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稷山民间音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26 浏览:103962
论文导读:27-403.1稷山民间舞蹈概述273.2花鼓27-333.2.1平地花鼓28-303.2.2高台花鼓30-333.3其他民间舞蹈33-383.4本章简短小结38-40第四章稷山说唱音乐40-584.1稷山说唱音乐概述404.2稷山琴书40-564.2.1稷山琴书的音乐形态41-494.2.2琴书器乐49-534.2.3琴书剧目53-554.2.4稷山琴书的近况55-564.3本章简短小结56-58第五
摘要:稷山县处于运城地区北端,山西省西南部。东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西靠我国最大铝工业基地河津市,北以吕梁山与乡宁县接壤,南为稷王山和万荣县、闻喜县相连。尧舜时期,农业始祖后稷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开创了农耕文明先河,后称此山为稷王山。正因境内有稷王山,而得名稷山县,是中华民族农业发祥地。稷山民间音乐种类齐全,形式风采多样。但是,革新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增加,西方音乐文化及流行音乐的传入,迅速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和青睐,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流动,人才的交流,民俗文化活动的缺失,地方方言的运用范围急剧减少,民间音乐的处境岌岌可危。本论文作者运用所学到的民族音乐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采取田野调查工作策略,对稷山民间音乐各个门类做一完整的调查探讨,归纳整理。以期为家乡的民间音乐的传承保护尽一己微薄之力。本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稷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文化生态环境,其次对稷山方言的声、韵、调的特点做一简要概括。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稷山民歌的分类、艺术特点、音乐形态、题材内容及近况。第三章详尽介绍了稷山民间舞蹈花鼓、阁跷类的表演形式、艺术特点等等。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稷山说唱音乐——稷山琴书的音乐形态、唱腔板式、艺术特点等等。第五章着重介绍了流传于稷山境内的戏曲剧种蒲剧。第六章对稷山民间器乐种类做一介绍。第七章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语言学的知识对稷山方言和稷山民间音乐的联系做一论述。第八章谈了谈稷山民间音乐的近况给笔者带来的一些深思:该如何进行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继承与革新。关键词:稷山论文民间音乐论文方言论文民歌论文民间舞蹈论文说唱论文戏曲论文器乐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中文摘要10-11
Abstract11-13
引言13-15
第一章 概述15-21

1.1 稷山县自然生态环境15-16

1.2 稷山县文化生态环境16-17

1.3 稷山方言概述17-21

1.3.1 声母18-19

1.3.2 韵母19

1.3.3 声调19-21

第二章 稷山民歌21-27

2.1 稷山民歌概述21

2.2 稷山民歌的艺术特点及分类21-23

2.3 稷山民歌的题材和内容23-25

2.4 稷山民歌的近况25-26

2.5 本章简短小结26-27

第三章 稷山民间舞蹈27-40

3.1 稷山民间舞蹈概述27

3.2 花鼓27-33

3.

2.1 平地花鼓28-30

3.

2.2 高台花鼓30-33

3.3 其他民间舞蹈33-38

3.4 本章简短小结38-40

第四章 稷山说唱音乐40-58

4.1 稷山说唱音乐概述40

4.2 稷山琴书40-56

4.

2.1 稷山琴书的音乐形态41-49

4.

2.2 琴书器乐49-53

4.

2.3 琴书剧目53-55

4.

2.4 稷山琴书的近况55-56

4.3 本章简短小结56-58
第五章 稷山戏曲58-64

5.1 蒲剧在稷山县的传播情况58-59

5.2 蒲剧音乐形态59-60

5.

2.1 蒲剧唱腔板式59-60

5.

2.2 蒲剧伴奏乐器60

5.

2.3 蒲剧器乐曲牌60

5.3 蒲剧表演艺术60-61

5.4 蒲剧剧目61

5.5 稷山蒲剧剧团61-62

5.6 本章简短小结62-64

第六章 稷山民间器乐64-68

6.1 稷山民间器乐概述64

6.2 锣鼓乐64-65

6.3 鼓吹乐65-66

6.4 本章简短小结66-68

第七章 稷山民间音乐与稷山方言的联系68-81

7.1 音乐与语言的联系概述68

7.2 方言唱词的声调特点对音乐旋律风格的影响68-78

7.

2.1 稷山方言声调特点69-70

7.

2.2 稷山方言与稷山民间音乐的联系70-78

7.3 稷山方言的声韵特点对民间音乐演唱风格的影响78-80

7.4 本章简短小结80-81

第八章 稷山民间音乐近况的深思81-84
8.1 稷山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81-82
8.2 稷山民间音乐的继承与革新82-84
结语84-86
参考文献86-87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探讨成果87-88
致谢88-89
个人简况及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