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独立后印度公民教育特点及启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21 浏览:15906
论文导读:
摘要: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的世界性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印度公民教育承担起了为共和国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使命,并凸显了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注重公民教育的民族性、宗教性、世界性、实践性和渗透性。中国和印度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进程既各具特色又有相似之处,印度的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度公民教育特点启示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的发展中国家,不但有灿烂的古代文化传统,而且有近代西方的文化理念。1947年,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1独立,并于1950年建立了联邦制的共和国。自此,印度的公民教育承担起了培养适应共和国发展要求的合格公民的重要使命。“赋予学生的公民资格,灌输体现印度文化传统的道德价值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培养公民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树立宗教共存的观念,通过渗透性的教育方法培养公民的世界眼光既是印度公民教育的具体内容又是印度公民教育的显著特点。

一、独立后印度公民教育的特点

(一)以历史传统为依托,发扬民族爱国精神,注重公民教育的民族性

18世纪中叶,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长达200多年的殖民压迫中,印度教育深受英国殖义教育的影响,逐步西方化和殖民化。19世纪30年代,担任国民教育委员会主席的麦考利起草了教育备忘录,“其目的就在于造就一些具有印度的血统与肤色,但却具有英国人的道德、才智、见解和情趣的人,并且用这些受过英国教育影响的人影响一般平民百姓” [4]。现在英语仍是印度的语言之

一、西方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对印度公民仍有深刻的影响。

20世纪中叶,获得独立后,印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以维护印度来之不易的主权和统一。所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印度为自由而斗争的历史、政治制度、宪法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就成为印度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5]。1952年到1953年,印度教育委员会就明确要求:独立后的印度中小学应向儿童灌输爱国思想,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加强品德修养。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忠诚于国家的合格公民。而且印度学校普遍的课程设置里,包括印度历史与文化,印度与世界各国的自由斗争或独立运动史,印度社会和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史等。这些课程无不体现了印度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意识、国家完整、国家统

一、爱国主义”是在印度文化传统中概括出来的公民普遍的价值要求。

(二)以多元宗教为社会大背景,体现公民教育的宗教性

印度是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在印度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义的宗教教育不仅包括向公民传授宗教教义以提高公民的精神和人格,还包括培养公民宗教间的共存意识以实现不同宗教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印度的宗教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有力支撑也是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宗教教育有利于培养公民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印度民族特有的性格和心理。如作为印度第一大宗教的印度教,它所提倡的忠诚、非暴力、超脱、自我克服、纯洁等美德与世俗社会中普遍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印度的宗教教育不仅培养公民的精神和人格,而且还教育公民乐于承担责任、追求真善美,对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非常有价值。
由于多种宗教并存,在印度宗教冲突时有发生,如何实现宗教之间的宽容和共存,实现国家的和谐和统一,既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宗教教育的重要使命。“1960年发表的委员会的报告,认为应提倡对印度的重要宗教进行客观的、比较性的、富有同情心的学习。并且提出如何在小学、初中、大学分阶段、分层级的进行宗教教育的建议。”不同阶段有适应不同阶段的宗教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尊重每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形成宗教共存的观念。
印度的宗教教育是印度公民教育最有效、最普遍的途径,它渗透在印度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伊斯兰学校、基督教会学校等宗教学校,在印度教育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印度公民的日常生活、集体礼拜也是宗教教育的显著手段。在这些活动中,公民可以了解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合作共存的宗教理念。

(三) 以社会活动为主导,体现印度公民教育的实践性

印度的公民教育除了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必要的公民知识和道德价值外,还非常重视通过社会活动让学习者在实践中践行和内化正确的公民职责和道德。“在普通教育课程中,劳动教育极具印度特色,它实际上是甘地基础教育思想在印度新时期的体现”。 [6]
20世纪70年代,印度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教育效果十分显著,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普遍欢迎。如国家服务规划、抢救饥馑洪水之灾的青年运动、反污染反疾病的青年运动、改造农村青年运动等。学生亲身参与这些活动,不但为国家和社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还使他们明确了自己所担任的社会责任,确立了为群众服务的观点。同时还获取了实际知识补充自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己的学业,培养了团结、合作、交流的技能等,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创造未来的合格公民做准备。
1999年,印度政府根据查范委员会关于人类价值的报告也提出重视实践活动的建议,指出学校应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和孤儿院提供社会服务,在实践中体会各种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有意识的开展校园活动,为道德和宗教价值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人权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印度在进行人权教育的方法上特别注重受教育者的实际参与。如“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亲自讲授有关人全都概念;对某一观点提出疑问,并交换意见,鼓励学生思考他人的观点,公开而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 [3]。

