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表现力古筝文化内涵与大众化艺术体现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58 浏览:14734
论文导读:
摘要:古筝在我国历史悠久,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大众化表现力,在民间广泛的流传,本文首先探讨了古筝的起源,而后阐述了古筝的音乐定位,最后分析了古筝的大众化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古筝;古筝文化;大众化艺术;艺术表现力
1005-5312(2012)26-0116-01

一、古筝的起源

古筝在我国流传甚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筝早在战国时代就广泛的流传于秦、齐、赵等国。在当时,秦国最流行筝,因此,筝又被称作“真秦之声”、“秦筝”。
然而,对筝的起源之说仍尚未得到统

一、主要存在了二种说法:

其一是认为“筝渊源于瑟”,在唐朝赵磷的著作《因话录》中是这样论述的:“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其二是认为:古代早起的筝可能源于大竹筒制作的五弦乐器,筑身瑟弦。在东汉的《风俗通》曾记载“筝五弦,筑身而瑟弦”。许慎《说文解字》曰:“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后汉刘熙在其著作《释名》中对筝的描述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他认为筝是应为筝本身的弦紧音高,音色铮然而得名。从文献来看,筝更类似于筑,有五弦,后发展到十二弦的木制筝,起源的年代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一些。
筝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是较为大众化的乐器,据《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桑弘羊在《盐铁论·散不足篇》中也曾记载:“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筝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并且在唐朝,筝已经完全融入到音乐中,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

二、筝的音乐定位

在我国,古筝被定位为“国琴”,因为他广泛的流传于民间,进而成为了“国乐”,遍览民族乐器,只有古筝能独立演奏演奏大型的、复杂的乐曲,它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其艺术功能足以与钢琴相媲美,因此,古筝是具有成为“国琴”的特质。目前,有许多音乐方面的专家和学者都极力的推崇古筝,并希望有关部门以“国琴”来命名和认定古筝。并通过网投等形式,来宣扬古筝,让世界知道我国“国琴”之艺术魅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学习古筝的青少年已达百万之多。古筝入门较为容易,初学者只要稍加用功就能弹奏动听的乐曲,容易速成也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民乐演奏家孙以诚说,“相对于西洋乐器而言,民乐乐器的门槛低,购置费用和学费相对便宜,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古筝的较低,能为大众所接受,摆放于家庭或厅堂中,其古朴、雅致的特色也彰显主人优雅的艺术品位。所以,古筝必然会像钢琴和小提琴一样,得到广泛的普及。

三、古筝的大众化艺术表现力

(一源于:论文大纲www.7ctime.com
)古筝之声音表现力
声音是音乐的形象物质体现,它既不用于造型也不是用来表义,也不是单纯的符号,但同时,声音又非单纯的形象物质,它具有其物理性,同时又具有生理性和心理性,从而抒发出人的内心情感,传递灵魂深处的信息。古筝的声音音色特点表现为: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悠扬柔和,低音区浑厚深沉。纯净,这是一个通用标准,也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音色标准。要解决这个问题,弦上的击弦点和指甲的触弦点都要求准确。

(二)古筝之情感再现

音乐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世界的看法,所以说,音乐史情感的艺术,是用情感与理性共同煅造的艺术形态。情感无处不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情感可以说始终伴随着人类,无时无刻的流淌在人类的心灵之中,不管你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都无法回避情感的存在,情感时刻伴随在我们身边,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音乐家们的个性、禀赋、学问、性情、人生观、价值观,更包括其所经历,夜夜累积起来的病痛、饥渴、悲欢离合、失败与成功、希望和惊扰都会完完全全的显露在其的作品中。古筝乐曲也是一样的,比如乐曲《秦桑曲》这首曲子改编自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乐曲继承了诗歌里的眷恋之意,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四、总结
古筝在我国流传甚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它的起源众说纷纭,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以其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广泛的流传于民间,其声色之美与情感再现能力使得其具有极强的大众化色彩,简单易学的特色,也必然使得古筝在我国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流传与发展,成为真正的“国琴”、“国乐”。
参考文献:
孙雯.关于古筝演奏艺术的若干探讨[J].音乐时空,2012(3).
谢芳.浅析古筝的文化底蕴[J].艺术与人文,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