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书画顾氏过云楼书画鉴藏及其文化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322 浏览:157363
论文导读:年仅33岁。过云楼落成前一年(1872),画家顾若波在顾家临画,而后入驻怡园。此后两年间他的画艺、学识大进,顾文彬在同治十三年(1874)五月的记述中说:“若波、芝翁均下榻过云楼谈艺,颇不寂寞矣。”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顾若波要离开怡园应某县令廖公邀请担任幕友,顾文彬欣然支持,并赠路费。后来,顾若波重回苏州定居,每逢怡园
摘要:本文叙述了顾氏家族书画品鉴、文集曲会艺事等家族性的文化活动,揭示了顾氏过云楼书画的传承及扩散形态所体现的家族性鉴藏关系和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顾氏过云楼;书画鉴藏;文化影响
:A

一、顾氏过云楼的书画

关于过云楼的情况,在顾文彬(1811—1889)撰写的《过云楼书画记》,及其后继者顾麟士(1865—1930)撰写的《过云楼续书画记》中有详细记述。其包括:法书类,如范仲淹、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画迹类,如吴道子、巨然、李公麟、米友仁、刘松年、夏圭、杨无咎、赵孟坚、钱选、“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僧”、“四王”吴恽、“金陵八家”等,其它明清佳作亦有撷英。今人统计,过云楼藏品主要以文人画为主,书法作品次之,书画藏品中宋元较少、明清较多,明清书画中以“明四家”和“清初六家”作品最为精彩著名。从过云楼书画的数量差别可以看出,顾氏对于“明四家”和“清初六家”艺术成就的认同,而这种趣味不仅是顾氏一族的选择,也是同年代江南圈整体的风尚。①
关于过云楼藏书部分,顾氏家族的传统是秘而不宣,直到民国时期,过云楼主人顾鹤逸的朋友傅增湘要求借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增湘每天观书数种,归而记其书目,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顾氏秘藏书目从此被公之于世。时至今日,这些文献也是藏家、学者研究过云楼不可或缺的资料。
“家居十五年,义行不胜书”的顾文彬深知其藏品的文化价值,为了传承这些艺海撷英他制定了庋藏法则告诫后人,“一书画乃昔贤精神所寄,凡有十四忌庋藏家亟应知之:霾天一,秽地二,灯下三,酒边四,映摹五,强借六,拙工印七,凡手题八,徇名遗实九,重画轻书十,改装因失旧观十一,耽异误珍赝品十二,习惯钻营之市侩十三,妄摘瑕病之恶宾十四。”这十四忌法则谆谆告诫子孙要珍爱藏品。顾文彬说:“今此过云楼之藏,前有以娱吾亲,后有以益吾世世子孙之学。”(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这是顾文彬心目中书画的价值。

二、围绕顾氏过云楼展开的文化艺术活动

丰富藏品的同时,顾文彬也在着手建造怡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苏州地区许多私家园林毁于战火,大量湖石待价而沽,顾氏购入,“垒石为山,坎地为池……余地尽归于园,园归于庄产……添造亭台,广搜树石,名为怡园。”(杜文澜《憩园词话》)此后,顾氏的书画雅集、诗会、琴会等活动都在此举行。由于主人雅达、文墨飘香,顾氏的过云楼和怡园逐渐成为了苏州文人艺士的活动中心,并一直延续下来,逐渐孕育产生了有明确章程规约的画社组织,称怡园画集或园画社。
怡园建成之初,顾文彬拟聘一位画家驻园,享受西席待遇,可随时临摹古画,日常也做一点礼宾工作,陪同来访贵宾参观怡园,略作讲解,而顾文彬更深的目的是希望借此帮助画坛新人。当时友人向他推荐虚谷,但顾文彬考虑虚谷是僧人,住在家园内似有不妥,于是决定聘请胡三桥。年轻的胡三桥在画坛初露头角,到怡园几年后画艺又有飞跃,从他后期画作中体现出的“清逸”之气可以看出,他已经习得吴门画派的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7ctime.com
精粹,遗憾的是胡三桥于光绪九年(1883)病逝,年仅33岁。过云楼落成前一年(1872),画家顾若波在顾家临画,而后入驻怡园。此后两年间他的画艺、学识大进,顾文彬在同治十三年(1874)五月的记述中说:“若波、芝翁均下榻过云楼谈艺,颇不寂寞矣。”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顾若波要离开怡园应某县令廖公邀请担任幕友,顾文彬欣然支持,并赠路费。后来,顾若波重回苏州定居,每逢怡园的书画雅集一定积极参与。
顾氏家族兴建过云楼和怡园,使得家族的书画珍藏有了庋藏空间和鉴定展玩的固定场域,同时也昭示了顾氏家族在苏州地方乃至江南地区的地位,为顾氏与苏州名流的私人聚会和文化雅集带来便利。怡园和过云楼在文人群体的价值认可中逐渐完成了自身的文化营造,“一处园林的名声并不从它‘自身的景致’中来,而是从它所具有的文学、艺术财富中来,特别是这些财富的制造者的声望”。②过云楼的文化影响具有逐步放大和扩散式的地域效应,并与同光后期其他苏州群体共同促成了江南地区文化活动的再度兴盛。

三、顾氏过云楼在苏州地区的文化影响

顾文彬三子顾承之子顾麟士,字鹤逸、谔一,自署西津渔父、筠邻,是顾文彬孙辈中最优秀的一位。他绝意功名,终身不仕,致力于书画艺术,享誉画坛,生前有《顾鹤逸中年山水精品》、《顾西津仿古山水册》等书画作品集出版。顾鹤逸以绘事名重一时,被称为“当代虎头”(“虎头”指顾恺之),是苏州书画界的领袖人物,同时他也精于鉴赏,有“当代鉴赏第一人”的美誉。正是在他的精心耕耘下,过云楼的书画数量上升至千幅,也成了集藏宋元旧刻、精写旧抄本、明清精刻本、碑帖印谱800余种的大型藏书楼。
顾鹤逸与海派大家吴昌硕交往密切,他们是志同道合的艺友。吴昌硕年长顾鹤逸22岁,却对他非常尊重一向称呼他为六兄。吴昌硕参加怡园画社以后,自惭他的画“乱头粗服,无人过问”,一度用功临摹恽南田的没骨工笔花卉。顾鹤逸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笔路与八大山人近似,建议他以书法入画,学习八大山人。为了进一步说服他,顾鹤逸送他一幅八大山人的《白鹿图》。吴昌硕接受了顾鹤逸的建议,并把这当作自己在绘画道路上进入佳境的转折点。
这一期间,常到过云楼活动的青年中不乏后来的书画、鉴藏大家,如吴子深、王季迁和颜文樑。吴子深是造访最频繁的一位,而王季迁也是常客。他们都要求师从顾鹤逸学画,但顾鹤逸一生不收学生,他主张学艺取法乎上,所以指导年轻人临摹古代名家名作,而不准他们临摹自己的作品。他还常常把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与儿孙和前来学画者一起评论,寻找缺点,以便修改,甚至重画。他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影响了后辈。吴、王二人既有学生之实,又无学生之名分,被戏称为顾鹤逸的“半个头学生”。后来,吴子深、王季迁均成大家。研究生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