境不断地遭受侵袭,一眼望去,天然的蓝天绿水所剩几何?社会环境不断地累积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铜墙铁壁,时时需要防范的周遭环境,对于生活麻木不仁的人儿,这哪是人之为人所该有的境遇?所谓的追求正当利益使人成了利益驱动下的赚钱机器;所谓的理性使人们形成精确、量化等按照法则行事的思维取向;所谓的自立生存使人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社群也成了个人利益的手段。人的生存的本真性、丰富性被单一的物感代替,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命运维系于物,那种物不一定是金钱,也可能是名是权,这种种身外之物便成为了人顶礼膜拜的至高无上的“上帝”,人成了奴隶。
是时候唤醒生命之真了,是时候回归生命的本真了。
我们并不见得非要像古代文人那样隐居田园,与世隔离,关键在于一种置身“田园”,持真持朴的心态,有了那样的心态,我们便可以以功利的目的进入,以非功利的心态体味过程,从而“意外”地实现非功利的或超功利的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符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呢?我们该为本真的自我而活,尊崇生命的朴素的本性,少私寡欲,懂得知足之足,看透名利之争而回归到生存原初的意义。去无益于身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在俗世的生活中追求一种“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境界,牢记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这才是当代中国人该去追求的生存形态。
对于我个人而言,学习“生存方式研究”此门课程,最大的体会不是知识上的长进,而是在人生态度上,在对生命的领悟上,在对自我生存方式的反思上,我想,追求生命本真朴然状态的生存观已经植入我的内心了,这便足矣。
“假设有这种一种状态,在那里心灵能够找到一个坚实的位置,整个儿地静息在那里,并在那里聚集它的整个存在,既不必追怀过去,亦不必思考未来……在那里,除了唯一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以外,再无贫乏或享受、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更无希冀或恐惧的感觉。我们自身的存在这一唯一的感觉就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完全充实。”这便是一种凝聚自我、直视本真、体悟生命的充盈的、完备的、充实的幸福,生存的幸福。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