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德育德育生命关怀选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138 浏览:130901
论文导读:在的价值,导引生命成长和发展,帮助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得以提升。2.德育内容具体化以往德育取向的抽象化决定了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并不直接关注学生,而是围绕教材等教育转圈。教材中是经过社会选择的、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所谓“法定知识”,教师被动服从教材,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路解释教材,实际上已沦为
摘要: 生命关怀是德育的核心价值,是德育以人为本的根基。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策略主要包括德育价值生命化、德育内容具体化和德育方式的个性化。
关键词:德育的生命关怀;本质;策略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17-02

一、德育的生命关怀的本质

1.生命关怀释义

生命关怀是德育的核心价值,是德育以人为本的根基。教育视阈中的生命关怀是对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的关注、尊重、爱护和指引,是指生命关怀是“充分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生成和完善,并由此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实施生命关怀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关怀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真正的生命关怀教育,将通过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关照、对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和对个体社会生命的引领,来指引人的成长和完善。它包括充分关注个体生命的自然状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意义,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内在精神发展等。诚然,教育的生命关怀属性在当前往往会被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所遮蔽、瓦解,甚至成为教育理论的一种奢望或空谈,但教育的生命关怀特性并不就此消失,它必将凭借特定的教育形式和课程形式加以表达。

2.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特质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生命关怀特质。仔细审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它应是集中表达教育生命关怀特质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课应是执行生命关怀教育职责的课程形态。思想政治课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是对学生心灵世界、精神生命的指引和关怀。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就是贴近学生的生存环境,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意义,是实施生命价值和生命情感的关怀。新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取向。思想道德教育理应是表达教育生命关怀特性的特定形式和教育载体;拓展和强化生命关怀特性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德育的生命关怀更确切的解释是:关怀生命的道德教育,是以教育活动给受教育者以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又是其教育形式和方法。它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和宗旨,对人的生命状态、生活样态进行干预和引导;面向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重视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层面上作用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教育学生理解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培育健康的生命情感,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建立生命神圣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协调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现实人生问题。德育生命关怀也是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形态中的应源于: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然表达。

二、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策略

1.德育价值生命化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德育关怀人的完整的生命存在,既要保持对个体自然生命的持续关切,又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的发展和价值完善。这就必须把学生置于现代社会的背景中去,关怀他们人性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现代社会技术化和体制化对生活的深度控制,使人生活的实体空间增长,而精神空间在萎缩,内在的心灵世界有失平衡。在社会转型的浪潮中,传统价值的消解与多元价值的冲击,带来了个人选择的迷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说教式的高而大的价值观无法深入人心。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着物质的诱惑、心灵的挤压和价值的虚无,他们缺失的恰恰是精神层面的深层观照。生存的压力感越来越明显,许多人心灵世界的平衡也越来越难以获得,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深度体制化控制,让人感觉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外界,生活没有核心的基础,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基础越来越需要自己去树立和创造。德育生命关怀的力量是关注人的完整性存在,是引导个体在技术化、商业化的时代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的价值依恋,建构心灵世界的安顿之所……在生命意义的世界中,给人一种本源性的关照。这也正是德育以人为本的真正涵义。为此,德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主旨是关注生活、关怀生命、指引人生,从而关照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导引生命成长和发展,帮助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得以提升。

2.德育内容具体化

以往德育取向的抽象化决定了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并不直接关注学生,而是围绕教材等教育转圈。教材中是经过社会选择的、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所谓“法定知识”,教师被动服从教材,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路解释教材,实际上已沦为讲解教材理论知识的工具;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接受既成的知识内容,其主观需要、思想和情感完全不被考虑,实体的学生被当作没有行动能力的客体,这种教学是一种“就范式教育”,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4]。教学内容偏于政治化取向,忽视生命主体的个性化需求,与现实偏离较多,讲空洞的理想较多,讲合理的利益较少,对负面现象分析不足,所以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偏离现实生活实际更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缺少情感关怀和心灵观照,所以难以获得实效。
生活是生命的显现,离开生活何谈生命关怀?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德育应是生活化的教育。德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来自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如果德育只注重知识的获得,不关注个体生活经历、感受和体验,那它是苍白无力的。如果德育只关心学生的外部状态,而不去理解和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很少努力去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权力、表现的机会、宣泄的理由和创造的动力,这样的德育是枯燥乏味、没有任何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德育要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面对真实的生活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关心生活中的现实需要。“最好的德育、最有效的德育就是关怀学生当下需要的教育”[5] 。个体的生活经历、感受和体验,是其借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自我经验和生命感受,也是影响其行为倾向、价值选择、心理健论文导读:神世界的体验和培育是不能技术化地处理的,高校德育要建立起生命关怀特色的教育模式,构建起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一个精神交往的空间,去疏通学生的情感困惑,引导他们去调适心灵的冲突、平复精神世界的紧张、化解内心世界的痛苦。个性化的德育是交往德育。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较为缺少交往的体验和价值感,即使进入
康和情感平衡的真实存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来自学业、就业的恐慌等等生活事件,德育要与生命个体共同面对,教师要作为倾听者和沟通者,走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和交往世界,去理解,去建议,去疏导,去帮助……通过建立对话机制,通过引导交往,给他们以爱和心灵的关怀,指引他们积极地理解社会、人生,积极投身生活实践中去思考和体验该怎样获得自身社会生命的充实和完整。“当人的精神生命中建构起了稳定的意义世界,他就会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生活意义的探寻和反思,有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有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他就成长为精神自立的人”[6]。

3.德育方式个性化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是个性化的教育。统一化、工具化、技术化已成为现代技能教育的特征,而心灵和精神世界的体验和培育是不能技术化地处理的,高校德育要建立起生命关怀特色的教育模式,构建起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一个精神交往的空间,去疏通学生的情感困惑,引导他们去调适心灵的冲突、平复精神世界的紧张、化解内心世界的痛苦[6]。
个性化的德育是交往德育。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较为缺少交往的体验和价值感,即使进入大学阶段,也往往遭遇交往的挫折和阻隔。德育要在了解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建立起与当下生活世界的交往,提升对交往的认识和思考;鼓励学生学会沟通,积极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起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认同,在交往中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个性化的德育是对话德育。德育即是对话和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师、生有着平等的话语权。学生同样需要一个讲述和表达的平台,教师只有与学生交往、与学生对话,才能了解和感受学生的生活,才能理解和指引学生的生活,才能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关怀和帮助,对其情感困惑加以疏通,对其心灵冲突予以调适,引导他们摆脱彷徨、无奈和消沉,激励他们去积极地把握生活,学会在创造中享受生活的快乐,学会在分享和奉献中体验幸福的境界。
个性化的德育是体验德育。师生的交往绝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传授道德理论、价值准则,德育一定要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并突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创造新的体验型教学模式。促动学生、带领学生去体验课堂外、校门外的生活,去扩大自身的交往世界和生活世界,然后通过对话来分享自己的体验,教师走进学生的体验世界,学生分享教师的体验活动和精神感受,交往、对话的展开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体验、情感体验和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7ctime.com
沟通体验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是对话、交往、探究、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体验教学是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向生命关怀的回归,也是教学由静态走向动态、由空泛走向真实的表现。
参考文献:
黄珣.生命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 教育探索, 2007(11).
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 当代青年研究,2003(6).
[3]吕前昌.生命关怀: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J]. 探索与争鸣,2010(6).
[4]郝军燕.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0(3).
[5]郑杰.生命关怀与教育质量[EB/OL]. 221.1.80.11:8003/dyyy/xiaob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0.
[6]郝军燕.高职教育生命化理念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1(30).
〔责任编辑:傅文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