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黄粱梦黄粱梦吕仙祠梦文化内涵学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52 浏览:18279
论文导读:化的载体,吕仙祠所表露的内涵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感受程度则因人而异。总而言之,形式上的影响,可概括为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想启迪和对文化艺术创作的催化剂作用两方面。在实质上两者是互通互补的,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黄粱梦作为梦典,在梦文化分类上属于“富贵功名梦”,在文字形式上则属于“梦幻文学”。前者从内容性
摘要:邯郸古观黄粱梦吕仙祠是文物单位,同时有着双重文化内涵,既是道教文化的载体,又是梦文化载体。
关键词:吕仙祠;双重文化内涵 ;道教文化;梦文化
邯郸古观黄粱梦吕仙祠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遐迩闻名的旅游之地。
吕仙祠作为文物单位,它的外在价值很明显,即是一组明清时代风格的古建筑群;作为宗教场所,它的表征特点也很鲜明,即是道教北派全真教的宫观,因此它是道教文化的载体。但是作为梦文化载体这一点,却长期不为世人所知。
据史料记载,吕仙祠初创于唐末,驰名于宋金,鼎盛于明清。因是依据唐代沈既济著名传奇小说《枕中记》所建,所以最初供奉的神道为吕翁和卢生,故历史上初名为吕翁祠、卢生祠、又以梦典名称为黄粱祠。元以后世俗以吕洞宾替代了吕翁的地位,始名为吕祖祠、吕仙祠。吕洞宾为道教八仙之一,亦被崇为北方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因而吕仙祠作为道观,它的道教文化特征容易为人们所感知。由于表象原因,另一个更深远、更博大的梦文化内涵,反而被长期掩蔽得不明显了。实际上吕仙祠是具有道教文化和梦文化双重内涵,明清建筑风格和江南园林韵调和谐结合的景区。它的魅力就在于文化!并且从文化的独特和丰厚性而论,梦文化是优于道教文化的。这一点,由于梦文化研究的国际化以及国内的普及化而渐为更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
作为道教文化的载体,吕仙祠在历史上曾长期是宗教场所,由道士直接管理,直至民国初期,香火仍很旺盛,道教的清静无为思想与黄粱梦故事的有机融合,使宗教固有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混杂弥漫,充分营造出世俗的“人生如梦”的氛围,给游客们以情感上的陶醉,就吕仙祠的建筑规模、布局型制、保存现状来说,至少在河北省道教宫观遗存中是首屈一指的。其道教文化的浓厚,是每个初到祠内游览的都可以感受到的。尤其是吕洞宾为首的八仙,属于神仙系统中的散仙,于民间本有世俗上的亲近感,而做梦的主人公已成为神仙的卢生,更是本乡本土的人物。其“遇神仙”之类的民间传说,以及明清各种笔记小说中对吕仙祠的描绘,使吕仙祠道教文化载体的身份无疑更为鲜明。
作为梦文化的载体,吕仙祠所表露的内涵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感受程度则因人而异。总而言之,形式上的影响,可概括为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想启迪和对文化艺术创作的催化剂作用两方面。在实质上两者是互通互补的,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黄粱梦作为梦典,在梦文化分类上属于“富贵功名梦”,在文字形式上则属于“梦幻文学”。前者从内容性质上说,梦境所表现的是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最终追求,也表达了大多数民众的心理倾向。中国梦典中,只有黄粱梦是最到理想化的,“梦作公卿醒作仙”,显然比当皇帝还要强,因为皇帝虽然富贵至极,却不能长生不老。黄粱梦对于世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称其为“天下第一美梦”,当之不愧。这可以从与其它富贵梦典如“南柯梦”、“蚍蜉梦”等进行全部情节比较,即可明了。然而,梦究竟是梦,它给人们的思想启迪是很复杂的,犹如《红楼梦》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那感受可以说是很悬殊的。在文学形式上,黄粱梦的本源《枕中记》传奇,所述的故事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情节完整性、条理性、以及时空的跨度,梦境的衔接框架构思和描法,放在专写梦的文学作品中去比较分析,都是其它梦典无法比拟的。不仅体现出“梦幻文学”的全部特征,且艺术表现手法高超,有的梦文化研究专家称《枕中记》为梦幻文学的代表作,原因就在这里。名梦催生名祠,名祠造就名仙。可以说吕仙祠是全国唯一的因梦典而建的古观,并作为唯一的大型、完备、历史最长的梦文化实物载体,是得到国内梦文化研究专家普遍认同的。
黄粱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广而多方面的,在历代文学创作中尤为突出,成为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续作、戏剧、诗词三种体裁上。自唐末到清末,无论是小说、戏剧、诗词等,历史都产生出大量而精彩的以梦为主题或作为主要情节的文艺作品。黄粱梦的直接影响,表现在续作和仿作之多,为其它作品所不及。如在明清小说中即有《续黄梁》、《黄梁续梦》、《反黄梁》、《小黄梁》、《弃名学道》等等作品中,数量指不胜屈。这些尚属短篇,长篇巨制则有《希夷梦》,洋洋数十万言,虽然时代背景和人物有所不同,但所述的主干情节,可以说是《枕中记》的白话演义。在戏剧上,续作也不少,最早的是宋元时期南戏《吕洞宾黄粱梦》。元人杂剧中,除了马致远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外,尚有谷子敬撰的《枕中记》。至于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中的《邯郸记》,更是为世人所熟知。在诗词方面,更是累丰厚。仅专咏黄粱梦的诗词,目前收集到的已达数百首,我处曾辑成《黄粱梦诗词精选》出版。当然,散佚泯灭和未收集到的就更多了。黄粱梦所以成为普遍的创作题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吕仙祠的存在。作为旅游热点,在旧时南北通京要道上的黄梁古观,成为往来文人墨客发泄情感的媒体。清人有副对联云:“富贵有同情,岂必痴人方入梦;神仙亦好事,故留幻境遍征诗”,说的很中肯。据地方志记载,吕仙祠最多时有诗碑数百块,诗词作品达千首以上。“仙观诗廓”成为旧邯郸“十景”之一。
梦,作为生理和心理现象,为人类所共有。因而凡到吕仙祠的游客,都免不了感受到梦与醒的冲突,现实与的反差,时空对人生的压迫。从而通过思考,得到不同层次的领悟。因此,名梦创名祠,这就是吕仙祠异于其它道观之处,具有双重文化内涵,既是道教文化的载体,又是梦文化的载体,也就是梦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冯书先(1972-),女,河北大名人,邯郸市黄粱梦文物管理处,文博副研究馆员,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地方史;刘书增(1970-),男,山东冠县人,邯郸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地方史; 李晓灵(1962-),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市黄粱梦文物管理处,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