(四) 以公民课程为基础,注重印度公民教育的渗透性

印度在初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里开设了公民课、政治学、社会学、学等科目,让学生了解一名合格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公民应该具备的其它道德素养。而其它学论文导读:
科如语文、历史、地理、经济学等也都有自身的德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珍惜和热爱本民族多元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价值。语文课教学大纲还作了规定:教育学生能用的观点观察社会及政治现象;尊重印度各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培养能促进民族团结的个性品质;反对歧视宗教及少数民族语言;培养爱的思想等。在高等教育阶段印度普遍开设了“印度历史与文化、印度与世界各国自由斗争史和独立运动史、印度社会和经济生活、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亚非文化、甘地思想、社会发展史等” 。通过这些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印度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独立的民族精神。在印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度,每一门课程都肩负着公民教育的重任,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道德熏陶,而且有助于提高道德判断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 印度公民教育的特点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一个国家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培养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合格公民,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特色的公民教育是每一个国家迫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和印度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虽然两国的历史、文化各具特色,但公民教育的实践经验可以相互借鉴。研读印度公民教育的特点,反思我国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启示:

(一) 把公民教育根植于中国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中

印度是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方之一,拥有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印度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既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又包含了从亚洲到欧洲的多种文化元素,犹如一个大的文化博物馆。但独立后,印度非常注重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公民具有印度优秀的传统美德,珍惜、热爱印度多样文化的丰富遗产是印度推进公民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培养公民尊重印度各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是印度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教授体现印度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课程是印度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众多珍贵文化遗产,数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文化根基,也是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支撑。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等都对人类自身修养和超越提供各种指导和设计。当然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彰显出长久的生命力,指导我们前进和发展。

(二) 注重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公民教育

“印度圣雄”甘地曾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公民正确的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当前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仅仅空谈道德理论、价值规范或责任是无法保障公民教育实效性的。应该开展更多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公民真正掌握对价值进行判断和取舍的科学方法,使公民教育更加与时俱进,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征。独立后,印度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服务和发展工作的运动,使广大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磨练意志,实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我国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一味的理论说教,须把公民教育的理论化和公民教育的实践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开展公民教育的课程,又要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使学生和社区居民体验到只有在主体参与中才能深入内化公民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才能深刻感悟公民意识。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开展公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道德修养。

(三) 根据国情,培养公民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惯的共存意识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不同教派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也时有发生。教派斗争对印度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独立后,印度采取各种措施力求实现宗教之间的宽容与共存,教育所有公民都能更好的理解宗教之间的共有价值,实现融洽相处。印度正在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宗教兼容的社会,只有这样印度才能安定团结。当代社会是一个不断追求和谐与共存的社会,“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等。要想实现如此庞大、复杂国家的和谐统一,必须培养公民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惯的共存意识。开设展现各民族发展进程的历史课程,拍摄展现各民族灿烂文化、风俗习惯的节目,让各民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大力推进印度公民教育的新进程,不断丰富公民教育的新内容,凸显公民教育的新特点,努力培养世界性的、民族性的、合格的印度公民。中国与印度同属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是当前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必将会有力地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郑洁,徐仲伟.印度学校道德教育管窥[J].教育与教学,2006,(3):438
沈玲玲.论影响印度道德教育的宗教因素[J].继续教育研究,2007,(6):45
[3] 唐克军,蔡迎旗.印度公民教育的新进展[J].教育评论,2007,(5):133
[4] 朱旭东.新比较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0
[5]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28
[6]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49
作者简介:徐敏(1988—),女,山东济南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