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裂变蝙蝠侠二重身份裂变危机资料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552 浏览:60591
论文导读:
[摘要] 以诺兰《蝙蝠侠》作品的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为探讨对象,同时涉及前两部的相关情节。蝙蝠侠的二重身份——侠客与超级亿万富翁(即资本家),在诺兰三部曲中的前两部不断弥合,并在第三部彻底呈现裂变危机。这个不断反复的艰难过程不仅反映了诺兰独特的电影气质,凸显了他的思想矛盾,更有意味的是,它还展现了电影文本隐藏的意识形态叙事下的二元对立。透过这种对立,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影作者诺兰的政治立场及其意识形态巧妙而又成功的输出。
[关键词] 《蝙蝠侠》 诺兰 意识形态
doi:10.3969/j.issn.1002—691

6.2012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19.020
(一)
文章伊始,有必要对导演诺兰的电影作品风格进行简要的确认与说明——这与本文的论述主题实质上有着潜在关系:蝙蝠侠的二重身份在第三部越发显得若即若离与欲说还休,其实和导演诺兰的电影气质有关。也可以说,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以作者电影的形式成功地博弈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生产的一套流水线机制——诺兰的蝙蝠侠既保留了传统蝙蝠侠系列的商业因素(观众捧着爆米花走进影院寻求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又强烈突出了诺兰自身的风格——电影文本充满了巨大的言说张力,可供发掘的哲学、宗教与文学因子足够多(这也是诺兰作品总会吸引学院知识分子对其进行的,不仅从文化传播机制的角度,而更多的是从电影文本本身剖析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诺兰为更广大走进影院本为了消遣时间的普通观影者提供了一次智力游戏(不仅仅是荷尔蒙的爆发,诸如《速度与》),每每在结尾设置了一种欲罢不能而又有众多解读维度的结局(从《记忆碎片》对“记忆”本质的探讨,到《致命魔术》对“魔术”幻真的思考,再到《盗梦空间》以“梦”为核心焦点的建构——我们可以发现,诺兰的兴趣点总在“记忆”、“魔术”、“梦”等具有“不确定”因素的对象上,因为它们与诺兰本身的气质相符)——这些特点,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非专业爱好者,都可在其中自得其乐。
更有意味的是,当我们从电影的生产与流通角度考察《蝙蝠侠》时,则更能体现诺兰电影的特色。《蝙蝠侠》第三部在中国公映时,遭遇了同是美国本土漫画英雄的《蜘蛛侠》——他们是在同一天上映的。二者不同的是,诺兰对画面要求苛刻,坚持用胶片拍摄,反感3D手法;而《蜘蛛侠》却是清一色的3D放映。笔者两部电影都去影院观看了,最直观的感受是,《蜘蛛侠》依旧与众多好莱坞商业制作(《钢铁侠》、《复仇者联盟》、《雷神》与《美国队长》)一样,是一部单纯具有感官刺激的电影(遑论它还是3D呈现),可供观影者进行深度挖掘的因素基本没有。而饶有意味的是,前几日票房,《蜘蛛侠》一度遥遥领先,而《蝙蝠侠》则后劲儿十足。其原因是诺兰电影给观众的后续思考冲力很强,加之口碑营销,可以吸引更多的小资观众(追赶潮流且在智力方面不甘示弱)——这些一道促成了诺兰版《蝙蝠侠》的成功,无论是商业上还是智力上。
(二)
蝙蝠侠有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一个“侠客”,这有点像中国传统侠义文学中的匡扶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其共同点是,(无论是《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还是蜘蛛侠、蝙蝠侠),他们僭越了当时的社会体制(有意味的是,《水浒传》里的侠客归顺了现行体制,反倒迎来了自我灭亡,这似乎预示着“侠”与“体制”的不兼容),我行我素(虽以正义之名义),具有制度所不具备的高效率。而蝙蝠侠是被放置在现代社会中,整治对象是现代社会产生的毒瘤。另一方面,蝙蝠侠作为韦恩,是一个受到万人瞩目的超级亿万富翁,他拥有庄园和商业帝国(在现代市场经济下,自负盈亏,面临价值规律的检阅),他涉及军火与股市投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家。
“蝙蝠侠—韦恩”这二重身份,实际构成了生活和生存的“公共性—私人性”的根本矛盾,这也是它裂变危机的根本缘由。
蝙蝠侠的这种“双重身份”特质,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中均有所表现。它之所以不同于“蜘蛛侠”等其它漫画形象,是因为作为蝙蝠侠的韦恩是一个需要遵循物理规律和生活规律的常人,他的众多特技完全归功于后天装备,这也呼应了他涉及军火的身份背景:正因为有着一个商业帝国,他才有可能具备蝙蝠战车、扫描仪器等现代高科技军事设备——从这个角度来看,蝙蝠侠伊始就透露着“不平等”,资源上的不平等,同时带来行为界限的不平等(他可以侵犯别人隐私,他也可以飞檐走壁),进而带来道德上的优越感(匡扶正义等高效率的侠客行为),并最终构成自我身份的合法性。
蝙蝠侠的二重身份,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不包含结尾,结尾实际上为第三部的身份裂变埋下伏笔)实际上是走向整合,也就是不断加强上文所说的“自我身份的合法性”。让我们看看蝙蝠侠何以成为蝙蝠侠,他的原始动机如何。原来,是因为作为有产者的韦恩父母惨遭贫穷流氓的毒手,死于非命——这是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包涵了一个“贫富差距”的凄惨故事,正是因为想要夺取财富,那个混混才开杀死了他们(韦恩的父亲在被杀前依然保持了一个有产者的风度和优越感),这是一个贫穷者杀害富翁的庸俗故事,似乎也呼应了“贫穷使人的性格变坏”这一论断。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契机,它让韦恩意识到“罪恶”、“邪恶”和“仇恨”、“暴力”。自此,韦恩的幼小心灵埋藏了日后蝙蝠侠大展威风的种子。
第一部主要讲述了这二者身份的不断融合,“蝙蝠侠—韦恩”的二元因素的亲密无间;第二部虽然也在不断强化,但是显然暴露了导演的思想矛盾:诺兰塑造了一个体制内的具有行动力的哈维·丹特,他能够依照现行法律程序——检察院、法院的叙事逻辑:立案侦查、审判伏法——高效率逮捕一批批罪犯,具有铁腕风格,雷厉风行。他似乎是体制内的蝙蝠侠,是政坛新星,受人欢迎。而导演也运用了政治与性的双重叙事,蝙蝠侠的青梅竹马现在却是丹特的女友。
最终,导演安排了一个谎言,牺牲了蝙蝠侠的名誉,让他背负前所未有的道德压力——我认为这些都暴露了诺兰的思想矛盾。是要一个我行我素,僭越体制,有时候破坏力过大的高效率的蝙蝠侠;还是树立一个人民英雄,能娴熟地操作现代政治组织原则,更现实地维护一个资本主义世界?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