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藏药线叶龙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243 浏览:108663
论文导读:400余种,广布全球,主产北温带以及热带高山地区。我国有22属,大约500多种,其有12属70多种供药用。《中国药典》载龙胆原植物有四种,即糙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和坚龙胆。龙胆为常用中药,具有保肝、利胆、健胃、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抗炎、抗菌作用也很突出。本论文对藏药线叶龙胆(GentianafarreriBalf.f.)进行了系统
摘要:龙胆科龙胆属(Gentiana)植物全世界大约有400余种,广布全球,主产北温带以及热带高山地区。我国有22属,大约500多种,其有12属70多种供药用。《中国药典》载龙胆原植物有四种,即糙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和坚龙胆。龙胆为常用中药,具有保肝、利胆、健胃、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抗炎、抗菌作用也很突出。本论文对藏药线叶龙胆(Gentiana farreri Balf. f.)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探讨。利用溶剂萃取,普通硅胶柱层析、MCI柱层析、葡聚糖凝胶LH-20及聚酰胺柱层析等手段对石油醚及乙酸乙酯部位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了28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手段(EI-MS、IR、~1H-NMR、~(13)C-NMR、DEPT),确定了22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属于三萜、黄酮、甾醇等结构类型。以线叶龙胆中分离得到的22个化合物,经鉴定它们分别为:亚油酸(1),β-谷甾醇(2),假蒲公英甾醇(3),α-香树脂醇(4),β-香树脂醇(5),28-羟基-α-香树脂醇(6),28-羟基-β-香树脂醇(7),3β-棕榈酸酯-28-羟基-α-香树脂醇(8),3β-棕榈酸酯-28-羟基-β-香树脂醇(9),羽扇豆醇(10),28-羟基-羽扇豆醇(11),24-羟基-羽扇豆醇(12),β-胡萝卜苷(13),棕榈酸(14),乌苏酸(15),2α,3-二羟基乌苏酸(16),2α,3-二羟基齐墩果酸(1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8),对羟基苯甲醛(19),对羟基苯乙酮(20),异金雀花素(21),异荭草素(22)。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以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我们首次采取牛津杯法测定了线叶龙胆部位浸膏的抑菌活性,采取MTT法测定了部位浸膏和所得部分单体化合物对于HepG-2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线叶龙胆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浸膏对五种受试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石油醚部位浸膏对部分菌种也有抑制作用;各部位浸膏和单体化合物对于HepG-2细胞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9,16,17,18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其IC_(50)值分别为67.52,13.03,13.19,41.26μg/mL。本论文对龙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并首次对线叶龙胆进行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探讨,可望为开发利用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论文导读:
关键词:线叶龙胆论文化学成分论文分离论文结构鉴定论文生物活性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目录5-7
摘要7-8
Abstract8-10
第1章 龙胆属植物探讨概况10-21

1.1 龙胆属植物化学成分探讨概况10-17

1.1 环烯醚萜及裂环烯醚萜类10-12

1.2 三萜类12-13

1.3 黄酮类13-15

1.4 口山酮类15-16

1.5 生物碱16

1.6 其他成分16-17

1.2 龙胆属植物药理活性探讨概况17-21

1.2.1 保肝作用18

1.2.2 抗炎作用18

1.2.3 抗菌作用18-19

1.2.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9

1.2.5 抗肿瘤作用19

1.2.6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9

1.2.7 其他作用19-21

第2章 藏药线叶龙胆化学成分的探讨21-43

2.1 前言21

2.2 实验部分21-23

2.1 实验材料21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21-22

2.3 提取与分离22-23

2.3 结果与讨论23-38

2.3.1 线叶龙胆中分离出的化合物结构23-29

2.3.2 化合物结构鉴定29-38

2.4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谱学数据38-43

第3章 藏药线叶龙胆生物活性的探讨43-60

3.1 抑菌活性的探讨43-58

3.

1.1 实验材料43

3.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43

3.

1.3 菌株43

3.

1.4 实验策略43-45

3.

1.5 实验结果与讨论45-58

3.2 抗肿瘤活性的探讨58-60
3.

2.1 实验原理58

3.

2.2 实验材料58

3.

2.3. 实验策略58

3.

2.4 结果与讨论58-60

结论60-61
参考文献61-68
致谢68-69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69