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调查研究法律意识调查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30 浏览:21549
论文导读:
摘要:研究和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调查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经调查发现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法律心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学生对学校的法制教育现状不甚满意,切盼进行一定程度的法制教育改革,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作者简介:王晋(1975-),男,山西太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校办公室;马绍辉(1978-),男,吉林辉南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处,讲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1年度高教研究室资助(项目编号:2011GJZD06)的研究成果。
1007-0079(2012)32-0135-02
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这是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上取得的可喜成绩,但在欣喜之余,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树立宪法权威和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的任务依然繁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力量,因此提高高校法制教育质量,培养和增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成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含义

在论述大学生法律意识之前必须先了解法律意识的含义,大百科全书对法律意识进行了定义,“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念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其主要内容归结为对法律与法律现象的认识、评价和态度。由此可将大学生法律意识概括为大学生对法律与法律现象的认识、评价和态度。评价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大学生的法律服从与运用;三是大学生的法律心理。

二、调查概况

为了掌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课题组以实证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课题组共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随机发放了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936份,回收率达到了93.6%,以下是被访学生年级、性别、民族及专业分布情况:被访男生353人,女生583人;大一学生383人,大二学生398人,大三及研一学生155人。被访汉族学生为888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为48人,北京生源515人,非北京生源421人。被访学生的生源地遍及北京、广西、湖南、山东等27个省市。被访学生的专业分布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测试计量、传播学等33个专业。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现状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法律意识的结构进行不同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法律意识的结构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现状进行分析能够更全面的掌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由此也可从一定程度上反观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质量的高低,因为高校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方式。在问卷设计时,课题组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理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论转化为相对具体的问题来衡量,参照关于法律意识结构的不同观点,采用了上述理论相对合理的结构,并适当做了些改变,归纳为法律知识、法律服从与运用和法律心理三个部分。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情况

“法律知识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的总和,法律知识是公民形成法律意识的知识和理性基础”。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因此,课题组设计了9个有关法律知识的问题考察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从以上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有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大部分学生的公民意识不高;第二,对《劳动法》这一与他们毕业后就业关系密切的法律了解不够,只有30.4%的学生知道最长的试用期为6个月;第

三、对刑法更深层次的知识掌握的也不好,只有27.8%的人知道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2.大学生的法律服从与运用情况

法律服从“是指判断一个行为是否违法或犯罪,以及在明知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被访者对该事件的态度和所表现出的行为,法律运用是指当被访者面对违法行为侵害其合法权利时,被访者的态度以及运用法律的途径等”。[3]课题组在法律服从与运用部分设计了5个题目(见表2)。
从上述统计情况可知,只有少部分学生(总人数的11.53%)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犯罪行为,另外在知道亲友犯罪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但是对于自己权益受损,并非都能坚定的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

3.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情况

法律心理是人们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和体验而形成的对于法的感觉、情绪、愿望和要求,是法律意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和情绪,是对法律现象的自发的、不系统的反映形式。大学生的法律心理即指大学生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和体验而形成的对于法的感觉、情绪、愿望和要求。课题组在问卷的法律心理部分设计了5个问题(见表3)。
从上述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法律持消极态度,因为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法大于权,仅有13%的人认为法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样只有38.46%的人对法律有信心,但是却有7

2.43%的人相信执法机关。

4.大学生法律意识总体情况从上述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法律运用能力欠缺,对法律的信任度也不够高,总体来说如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这与他们自身对自己法律意识情况的认识相吻合。因为,在源于:论文发表网www.7ctime.com
问及您目前学习法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法律知识但不会用”的有236人,占总人数的25.2%,选择“法律知识不足”的有398人,占总人数的42.5%,选择“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仅有275人,只占总人数的29.4%;在问及“您身边同学的法律意识怎样”时,选择“一般,遇到问题不懂得怎么维权”和“很差,不懂法,也不懂如何维权”的高达744人,占总人数79.5%。

四、改革高校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制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则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从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高校法制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特别是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作为法治国家中的一员,不仅要做到“知法”、“懂法”还需要做到会“用法”和“护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如今市场经济不断成熟,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的社会背景下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自身多方面的合力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在此,本文仅从高校法制教育的视角提出一论文导读:述教学方式其实在有法学专业的学校或学院很常见,然而在一般的高校却很少有,当然这肯定有一定的原因。法学类高校拥有强大的法律师资力量、学生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以及他们的教学要求他们这么做,而一般的高校的各方面条件都受限,但是,在完成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依法治国的目标面前,这些困难都不足以成为高
些建议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1.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不仅是拥有一套完善和科学的法律体系,同样需要国民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因此,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法制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获取工作岗位,但是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形成,却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就业涉及到《劳动法》,结婚涉及到《婚姻法》,买房买车涉及到《合同法》和《物权法》等等,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法律。高校在重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时,也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能够让生活变得更有序,生活成本也能降低。

2.优化法律课程设置

2005年教育部社政司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客观的说,这对普及大学生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而言,这远远不够,因为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法律基础课不予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只上一学期共36课时,课时非常有限而教材中的法律内容比较繁杂,大学生很难学全、学懂和学扎实。因此,应该将法律课改为两个学期上,课时增加到72个学时,除此之外,可以另外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如“合同法”、“民法”和“劳动法”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大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3.强化法律教师队伍

高校法律课教师一般由三类教师组成,首先是“两课”教师;其次是法学专业毕业后在高校从事法律课教学的教师;最后是具有律师执业资格和律师执业证的教师。对于大部分没有法学院的高校来说,他们的法律教师队伍一般由前两类教师组成。对于传授法律知识来说,具有法学教育背景的教师和“两课”教师一般都能完成,但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来说,无疑具有法律实务操作经验的教师更加合适。而如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表明,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他们的“用法”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却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无法学专业的高校应该多聘用一些具有法律实务操作经验的教师作为法律课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同时,他们能够通过给同学讲授现实生活中真实案件的操作过程来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法律,也能提高他们对法律的信心。

4.丰富高校法制教育方式

如上文所述,当今大学生应着重提高法律应用的能力,因此对于高校法制教育来说,应该开辟除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具体做法如下:第一,积极引导和指导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错的学生成立法律社团,通过法律社团组织相关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的兴趣;第二,法律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如举办模拟法庭,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教师提出真实案例(经过必要的处理)进行模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增强用的能力;第三,在课堂教学之外,举办各类法律专题讲座和法律辩论会,以此来拓宽学生法律知识面和巩固他们所学的法律知识。上述教学方式其实在有法学专业的学校或学院很常见,然而在一般的高校却很少有,当然这肯定有一定的原因。法学类高校拥有强大的法律师资力量、学生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以及他们的教学要求他们这么做,而一般的高校的各方面条件都受限,但是,在完成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依法治国的目标面前,这些困难都不足以成为高校法制教育改革的绊脚石。高校应该通过长远的规划和科学运作逐步实现法制教育改革,将上述三种教学方式及早的运用到法制教育当中来。
参考文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刘旺洪.法律意识之结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6):112-113.
[3]王美君.武汉市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D].兰州:兰州大学,2009.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