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集联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45 浏览:43703
论文导读:
对联创作,有的完全出于自创,不依傍他人,这叫做新拟;有的化用前人诗文句子,这叫做脱化;还有一种叫做集联的,就是“集句对联”的简称,这是对联创作的一种方法。历来创作集联者多,对其专门研究者则几乎没有,本文结合历代集联实例,对集联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进行研究探索,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集联的文化内涵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联语等,是我国文学园林中的一枝奇葩,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对联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集联作为一种对联创作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文学形式,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1.集联的发展历史

一种事物的形成,有他成长的轨迹,集联也一样,这里称为发展历史。集联的文化内涵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所以要探索其文化内涵,必先理清它的发展历史。
我们一般认为,集联来源于集句诗,即先有集句诗,后有集联。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一载:“晋傅咸作《七经》诗,此乃集句诗之始。”后来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七中进一步发挥:“集句,始傅咸。傅咸有《回文反覆诗》,又作《七经诗》;其《毛诗》一篇,皆集经语,是集句所由始矣。”请看他集《论语》句一首:“守死善道,磨而不磷。直哉史鱼,可谓大臣。见危授命,能致其身。”这只是集句成古体诗,里面还没有运用对偶的痕迹。

2.集联的分类以及与集字对联、摘句对联的区别

①集联的分类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集联,我们必须对集联进行分类;再之,对事物的分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集联的分类不尽统

一、为了尽量科学,减少交叉7彩论文网怎么写论文www.7ctime.com

,我们的分法是以联句的取材为标准,分为:
集诗句(包含集古体诗和集近体诗)
集词句(包括集散曲、戏剧)
集文句(包含集古文和集佛经)
其他(如集俗语、集成语、集谚语、集地名、集书名、集人名、集花草名、集药物名……)
以上分类名称已经很明白,限于篇幅,不再逐一举例。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还有集联成联者,也归入“其他”一类。
②集联与集字对联的区别
集字对联,是从古代一件碑帖中选取单字,集而成联;其实就内容来看,这完全是自创,只是对联中所用之字规定在一个范围内。
③集联与摘句对联的区别
摘句对联,是从别人创作的诗文中摘取本身对偶的句子,以对联形式用于需要的地方。

3.集联的应用

先看集联的功能。集联是对联的进一步艺术化,富含美感,蕴藏着创作者的志趣,鲁迅先生曾集《离骚》中的两句诗成一联,请当时年轻的书法家乔大壮书成条幅,挂在“老虎尾巴”书房中,集联是这样的: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先生意在勉励自己珍惜时间,勤奋工作。
集联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和普通对联一样,节日、庆贺、哀挽、百业、胜迹几个大类中,都有集联的存在。从中可看出,集联并非文字游戏,毫无价值可言;正因为它的典雅,人们喜爱创作集联,并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4.集联的文献价值

我们知道集联是从前人作品中寻找材料,于是便有了文献价值。他们在创作集联时,见到的资料,到现在,全篇可能失传;这样一些诗文残句得以流传下来。如,梁章钜《巧对录》卷之六引《熙朝新语》云:浙江乾隆丙子科乡试,两主考一姓庄,一姓鞠。庄颟顸,而鞠不谨,有集杜句嘲之云:“庄梦未知何日醒,鞠花从此不须开。”鞠试毕回京,语陈勾山太仆云:“杭人真欠通,如何鞠可通菊?”公不答,鞠诘之,公曰:“吾适思《月令》,‘鞠有黄华’耳。鞠大惭,未几死,人以为语谶。”从这则记载可知,这副对联是集杜甫诗句而成的,但是上联查遍现存杜甫的诗歌,并没有找到,下联则在杜甫《九日》诗中找到。所以,我们说:“庄梦未知何日醒”一句应是杜甫集外佚诗。另外,袁嘉穀《卧雪诗话》卷二载:“余见云居上寺碑,乃唐刻,吉益诸人诗,《全唐诗》不载。”
以上就辑佚功能说集联的文献价值,其实还有一些集联的文献价值表现在校勘价值上。也就是说,前人创作时,所见前人作品版本与现在流传版本不尽相同,有一些异文,可供校勘,此不再举例。

5.集联的创作性问题

集联到底算不算创作?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要破除偏见,很多人把集句作品(包括集句诗词、集句对联等)看成是一种游戏之作,不屑一顾,甚者嗤之以鼻,其实这是偏激的看法。苏轼《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天边鸿鹄不易得,便令作对随家鸡。”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也载:“山谷(黄庭坚)最不爱集句,目为百家衣,且曰正堪一笑。”苏黄二大家,对集句也是持贬斥的态度,更何况其他人。但是我们不能为贤者讳,这种观点至少值得商榷,近人叶恭绰在《衲词楹帖》序言中也说:“机杼在心,若自己出。诚哉!文章之事,后起而益工也。”这已经是对集句很高的评价了。
现在我们以前面提到的苏州沧浪亭联为例,分析一下。联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上联原句为欧阳修的“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原句为苏舜钦的“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遥山皆有情。”相比之下,三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不仅在对仗上比原句更工稳,而且在意境的锤炼上更生动。这副集联写景抒情,含蓄绮丽,可谓天造地设。
对于创作与集句的关系,周策纵先生在《陈寅恪重视对子兼话集句》一文中有如下论述:
一般人认集句不是创作的理由,自然是因为用的是现成语句。可是我们要知道,就是正常的创作,绝大多数也是建筑在成语上。中国的诗文更是如此。我们只要一看过去诗文集的详注,就可知道几乎每句都有来历,由于过去作家通常都反对“杜撰”,都要有出处、结果,大多数作品,都是集成语而成。集句与集成语当然有程度上的差别,可是性质却也还相近。“长河落日圆”是何等华严境界,但“长河”“落日”“圆”又何尝不是寻常或已有的词或字?
集联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个“浇”的过程显得极为重要,必须自然工稳、看不出补衲痕迹才算上品,也是前面所说在“机杼在心,若自己出”。集句成联的过程凝聚着作者在巧思,也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所以,我们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好的集句,就是极好的创作;好的集句对联,就是绝妙的作品。综上所述,承认集联的创作性,论文导读:
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论述,这对对联的理论建构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整个文学理论的完善与拓展,也是有益的。
从前面集联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集联是从集句诗发展而来,自集联独立出来以后,与其他集句作品,集句诗、集句词、集句曲、集句文……并列于文学之林,且很有“市场”。
集联不仅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来显示它的文学魅力,也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集联集艺术性及应用性于一体,深受人们喜欢。经过人们的再创作,产生好的集联,其对仗处往往比原来诗文句更工整,且更有韵味。
集联取材于前人作品,从中反映了崇古心理。古人作诗,有注重字字有来历者,到了集联,则是句句有来历。集联创作中,人们选取前人诗文句,或全用原句,截取其中一部分,为己所用,这时难免“误用”或“破坏”原意。但它们的体裁是差不多的,只是长短不同,样式不尽一致而已。

二、集联的审美价值

集联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联创作现象,文人学者为什么争相创作?这是以为集联有其独特的文学意味,且能够满足人们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集联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偶技巧和意境锤炼两大方面。

1.集联的对偶技巧

辞格上有这样一条定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对偶是我国文字独有的一种修辞方法,然而最为突出的是在对联中使用。对联的对偶技巧很多,主要表现为遣词技巧和组句技巧。
遣词技巧,指的是使对联的用词在形和声上或者说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包括析字、同旁、同韵、绕口、转类、混异、叠词、拟声、双关、用数、衬托、夸张、比喻、借代、比拟、假称、用典、隐切、对反……
组句技巧,指的是使对联在文句组合上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包括换位、嵌名、串组、分总、缺如、重言、两兼、同出、连珠、越递、虚字、拆词、回文、列品、互文、绘态、歧义、巧辞……
集联作为对联的一种创作方法,自然也有它的对偶技巧,但由于体制所限,并不像普通对联那样——技巧丰富多变,这是由原有诗文句子多所决定的。但联家在创作时,因受到某些巧妙句子的启发,并找到相应的对句,于是便有一些富含艺术技巧的对联出现,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种类还真不少。

2.集联的意境锤炼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集联作为一种古典的文学样式,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很注意意境的锤炼,从而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及韵味无穷的意境效果。
先看《楹联丛话》所载一联:
愿持山作寿
潜与子同游
该联平仄协调,对仗也工整,但是称不上佳作,为什么?上联出自武三思《奉和过梁王宅即目应制》,下联则出自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这里且不说武三思的人品、才学能否与杜甫匹配,就内容而言,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既无美感,也乏味;可见集句对联在意境的锤炼上是多么得重要。
我们认为集联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它的对偶技巧和意境锤炼上,前者是从表象看它的形式美,后者则从内在领略它的意蕴。同时,在把握两者的美学价值过程中,还应注意音韵的和谐美,遵循格律诗的平仄要求,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达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
集联的美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这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与“陌生化”的美学原理相似。而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在集联创作中,很多都是前人的警语佳句,一般都是众所周知的,但在欣赏集联的过程中,人们却很少去注意原作,更多的是欣赏它形成的新的风格,当然包括时代风格和创作者个性。
历来创作集联者多,研究者几乎没有,目前只有一本通俗读物《集联细说》,还有零星的观点散见于各种联话之中。本文从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两大方面,各分几个小点,对集联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述。
这只是抛砖引玉,大家可以不断探索,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比如说,集联的创作可以反映作者的审美角度以及心路历程,从
而体现作者的思想。集联也可以反映时代风气,如清末民初的文人学者喜欢集龚自珍诗词,还有集宋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些人喜欢集诗词……
在使集联理论性逐渐完善的同时,还有一件迫切的事要做,就是集联的收集工作。集联数量相当庞大,也很有价值,任其湮没,真的可惜,希望有志之士能将它们的收集起来,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是人们整理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1]梁章钜等.楹联丛话全编[M].北京出版社,1997.
[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袁嘉穀.袁嘉穀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02.
[4]张璋等.历代词话: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5]邵章.衲词楹帖(影印本)[M].北京:中国书店,1989-02.
[6]周策纵.弃园文粹[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7]王岳.艺术本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作者单位 广东省信宜市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